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聚焦甘孜 >> 浏览文章

雪域高原著华章——成都市温江区对口帮扶色达县10周年工作综述

甘孜日报    2022年09月30日

色达县色柯镇易地扶贫安置点“安康社区”全景。

组织色达县红军小学女子足球队前往成都参加比赛,为高原孩子插上梦想的翅膀。

温江援建的洛若金矿修复工程(人工饲草基地),使曾经的荒地变身花海。

温江区对口帮扶工作队参加色达主题党日活动。

温江援建的色达县旭日乡现代农业示范基地。

工作队走访慰问困难群众开展巩固脱贫攻坚“回头看”活动

◎温江区第六批对口帮扶工作队 文/图

深秋的色达,天高云谈。在色柯镇约若村的工地上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由成都市温江区投入专项资金1800万元援建的“乡村振兴先行示范村”项目正按计划加紧施工。这是温江区第六批对口帮扶工作队进驻色达,开启新一轮对口帮扶工作的小小缩影。

时代的精神总在考验中迸发,时代的荣光属于每个奋斗者。2012年以来,温江区一批又一批对口帮扶工作队播撒下希望的种子,在这个深秋开始收获硕果,项目扎实推进,交流联系日益频繁,教学质量持续提升,医疗水平不断提高……

温江区自2012年对口帮扶色达县以来,深入贯彻历次中央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深入贯彻全省对口帮扶涉藏彝地区贫困县工作会议精神,以精准扶贫、改善民生和加快发展为重点,坚持“输血式”帮扶与“造血式”帮扶有机结合,实现了精准脱贫、精准致富的帮扶目标,规划资金落实情况良好,帮扶项目顺利推进,有力助推了色达县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助力打造全州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色柯镇安康社区;采取“生态修复+牧旅融合”的方式,对洛若镇、克果乡严重退化草地进行生态修复治理;助力建设格萨尔文化产业园贫困村集体经济酒店、格萨尔艺术中心、色达县红军小学、翁达镇中心卫生院;为旭日乡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按下“快捷键”……

10年来,温江区对口帮扶工作队靠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毅力经受住了恶劣环境的考验,用坚实的足迹、满腔的大爱将对党的忠诚写在了“世界之巅”,凭扎实的作风、骄人的业绩在雪域高原筑起了新的丰碑。

10年来,温江区对口帮扶工作队实施了安康社区、县城二完小、格萨尔文化艺术中心等工程项目,为雪域高原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作出了“温江贡献”。

牢记初心使命惠民生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10年来,温江区对口帮扶工作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帮扶项目和资金投向民生、投向基层,让色达人民切实感受到对口帮扶带来的实惠。

“家里不仅有单独的卫生间,还有小院子,社区各种配套设施齐全,在这里生活既方便又舒适,感谢党的好政策!”色达县色柯镇安康社区居民巴德说,自己一家以前住在康勒乡打西二村,离新居200公里,2017年搬迁以前,家里7口人都挤在一个很小的泥巴房子里。现在,巴德不仅住上了新家,而且凭借着自己石刻、绘画、缝纫的好手艺,让一家人的日子过得幸福美满。

色达县全境海拔大都在4000米以上,长冬无夏,年平均温度-5℃,大气含氧量不及低海拔地区的60%。为改善贫困群众的生活条件,2017年,色达县启动了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对口帮扶的温江区投入资金4775万元,又专门追加320万元用于社区及周边环境绿化。

“安康社区是县内地理位置最佳、基础条件最好、公共服务最全的社区。目前,社区总面积1300亩,共590户2123人。” 温江区对口帮扶工作队相关负责人表示,广大农牧民逐步实现了从逐水草而居到“有房住”“住得好”“能发展”的历史性转变。在这里,农牧民群众住上了小院,过上了水、电、讯、路畅通的现代生活。不仅如此,温江区还专门启动社区绿化项目,在高寒缺氧的条件下,努力为安置点群众营造富氧的小环境。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依托色达县格萨尔文化商贸园区综合体建设优势,按照“政府主导,市场主体”的原则,采取“文化+旅游+扶贫+商贸”的思路,采取“抱团发展”模式,多渠道融资,将泥朵乡、然充乡、克果乡、康勒乡、大章乡、大则乡、亚龙乡、塔子乡等8个乡镇的集体经济进行整合投入,在县城格萨尔文化商贸园区综合体内建设产业扶贫酒店,并制定长期分红收益机制,探索县域内“飞地扶贫”抱团发展新模式。

“我们和相关单位一起走访了这几个乡镇,协调他们一起参与到商贸园区的产业扶贫项目建设中来。”温江区对口帮扶工作队相关负责人说,在色达县和温江区对口帮扶工作队的积极组织与协调下,当地整合各种脱贫资金和“上色达”8个乡镇的集体经济资金共计1307万元,在商贸综合体内建起了产业扶贫酒店——金马天际酒店。

“我家通过资金入股等方式享受扶贫红利,我还在酒店做客房服务工作,一个月有4天假期,每月工资3500多元。以前,在外面打工收入不稳定,离家也远。现在,在家门口工作,既能照顾家里,每月还能领工资,比在外面打工好多了。”降花绒波是康勒乡打西村村民,与她一样通过资金入股等方式享受扶贫红利的村民还有不少。

温江区对口帮扶工作队相关负责人表示,该酒店收益持续帮助76个村2846户贫困农牧民增收。“在金马天际酒店既是普通员工又是股东的农牧民有10多位。每个月3500元的底薪,再加上提成收入,每年还有来自酒店的分红。农牧民只管持有股权证书,在酒店的建设、运营、管理等方面不用操心。” 温江区对口帮扶工作队相关负责人介绍。

10年来,随着安康社区、商贸综合体等民生项目建成投入使用,色达各族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幅提升,藏汉人民的联系更紧密,推动新时代对口帮扶工作迈上了新台阶。

聚焦产业发展强动能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10年来,温江区对口帮扶工作队聚焦高质量发展,突出产业帮扶,围绕“一产增量,二产初探,三产提质”的工作思路,硬件和软件两手抓帮扶产业发展,实现“援建一个项目,提升一个领域”的目标。在产业培育项目上投入资金5422万元,推动产业化项目建设5个,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如今,这些项目已成为推动色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色达县旭日乡现代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一排排整齐的大棚分立田间,大棚里的各种蔬菜长势喜人。在海拔3500米的地方品尝当地出产的新鲜果蔬,对于以前的旭日村人来说,是遥不可及的梦想。但在今天,这个梦想却变成了现实。旭日村温室大棚试种取得成功,不仅让当地居民的餐桌有了新花样,而且饮食结构也正在悄然发生改变。

过去由于海拔高、氧气稀薄、土地条件差,普通农作物生存条件十分脆弱,除了青稞、土豆,其他蔬菜几乎无法种植,色达人世世代代靠挖虫草、养牦牛,过着“靠天吃饭”的日子。“穷则思,思则变,变则通”。近年来,色达县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通过科技创新变自然劣势为天然优势。如今,优质绿色的果蔬丰富了当地人的餐桌。

“种青稞每亩最多收入400元,土地流转出去就有700元/亩的租金收入,自己还可以在项目上务工,有务工费,年底还可以分红。我同母亲和两个孩子一起生活,以前我家的地种着青稞和豌豆,每年的收成仅够吃饱饭,日子过得很艰辛。”村民根穷卓玛说,当时是温江区对口支援干部、旭日村第一书记天天到自己家来做工作,给我们解释什么是土地流转,怎么实现在家门口务工,什么是年底分红等等。在对口支援干部的动员下,根穷卓玛率先把自家的7亩地流转给项目。土地流转后,根穷卓玛家每年能领到4900元的地租。她在大棚里务工,每天可以拿到100多元的劳务费。

温江区对口帮扶工作队相关负责人告诉笔者,旭日乡现代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投入了色尔坝地区5个乡镇32个村的产业资金1502万元、广东省对口支援资金500万元、温江“千企帮千村”援助资金160万元,三笔资金共2162万元。为给当地群众带来长期可持续收入,项目解决了旭日乡60户村民的就业问题,每户村民每年的务工收入平均在7000元左右。每年还将向32个村分红。

随着蔬菜大棚项目进入正轨,温江区对口帮扶工作队又开始推动村民将房屋改造后搞“民居接待”。如今,旭日乡已发展了22户民居接待,每年旅游旺季为每户村民增收5000元左右。“下一步还要对民居接待点进行提升,推出有特色的服务,把品质提起来,才能得到与之匹配的价格,增加村民的收入。” 温江区对口帮扶工作队相关负责人说。

扶上马,送一程。为了帮助这些产业更好更快发展,温江区对口帮扶工作队积极拓展特色产品销售渠道,支持鼓励色达农特产品入驻国家扶贫832平台、教育帮扶E平台等电商销售平台,从打通消费端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

10年来,温江区对口帮扶工作队投入产业培育项目资金5422万元,推动产业化项目5个;在旅游服务业上,协助色达县完成全域旅游规划编制,并成功将格萨尔文化艺术中心打造为全县首个国家3A级景区,投入帮扶资金3302万元,建设乡村精品酒店7个、规模旅游酒店1个;在现代农牧业上投入帮扶资金2120万元,建设色达县农畜产品交易中心、牧业合作社示范工程、旭日现代农业示范基地3个项目。

加强民族团结促交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温江区对口帮扶工作队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持续深化教育帮扶,对标推动医疗帮扶,积极开展就业转移,促进温江、色达两地交往交流交融。

今年1月,在相关部门的牵线搭桥下,色达县然充乡豆扎村村民桑波来到位于温江区的统一食品公司上班,从一名农牧民摇身一变成为了企业职工。“在这里上班,既提供了免费的住宿,又购买了五险一金,每个月到手还有5000多元的工资。”桑波还有四个弟弟妹妹在上学,家庭经济压力不小,他感激地说:“特别感谢色温两地干部对我的帮助,让我能够有更多的收入,分担家庭的负担。”

“色达有1.1万名35岁以下的年轻人,其中大部分人都需要就业机会,但色达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并没有那么多岗位可以容纳,所以就需要我们为当地农牧民群众拓展就业渠道。”温江区对口帮扶工作队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我们积极推动在温打造色达就业技能培训基地,创新建立‘一中心、两平台’工作机制,致力于为色达群众提供长效就业帮扶。在就业帮扶机制的带动下,已有447名色达县农牧民群众如愿实现务工就业。”

10年来,在温江区对口帮扶下,色达县红军小学的教学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学生学习积极性大幅提升。在海拔近4000米的操场上,老师们正在认真地指导学生们练足球。 “支教老师来了后,我们的学习内容更丰富了,大家的学习积极性更高了。”“支教老师带来的教学理念让我们很受启发。”说起这几年学校的变化,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说。

如今,该校创建的高原女子足球队,在全州产生了广泛影响。“支教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体现。现在,色达的一些学校,参照我们的方式也进行了教学改革,形成了相互借鉴、齐头并进的良好氛围。”温江区对口帮扶工作队相关负责人说。

据介绍,温江区33所学校与色达县对应学校结成了帮扶关系,常年对口支援教师队伍保持在14人。10年来,先后派出15批153人次“名师送教团”送教[,接纳3批次212名教师到温江集中轮训,接收56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到温江就读。2019年,色达县荣获“甘孜州教学质量单科集体一等奖”。

同时,温江区17家医疗卫生机构与色达县全面建立了结对帮扶关系,对4家医疗机构实施硬件改造和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全县孕产妇住院分娩率由原来的62%提高到90%,成功创建“二级乙等妇幼保健院”。

藏汉一家亲,共谱新华章。温江区对口帮扶工作队在金马草原用实际行动和汗水书写了奉献与担当,也与色达人民建立了深厚感情。这份感情,虽跨越千山万水,但永不褪色。





  • 上一篇:海螺沟幼儿园216名学生返校 上好震后复学第一课
  • 下一篇:我州扎实做好国庆假日服务保障工作

  • 本文地址: http://www.kbcmw.com/html/xw/jjgz/842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