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23年12月06日
何子寅正在为群众义诊。
何子寅为病人把脉。
何子寅为老人诊治疾病。
◎张红星 文/图
“何医生,吃了你开的中药,我的腰已经没那么痛了!”“再给我点时间,肯定能把你的老毛病根治了。”11月21日,何子寅跟往常一样,坐在中医小诊室里为藏族同胞把脉问诊。他不时抬一抬镜框,在笔记本上飞速记录着,不时又用手指稍显笨拙地在键盘上敲打着。
何子寅是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蒋堂镇卫生院的副院长,这是他作为援派专技人才来到道孚的第857天。在道孚县人民医院这方不足10平米的小诊室里,他与当地各族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医患情”。“何医生,以后你走了,我们怎么办?”藏族同胞的这一声呼唤,成了他心底最深的羁绊。
“花最少的钱,把患者的病治好”
“一开始,没有患者来找我!”两年前,何子寅作为第一批援派专技人才来到道孚,当他刚刚踏足这片雪域高原,就迎来了第一个挑战。“道孚县大部分群众是藏族同胞,长久以来都比较信任藏医。”何子寅翻阅就诊记录发现,在他来之前,整个县医院一个月仅有10余张中医处方单,中药房的药材大多也过期浪费了,这是他未曾预料到的局面。
人生地不熟,何子寅难以施展自己的才华。“这是从婺城来的中医专家,从事中医内科30多年了,治疗疑难杂症很有经验。”道孚县人民医院主动为他“背书”,慢慢地才有人开始找他诊疗、开方。有一天,一位家长找到他求助:“何医生,我的孩子患有过敏性紫癜,去成都看病花了一万五千多元,现在又复发了。都说你是很厉害的专家,你有没有什么法子?”
或许是跟饮食习惯有关,何子寅发现,在道孚,10岁左右的小孩患过敏性紫癜的比例很高,在地方医疗水平不足的情况下,大家只能跑到州医院或者去省城看病,时间、经济成本都很高。“别着急!过敏性紫癜中医病名叫葡萄疫,你的小孩属于热毒发斑证型,先喝一星期的中药,再回来复诊。”通过中医辨证诊治,不到半个月,小男孩就完全康复了,后期随访健康状况也一直很好。
“何医生,你真是神医,几百块药费就把孩子的病治好了。”家长拉着何子寅的手激动地说。“花最少的钱,把患者的病治好”,一直是何子寅的行医准则,特别是来到道孚以后,他更是把这件事做到了极致。高原地区高寒缺氧,关节炎、腰腿痛的病人多,他就选用红景天、党参、当归等当地特产的药材来治疗;为了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他基本只开经方、小方,针对不孕症、突发性耳聋、重度失眠等疑难杂症的疗效十分显著。
一传十,十传百,来找何子寅的病人越来越多,更有人打趣地说,“何医生来了后,药房的药都卖光了。”走在街上,藏族同胞会热情地拉着他聊天,邀请他到家中品尝糌粑、喝酥油茶,一起跳锅庄舞、唱道孚县歌。“现在,他们还会来找我交流、探讨中医呢。”何子寅的语气中满是骄傲。在他看来,中医能得到藏族同胞的认可,这意义是超出医学范畴的,是真正的民族一家亲。
“何医生,你走了,我们怎么办”
2022年7月,何子寅援派道孚的一年之期就快到了。“何医生,你什么时候走?”“你走了,我们怎么办?”临近归期,大家询问的语气中尽是不舍和挽留。“我刚和藏族同胞建立了情谊,他们刚刚开始信任我、信任中医,这个时候我不能走!”尽管内心十分牵挂妻儿,何子寅还是毅然决然地做出了延期的申请。
先延期半年,后来又延期一年半,何子寅的援派期限从原计划的一年延长到了整整三年。这三年,也是他上初中的儿子最关键的三年。“没能陪在儿子身边是我最大的遗憾,但世事总有取舍,这里的百姓更需要我。”何子寅做通家人的思想工作后,便一心扑在了道孚的医疗卫生事业上,跨越山海书写人间大爱。
“何医生,这是我自家种的核桃,都剥好了,你一定要尝尝。”就在上个月,年过八旬的张阿婆拎着一大袋核桃来到何子寅的诊室,用最质朴的方式表达着她的谢意。原来,张阿婆长期受震颤麻痹与习惯性便秘的折磨,辗转多家医院都无法治愈。经过何子寅的诊治,张阿婆颤抖的症状明显减轻了,40多年的习惯性便秘也基本治愈了。
从每月10多张中医处方单到200多张中医处方单,何子寅的这间小诊室成了县医院最热门的科室,每天都上演着医患之间相互治愈的暖心故事。接诊时,何子寅习惯在笔记本上记录下每位患者的病情,两年多已写了厚厚14本、50余万字。当患者来复诊,他很快就能翻出之前的记录。“我打字慢,记笔记可以让患者少排点队,每天尽可能多看几位,别让他们白跑一趟。”
雁过留声,人过留名。跨越2000多公里,扎根海拔3000多米的雪域高原三年,何子寅无时无刻不在思考:自己为什么来?来了干什么?走了留下什么?“援川是我无悔的选择,我能做的,惟有服务好每一位患者,才能不负家乡的重托。”明年7月,他将正式结束三年援派工作,他说:“我相信,还会有一批又一批的婺城人奔赴而来,在这片雪域高原熠熠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