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16年11月21日
■苗勇
时下,全国各地换届选举紧锣密鼓,一批干部或转岗交流,或升迁提拔。不少同志到新地方任职,下基层调研已成熟悉情况的首要之选,令人拍手叫好。兴奋之余,想起清朝州官江相辉关于知县、知州的解释:“名为知县、知州,顺周一县一州而知之。有一未知,虽尽心,而不能受其治也。”意思是说,当地方官就应了解当地情况,否则就办不好事。
今天,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要当好地方官,不仅要“知”,更需“周知”。人们常说,“脚板底下出妙策”,就是指要多开展调查研究。习近平总书记曾讲到,“调查研究不仅是一种工作方法,而且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得失成败的大问题”,他强调:“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因此,地方领导干部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至关重要。陈云同志也曾说过,“领导机关制定政策,要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作调查研究工作,最后讨论作决定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就够了。”这是很有道理的,必须认识到调查研究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做好领导工作的重要传家宝,也是各级领导干部做好领导工作的一项基本功。
然而,现在一些干部是“平平安安占位子、舒舒服服领票子、庸庸碌碌混日子”,成天待在机关,离基层越来越远。开展工作,不是找几个秀才搜肠刮肚,闭门造车,便是听听汇报,看看材料,查查网络,即或是下基层,也是看点“盆景式”典型,满足于听听、转转、看看,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这样怎能做到“周知”,怎能提高决策水平,如此这般出台的政策措施哪能不出岔子?诚然,听听汇报,看看材料,查查网络,也是“周知”的方法之一,但“查”和“访”的渠道万万少不得。因为听到的往往是经过加工提炼的东西,难免掺杂水分;而通过自己“查”和“访”得到的,则是第一手材料。实践证明,深入实际、深入一线、深入群众“查”和“访”,是获得正确认知的源泉,也是检验和深化我们认识的根本所在。
东汉王充说,“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甚者观蛟龙”。他把涉水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浅水”,能看到一点价值极小的表面的东西;第二层次是“颇深”,能看到价值较大的东西;第三层次是“尤甚”,则能见到一般人难以见到的价值。要做到“周知”,就得深入调查研究,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深入田间地头和厂矿车间,同群众一起讨论问题,倾听他们的呼声,体察他们的情绪,感受他们的疾苦,总结他们的经验,吸取他们的智慧。既要听群众的顺耳话,也要听群众的逆耳言;既要让群众反映情况,也要请群众提出意见。尤其对群众最盼、最急、最忧、最怨的问题更要主动调研,抓住不放。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周知”,才能避免拍脑袋决策,增强决策科学性。
“多走路,少失误”,愿地方领导干部多在“知”字上下功夫,总结群众经验,把握群众情绪,了解群众意愿,真正“知县、知州”。而要做到“周知”,就必须像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那样,迈开双脚进车间到村舍,与工人、农民打成一片,同甘共苦。这样上情下达,下情上达,才能做到对一州一县而知之,使一州一县而得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