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17年06月28日
省委书记王东明在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上作了《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 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主题报告。报告明确指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坚定不移实施“三大发展战略”,奋力实现“两个跨越”,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
大会部署了我省今后五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在发展经济方面突出了“三大发展战略”,即: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其中,实施“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发展战略,构建“四化”同步发展、城乡共同繁荣的新格局,对四川省的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出了“着力形成城乡一体的现代城乡形态,统筹推进城乡规划、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社会管理,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陶勇
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州委提出了“三化联动”的发展路径,即:“旅游全域化、新型城镇化、农牧业现代化”。州第十一次党代会制定了“扶贫攻坚、依法治州、产业富民、交通先行、城乡提升、生态文明建设”六大战略。
城乡提升战略是我州“十三五”期提出的六大战略之一,是我州新型城镇化在新时期城乡统筹发展的有效路径,是根据我州的实际情况进行的谋篇布局。城乡提升战略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推进新型城镇化,完成州域城镇体系规划,努力做强县城、做大乡镇、做美村寨,走出了一条具有甘孜特色的新型城镇化路子。到2020年,全州城镇体系结构更加凸显,城镇常住人口突破43万人,城镇建成区面积达55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36%。户籍制度、农村产权、城乡社会保障、用地制度、农村金融五个重要领域改革取得突破,基本呈现设施完善、功能齐全、产业发展,居民收入同步增长、社会事业同步繁荣、社会保障更加健全的城乡发展新格局。
一、制定我州城乡提升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特殊优惠政策
1、继续发挥国家投资主渠道的作用,建立多元化的资金保障机制。鉴于我州建设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项目投资,我州城乡提升和新型城镇化所需资金建议国家设立专项资金,并结合全国十四个集中连片扶贫地区,出台支持我州城乡提升和新型城镇化的特殊投资政策。同时鼓励市场积极参与城镇建设,建立健全城镇化成本合理分担机制,形成多元化的资金保障机制。
2、制定和完善农牧民异地搬迁的落户政策与就业创业的扶持政策。积极探索自愿搬迁农牧民落户政策,落实异地搬迁新出生人口在迁入地落户,保障搬迁农牧民同等享受当地居民权利。建立农牧民创新创业扶持基金,鼓励我州籍大学生毕业后在城镇创业,将城镇打造成为就业基地和创业乐园,以创新带动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就业拉动城镇化质量的提升。
3、探索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和吸纳农牧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的挂钩机制。适度增加集约利用程度高、发展潜力大、吸纳人口多的城镇建设用地供给,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农牧区土地草场确权登记和颁证工作。
4、探索建立农牧民保障性住房安居政策,逐步将符合条件的农牧民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争取国家对西藏保障性住房投入力度,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允许农牧民在小城镇自建住房,政府提供建房用地。对农牧民进城进镇定居的要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对重点生态环境保护区迁移出来进城定居的农牧民给予相应的补助,在建房用地、配套建设费用、就业、子女上学等方面给予优惠。
二、发挥县级政府在城乡提升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能动性
1、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科学制定规划。
规划是新型城镇建设的灵魂和重要依据。县级政府要因地制宜,博采众长,统筹规划。一是坚持高起点、高标准。结合各地城镇的区位优势、经济优势和产业优势,通过分析比较,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做好修建性详细规划的修编工作,按新型生态环保城市的理念来规划城镇的发展;二是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根据各地的经济特点和产业优势,立足当前,面向未来,从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规划出相应产业功能分区,增强其吸引和辐射功能;三是坚持前瞻性与可操作性相统一。城镇规划既要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又要有一定的超前意识,科学预测发展的需要,使规划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做到近期规划要与远景规划相结合。
2、转变观念,服务民生,增强发展活力。
一是坚持“百姓得实惠,地方得发展,政府得民心”的发展理念,在坚持国家土地政策前提下,鼓励相关企业对城镇土地进行市场化运作和开发,其收益重新投入城镇建设,形成良性循环;二是加快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妥善解决城镇建设用地。城镇的土地使用坚持统一规划、统一征用、统一出让、统一开发,统一管理的原则,城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与城镇建设规划相衔接,为今后城镇建设留足发展空间;三是做好“新型城镇化”工作,通过建设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的新型社区,逐步实现农村基础设施城镇化、生活服务社区化、生活方式城市化的目标,使农牧民既不远离土地,又能集中享受城市化的生活环境,从而促进土地节约、资源共享。
3、拓展视野,创新发展,提供产业配套。
产业发展集聚化是农村城镇化的基础,是城镇集聚人口的前提。城镇的经济发展和实力壮大是城镇建设强有力的物质保障。县级政府要坚持走产业化带动城镇化、城镇化引领产业化的道路,只有产业壮大了,城镇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了,才能吸引更多的农民进城就业、创业,吸引更多的人进城定居,城镇才能繁荣兴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农村城市化。一是推动旅游全域化,大力发展旅游经济,合理布局旅游产业,推动污染少、就业吸纳力强的中小型旅游服务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多就业岗位,逐渐使农民脱离对土地的依赖,向城镇聚集;二是拓展农牧业发展路子,引领农牧业依托旅游业,走特色农牧业、有机农牧业、旅游农牧业道路,使农牧民脱贫增收致富;三是强化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按城市的要求组织实施城镇交通、供水、供电、供气、污水处理、垃圾治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并完善城镇公用设施,健全城镇基础功能,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扩大城镇规模,增加城镇人口,聚人气、兴商气,繁荣城镇旅游、服务等第三产业;四是完善城乡社会事业,注重城镇生态环境建设和教卫文体、社会福利等事业基础建设,走城镇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相统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路。
4、以人为本,强化培训,扶持农民就业。
我州走新型城镇化道路,不可能和内地一样大力发展工业,只能依托于旅游全域化,走第三产业——服务业之路。新型城镇化建设本身需要大量相关产业的服务人员,因此,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进程中,县级政府应特别注重构建农牧民群众的从业培训体系,促进农牧民群众职业培训平台建设,重视农牧民群众的职业引导,提高农牧民群众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提高农牧民群众特别是新生代农牧民更好融入城市的能力。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建设是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的重要战略部署,作为承载着新型城镇化建设主要任务的我州各县级政府,必须深刻认识自身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准确掌握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战略的重要意义和主要困难,积极发挥自身优势,把握历史机遇,承担社会责任,找准着力点,再创新业绩,充分发挥凝聚、约束、导向、融合、辐射、带动和激励作用,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事业中实现应有的重要作用。 (作者系州委党校高级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