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康巴时评 >> 浏览文章

努力把丹巴建设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示范区

甘孜日报    2017年12月12日

■中共丹巴县委书记 何文才

       党的十九大报告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明确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新时代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重点。党的十九大胜利闭幕后不久,州委书记刘成鸣专程赴丹巴县调研,明确提出要让丹巴成为全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典范。

      “中国最美的乡村”已然成为丹巴县一张享誉国内外的名片,特别是近年来,路、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下了良好基础。我们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就是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结合落实省、州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努力把丹巴建设成为全州乃至全省、全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示范区。

一、在特色产业培育上狠下功夫,实现产业兴旺的目标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推进丹巴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把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作为振兴农村经济的一条重要路径,依托丹巴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风光,大力培育乡村旅游业和特色农牧业,促进农旅深度融合发展。一是优先发展全域旅游。按照“一个支撑中心、四条精品线路、六个重点景区”特色旅游发展体系和“公司+政府+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利益共享机制和定期协调推进机制,着力在景区开发、景点打造、线路设计、服务设施建设、品牌创建等方面下功夫,把以甲居藏寨为代表的丹巴重点景区打造成为藏区旅游发展的示范项目,把丹巴打造成全州全域旅游先行区。到2021年,力争创建3个以上4A级景区、1个以上5A级景区,旅游人次和收入翻一番,让旅游业成为丹巴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的支撑产业,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乡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二是加快发展特色农牧业。按照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建基地、搞加工、创品牌”的要求,结合丹巴“一沟一品”“一带一品”的产业布局,以生态有机农业基地为基础、农产品加工业为主导、休闲观光农业为新增长点,大力发展菌果蔬、酿酒葡萄、中藏药材、藏香猪等特色农牧业,逐步实现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产品品牌化,把丹巴打造成全省重要的绿色农业生产基地,促进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狠下功夫,实现生态宜居的目标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推进丹巴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让乡村环境美丽宜居,成为城乡居民向往的诗意栖居地。一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强化森林资源管护,持续依法有效管护全县集体公益林143.73万亩和退耕还林成果7.9万亩。开展大规模绿化全县行动,按照“山植树、路种花”的要求,大力实施城镇、公路沿线、荒山荒坡绿化和村寨美化等生态建设项目,实现生态优美。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行动,强力整治城市“九乱”问题和农村“五乱”现象,实现环境整洁。强化县、乡、村三级226名河长职责,落实全县36条河流“一河一策”管理保护方案,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完善绿色产业布局,推动形成“山顶戴帽子、山腰挣票子、山下饱肚子”的立体生态格局。二是加强地质灾害治理。针对丹巴县灾多灾频灾重的实际,把地质灾害治理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以地质灾害为重点的全域灾害治理”纳入全县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思路,大力实施以主城区为中心、辐射5条流域的“1+5”地质灾害全域治理工程,最大限度减少地质灾害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加快灾后生态植被恢复,确保可持续发展。

三、在村风民风建设上狠下功夫,实现乡风文明的目标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推进丹巴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实现“外在”和“内在”共同蝶变,推动形成良好的家风、村风、民风。一是深耕厚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核心价值观宣传,通过公益广告、横幅标语、传唱“二十四字歌”、开展“五进”活动等方式,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农牧民主流意识。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充分利用丹巴县革命烈士纪念碑、丹巴藏民独立师师部遗址、原红五军团政治部遗址等丹巴红色革命历史资源,激励全县人民传承红色传统、弘扬革命精神。强化感恩教育,持续深入开展“感党恩、爱祖国、守法制、奔小康”主题教育活动,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的主旋律,凝聚“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的思想共识。强化公民道德建设,充分利用丹巴涌现出的中国好人、全国道德模范、四川好人、甘孜好人等身边典型,开展道德模范巡讲活动,形成人人学习典型、个个争当好人的浓厚氛围。二是保护传承特色民族文化。围绕“把丹巴建设成为藏民居文化遗产保护地”的目标,对村落中的古碉、古树、古民居、古官寨、古水磨等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登记造册、立牌保护,对莫洛村、莫斯卡村等历史文化名村注重保留传统格局和建筑风貌,对丹巴嘉绒女子服饰、嘉绒刺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注意加强传承和保护,同时全力举办好历届嘉绒风情节、古碉文化研讨会等传统节日,让村寨保持浓郁的人文风情和民族特色。三是加快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加快推进文化惠民,促进文化资源向基层、向农村倾斜,努力实现“文化小康”。

四、在乡村社会治理上狠下功夫,实现治理有效的目标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推进丹巴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把依法治理作为事关全局的战略任务和系统工程,统筹推进社会大局持续稳定、长期稳定、全面稳定。一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创新推行“两建三线一测评五票决”农村党员发展机制,严把党员入口关,保证发展党员质量,提升党员队伍整体素质。大力实施“百乡筑堡垒、千村创和谐”党建先锋工程,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高度重视农业系统和乡村干部的培养、配备和使用,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力度,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干部队伍。二是加强依法常态化治理。狠抓普法宣传,深入推进“法律七进”和“七五”普法,形成人人知法、懂法、敬法、守法的法治环境。狠抓群众信访工作,常态推进领导干部大接访活动,继续推行律师参与信访接访工作,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解机制,及时化解各类信访隐患。狠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妥善处置突发事件,营造和谐稳定的乡村社会环境。三是加强依法治寺管僧。巩固提升寺庙达标升级成果,强力推进寺庙僧房“一户一牌一号”标准化管理,严格执行寺庙僧尼持双证住寺和请销假制度,严格寺庙财务管理和佛事活动管理,积极引导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五、在拓宽致富门路上狠下功夫,实现生活富裕的目标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推进丹巴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坚定不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党的各项惠民政策和举措在丹巴的每一个乡村落地实施,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一是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把脱贫攻坚作为全县“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措施、加快项目建设,举全县之力坚决实现2018年贫困县摘帽的任务,全面消除贫困,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坚实基础。二是深化农业农村改革。落实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着力释放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因地制宜发展土地流转型、土地入股型、土地托管型、服务带动型等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吸引更多城市资本和农头企业下乡,力争每个村都有1个龙头企业或合作社带动,促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让农民群众在获得流转直接收益的同时,更多分享规模经营带来的长效收益。大力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示范行动,积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进一步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三是促进农村就业创业。结合新村建设、林业改革、生态保护建设等,开发公共服务设施管理员、护林员、河流生态管理员等农村公益岗位,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积极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发展特色种养、乡村旅游等产业,带动更多群众参与其中、共享收益。完善农村保障体系,加大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力度,不断缩短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生活水平差距。

  • 上一篇:领导干部的责任和担当
  • 下一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乡城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