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18年02月06日
■王昌荣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在实践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科学谋划我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各项工作,开创新时代甘孜“三农”全面发展新局面。
一、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关于“三农”工作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指导乡村振兴实践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顺应亿万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新时代背景下中央对三农工作的新发展、新部署和新战略,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体现。推进乡村振兴,必须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关于“三农”工作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科学谋划和有序推进新时代“三农”工作。
要深刻领会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决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党中央“三农”工作决策部署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要深刻领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更加重视“三农”工作,更加重视乡村振兴发展,加快补齐“三农”短板,加快我州农牧业发展由增产导向向提质导向的转变,加快建设生态农牧业强州。要深刻领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的科学内涵,牢牢把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按照“三步走”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坚持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共同富裕之路、质量兴农之路、乡村绿色发展之路、乡村文化兴盛之路、乡村善治之路、中国特色减贫之路,结合甘孜实际,扎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要深刻领会加强和改善党对“三农”工作领导的新要求,全面加强和改善党委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公共财政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二、充分认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州委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揽甘孜“三农”工作,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州工作重中之重,以“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为目标,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认真践行新发展理念,统筹推动各项重点工作,高原现代生态特色农牧业初具雏形,美丽乡村建设步伐加快,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连续七年位居全省前列,全州农业农村改革发展取得重大成就,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州的现代化。当前,我州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在农牧区最为突出,主要表现在:农业农村发展落后、城乡差距较大和贫困量大面广程度深的局面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基础设施滞后、民生水平不高、法治基础薄弱、人才队伍不足,农业供给质量亟待提高,农牧民适应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竞争的能力不足,农牧区基层党建存在薄弱环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亟待强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建设美丽生态小康甘孜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我们既有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也将面临基础差起点低的严峻挑战。必须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以乡村振兴为引领,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切实加强产业发展、乡村建设、文化传承、依法治理、民生改善,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谱写新时代甘孜“三农”工作新篇章。
三、扎实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各项工作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立足甘孜实际,扎实推进各项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落实省州第十一次党代会和省委十一届二次、州委十一届四次全会决策部署,按照州委“围绕一个目标、突出两个关键、抓好三件大事、补齐四大短板、夯实五大基础、实施六大战略”的总体工作格局,深化农业农村改革,促进农牧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由农业大州向生态农牧业强州跨越,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一)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要把脱贫奔康作为当前头等大事,念兹在兹,唯此唯大,下足“绣花”工夫,做实“过细”工作,补齐发展短板,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四个好”目标和县摘帽“1低3有”、村退出“1低5有”、户脱贫“1超6有”标准,加大攻坚力度,确保全州18个贫困县(市)全部摘帽、1360个贫困村全部退出,51775户220289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抓好巩固提升,确保到2020年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准确把握乡村振兴总要求,开创新时代甘孜“三农”工作新局面
一是建设产业兴旺的生态农牧业强州。围绕“圣洁甘孜”品牌响誉国内外目标,按照“一圈一带一走廊”的区域布局和“山顶戴帽子、山腰挣票子、山下饱肚子”的要求,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农业科技为动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融合发展、以特色品牌开辟市场、大力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建基地、搞加工、创品牌,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创新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夯实长治久安的物质基础。二是创建生态宜居的美好家园。坚持以生态文明战略为抓手,实施农牧区生态保护、大规模绿化全川甘孜行动、河(湖)长制完善水治理体系、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等,坚持以城乡提升战略为路径、以乡村规划提升全域旅游水平,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管营运一体化,以做优乡镇为突破、以做美村寨为起点,实施突出特色做优乡镇、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加快国际乡村旅游目的地建设,改善农牧区人居环境,推进乡村绿色发展。三是培树乡风文明新风尚。把润育工程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通过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感党恩、爱祖国、守法治、奔小康”教育,传承弘扬优秀民族文化、推进文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和文明村镇、“四好家庭”创建,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夯实长治久安的民心基础和思想基础。四是构建治理有效新格局。坚持以依法治州战略为核心,加强农牧区基层组织建设,切实推进依法治村,建设平安乡村,加强农牧区村民民主自治、探索建立农村德治体系,把乡村各项事务有效纳入法治化轨道,推进乡村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夯实长治久安的组织基础和法治基础。五是创造更加富裕美好生活。坚持把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放在首要位置,加快发展农牧区教育事业,切实提高农牧民健康水平,多渠道促进农牧民就业创业,完善农牧区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三)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激发农牧区发展新动力
一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供给结构,推动农业农村由资源消耗型向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加大生产规范和标准的推广应用,积极开展园艺作物标准园、畜禽标准化养殖示范场和水产标准化产业基地建设,规范使用农产品生产与加工投入品,提高农产品质量水平。二是深化农牧区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广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模式,建立健全适应农牧区发展需要的州、县(市)、乡(镇)三级农牧区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体系,促进农牧区产权规范有序流转交易。探索多种方式盘活农地、农房、林地、草原、小型水利设施、集体资产。三是推进农村经营体制改革。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大力扶持发展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集体牧场、种养大户、电商企业、龙头企业、供销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合作式、订单式、托管式、对接式、全程式服务,开展代耕代种、联耕联种、土地托管、代销代购、农机作业等全程社会化服务。四是探索农村行政体制改革。吸引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加强集体牧场、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自治协会的党组织建设,探索多村联建党支部党总支的管理模式。探索建立以现代农业主体功能区为基本单元的组织管理体制。五是构建农村对外开放合作机制。深化厅(市、局、院、校)多项合作机制,推进政银企开放合作,加强省内对口援助、广东定点帮扶合作,充分发挥对口帮扶单位作用,吸引国内外资本积极投资农业农村。六是优化农业农村发展用地保障机制。完善农业农村新增建设用地保障机制,深化城乡建设用地、土地增减挂钩和耕地占补平衡异地有偿转让试点改革,探索建立农牧区土地增值收益全部用于乡村建设的政策措施。
(四)以人才振兴工程为抓手,培养一支留得住、带不走、能扎根的“三农”干部队伍
坚持以干部能力提升工程为平台,坚持长短结合多措并举,实施人才招引工程,加大本土人才培养力度,加强干部队伍培养配备管理使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干部人才队伍,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五)切实加强和改善党委对“三农”工作的领导 ,推进各项工作落实落地
要加强和改善党委对“三农”工作的领导,落实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综合部门统筹协调的领导体制,坚持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州县乡村四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县委书记是一线总指挥,建立完善有关考核制度,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障。
乡村是一个可以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州县各级干部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迎难而上、开拓进取,以实实在在的工作业绩换来乡村全面振兴、换来农民群众美好生活。
(作者系州委农工委常务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