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19年08月20日
◎黄勇
近年来,在县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县扶贫移民局和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协作下,我乡党委政府按照脱贫攻坚工作要求,靠实工作责任,提高思想认识,严格落实各项扶贫政策,加大政策宣讲力度,扎实落实帮扶措施,配齐配强帮扶力量,通过大力实施各项扶贫重点工程,加快建设基础设施,发展产业,努力实现了贫困人口“一超六有”“两不愁、三保障”“三有”和贫困村“一低五有”目标,通过抓实、抓牢、抓细脱贫攻坚工作,助力贫困村、户增收,确保深度贫困乡镇与全州全县同步小康,一同奔赴脱贫之路。
深度剖析贫困原因
(一)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在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之前,全乡境内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硬件设施设备跟不上群众实际需求,群众出行难、饮水难、住房难、看病难,就学难问题得不到保障。
(二)组织建设方面。一是村委会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村干部文化素质偏低,村“两委”班子成员中,小学文化程度所占的比例仅达15%以上,其他均为文盲,这对新时期牧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发展牧区经济的能力和后劲不强,在带领群众致富的路上力不从心;二是基层组织建设滞后,由于交通条件、地理位置等因素的限制,基础设施建设材料运输难,工期长,村级组织硬件设施保障跟不上新时期需求。三是村党组织及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还需进一步加强,业务素质不强,服务能力差。四是各村缺乏致富带头人、没有形成特色产业,村民缺乏脱贫致富的动力。
(三)群众生产生活保障方面。牧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资金投入不足,缺乏先进技术指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通村公路硬化建设迟缓、冬季长期冰封路面,严重影响了村民的生产、生活和物资运输,增加了生产、生活成本;二是水利设施落后,由于我乡属包虫病高发地区,地表水不能直接饮用,导致出现安全饮水难,包虫病、结核病等各种疾病多发;三是村容、村貌等基础建设缺乏统一规划,除牧民定居点以外,其余民居建设杂乱无章,村社环境卫生条件差,村民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四是牧民群众居住环境恶劣,因牧民一直以来均是靠天养殖,传承了游牧养殖的习惯,对居住环境标准要求不高,都是逐草逐水而居,牧民定居实施后,群众虽然定居下来,但是对家庭生活的安排,功能区域的划分,生活卫生的要求标准及其低,导致牧民群众家庭环境卫生差,没有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
(四)集体经济建设方面。我乡处于甘孜县最偏远乡镇之一,虽然一直以来党和国家一直以城乡综合提升为目的,努力改善城乡差距,但是由于受自然环境、地理因素、人文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制约,在建设集体经济方面,在精准扶贫开展以前,几乎未发展培育任何集体经济产业,也未对产业结构作任何的改革和调整,导致集体经济建设滞后,村民增收渠道狭窄,致富无望。
(五)其他方面。一是群众“戒杀生”思想严重,饲养牲畜不出栏,收入还是“靠天吃饭”,以采挖野生中藏药材,出售酥油、奶渣等养殖业副产品为主要收入渠道,导致收入相对低,达不到全省农村人口人均收入标准。二是由于草牧场资源不足,牧区草牧场沙化、退化面积越来越大,畜牧业生产规模萎缩,部分牧民家庭成为无畜户或少畜户。三是剩余劳动力输出困难,由于牧民群众思想观念落后,文化素质低下,劳动力掌握就业技能少且粗浅,导致我乡各村剩余劳动力劳务输出难,就业人数少,增收困难。
抓好脱贫攻坚工作,确保同步小康目标的实现
(一)党政引领思路是先导。我认为党委政府一定要依据村情民意,为贫困户、贫困村谋划好发展思路,积极探索创新,要充分结合市场经济体系,依托各村自然资源、人文文化优势,不断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既要谋划好长远思路,又要结合实际充分挖掘短频效益。从党政一把手到一般干部,都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和政治站位,要层层压实责任,层层传导压力,充分发挥基层党委政府主导作用,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才能保障与全州全县同步小康目标的实现。如我乡在主导方面积极探索建立了“5+5+6”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法,党员干部“日记、月评、年考”工作制度和脱贫攻坚“一包清”及“信息化卡龙”大数据平台,精准掌握乡、村、户数据,研发脱贫攻坚“二维码”,动态管理乡、村、户三级扶贫信息,全覆盖实施248户贫困户“一户一码”数据动态管理,信息创造价值,实现了脱贫攻坚数据精准、帮扶精准、成效精准“三个精准”。同时在产业上我们紧紧围绕州委州政府提出的“两环一带”和县委政府提出的“游周边、住甘孜”的全域旅游战略部署,抢抓发展机遇,以格萨尔机场通航、格萨尔文化城开园为契机,以“乡村振兴”为抓手,着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全面依托各村自然资源和人文文化优势,着力打造卡龙乡牧区文化体验中心,壮大集体牧场;优化产业结构,试点种植人参果、大黄、羌活等中藏药材,实现我乡产业多元化、现代化发展,同时依托电商服务平台、中药材天地网平台,探索“互联网+”和格萨尔王城土特产定点销售模式,促进我乡牦牛肉、中藏药材、藏装、人参果等特色产品的销量,助力产业富民增收。
(二)深入发动群众是前提。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对象就决定了群众是关键,不论各级政府怎样加大投入,怎样实施精准帮扶,关键还是要发动群众自己动手,发挥贫困群众内生动力,要帮助贫困群众树立起致富、增收、持家的意识,不然我们驻村工作队也好、各级党委政府也罢;再多的国家投入和财政支持也是无济于事,要真正打破传统的“保姆式”扶贫模式,要努力营造“脱贫攻坚事关人人、人人事关脱贫攻坚”的良好氛围。重点要抓好“扶志”教育,要积极引导贫困群众致富增收,不能盲目的一味进行财政支持和帮扶,要不断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脱贫。如:我在任职卡龙乡党委书记以来,始终坚持以“扶志”教育引导为前提,不断激发群众内生动力,结合县委“4+2”工作法,组织村两委、贫困户集中培训50次,为贫困户送教、送技术上门服务80余次,配备脱贫攻坚政策之音“小蜂蜜”宣讲机700余个,鼓励贫困群众努力发展畜牧业,主动采挖中藏药材,促进家庭人均收入,同时在实施插花安置易地扶贫搬迁当中,严格落实监督职责,要求群众进行自建,以此来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摆脱“等、靠、要”思想。
(三)抓住重点任务是关键。在脱贫攻坚工作开展当中,要紧紧结合村情民意,紧扣户脱贫、村退出相关标准,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坚持因村、因户、因人而异、因贫原因和类型施策,以建强基层组织、维护农村稳定、促进文化建设、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培育集体经济产业、当好群众贴心人为重点任务,着力解决增收难、行路难、饮水难、住房难等问题,确保脱贫攻坚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四)推进民风建设是重点。俗话说“立志言为本,修身行为先”,在精准扶贫工作当中,往往界定为贫困村和贫困户的都是因为村内民风落后、群众思想懒惰等行为造成的,真正的一个村子当中,民风淳朴、群众思想观念先进,那么这个村内家家都富裕,人人都上进;所以推进民风建设是重点,一定要切实依据村内实情,加大社会风气整治力度,坚决打击“黄赌毒”等败坏社会风气行为,集中整治“不尊老爱幼、偷鸡摸狗、不团结四邻”的社会乱象行为,积极引导群众树立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特别是牧区,要通过整治家庭卫生、个人卫生、不赡养老人、打架斗殴、生育秩序等行为,开展一些文明、上进、和谐的民风活动,制定一些评比制度和村规民约,来教育引导群众树立良好社会风气,改善原有陋习和民风民俗,不断引导贫困群众参与和支持脱贫攻坚工作。
(五)发挥支部作用是保障。基层组织是一个村的领头羊和火箭头,在脱贫攻坚工作当中,我们要不断培养基层支部为民办事和服务能力,不断创新开发工作思路,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逐步培养一支能打胜仗的基层队伍,对无职党员要进行经常性教育引导,并对其进行设岗定责,层层传导压力,靠实责任,充分发挥共产党员和基层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组织保障。
(作者系甘孜县卡龙乡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