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康巴时评 >> 浏览文章

写给故乡的游子情书 读范墩子《也傍桑阴书华年》

甘孜日报    2024年02月02日

◎井国宁

你眼中的故乡风物,应该是什么模样?你记忆中的乡野大地,又有哪些不同的篇章?是生机盎然的河岸边,一只挥动着翅膀想要远去的雀鸟?还是风雪交加的天地间,一片苍茫萧瑟的景象?老树、故人、古村……那些正在走向消逝的时光,须臾之间,便会以排山倒海般的汹涌水浪,奔袭而来,填满你所有的想象空间。

《也傍桑阴书华年》这本散文集,应该是青年作家范墩子跨入而立之年后,再度回望故乡时,发自内心的真情告白。所有与故乡有关的记忆断章,开始不断地游走于他的笔尖。春日大地上涌动的新潮、漆水河畔闪过的风景,早已是他浓得化不开的乡土情思;而长于田野间的千岁榆树、漫天雪地里独有的风景,似乎是他不经意间的内心触动。

范墩子以最为写实的自然日历,一步一步,向我们呈现出天地万物的别样之美。你看,他在《河岸的风景》里这样写道:“少年时代,为探知喜鹊巢里面的情况,我爬上一棵很高的桐树,不过那巢里面什么都没有,只留有许多的鸟毛和枯叶。”这是独属于乡间少年的快乐。是在强烈的好奇心的驱使下,展开的对未知世界的自我探索,是城市少年无从追忆的童真之趣。而在《春潮》里,他关于故乡的记忆是这样的:“先将剜回来的荠菜洗干净,将根和黄叶切掉,再将荠菜剁碎,和着面粉揉成团状,然后将菜团擀开平展,做成花卷状”看似寥寥数语,却让乡人食用荠菜的步骤环节,悄然地站立了起来,生动而传神。

若然要追忆故乡往事,童年自然是一个无法抹去和忽略的话题。成长于渭北原野之地的墩子,童年趣事自是甚多。《逮蝎子》《撵野兔》《捕知了》《掏鸟蛋》……等等诸如此类,真可谓是举不胜举。

于一个乡村少年而言,这些奔走于乡野之间所获得的趣味,只有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你才会发现它最为本真的意趣。“天刚擦黑,我背上矿灯就往巷道里跑,伙伴们在村口等我,见了我,他们总要责骂上几句的”你能想象一下,这是多么充满趣味的场景啊!小伙伴相约,偷着溜出门,去田野间追寻自己的渴望。

当然,他和伙伴们的这种行为,并非冲动和贸然之举,而是一个乡村少年在渴望实现“财富自由”时所作的努力。正如他在文末写道的那样:“那个时候,蝎子一斤近二百元,一两就是二十元,二十元可是我一周的生活费呢,因而冒着夜晚的种种危险,踏草丛,走荒路,完全是为了给自己挣点零花钱。”

可以看出,比起其他在乡野间追寻的趣味,逮蝎子的目的是奔着改变自己的生活状况而去的。这于久居高楼之上的城市孩子而言,完全是无法想象的事情。但于乡野之间长大的孩子们而言,既是生活压力之下的无奈之举,也是改变自身生活条件的“一条捷径”。否则,面对无处不在的危险,谁又会贸然尝试呢?毕竟,他的一位同学曾经为此赔上了性命。

原(又称作塬),是渭北大地上最为明显的地理特征。每一块因地壳运动而受到挤压形成的原,都是乡人们赖以生存的居住地。比起丘陵地带需要人们逐高地而散居的形态,生存于原地上的人们,面对的是一马平川的沃野。田野尽头,是充满想象的沟壑之地,更是作家范墩子早年探寻自然世界的入口。

“羊在旷野上吃草的时候,沟间的风会吹散所有夜晚的梦”—《羊是北方的眼》。一个牧羊人吆喝着走向沟壑的羊群,轻易间就撕裂了村庄人沉睡的梦境。随着“咩咩咩”的叫声传来,整个村庄都将从夜晚的困意中唤醒。这是多么富有诗意的画面啊!不时挥动手中长鞭的牧羊人,本意是为了驱赶羊群奔向沟壑之地去找寻吃食,却不料竟会生出这般让人迷醉不已的画面。

说起来,我的故乡就在距离范墩子几十公里外的另一个原上,这样的场景我是真真切切地见过的。特别是秋末冬初,田野沟壑间的杂草尽皆枯萎,此时每一只游走于大地之上的白羊,都宛若山水画中的点睛之笔般,让寒冷的意味顿时消散,给人以温暖的意象。纵使游走于沟壑间的寒风,有凛冽的气息,有刺骨的意味,都是可以忘却,可以忽略的。

当然,在他的笔下,故乡的风物抑或并不仅限于此。巍峨连绵的群山,沿着河流走来的方向一字排开。由远及近的山脉上,或多或少都留有历史的遗迹。这片滋养过周秦汉唐诸多朝代的皇天后土,不仅有历史的传说流传千年,更有无数留存至今的遗迹可供观瞻。

或是一座陵墓,或是一块碑石,既是历史的佐证,更是他追寻的心灵故乡。它们散布在故乡到城市的沟壑山峁的近处,让不断往返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范墩子,陡然生出探索的想法。那就去吧!他沿着书籍地图中的记载,一步一步地向着心生期待的地方靠近。渭北的沟野、留存的古塔、深埋于黄土间的帝陵,都是他尝试向其靠近,并完成自我解读的载体。它们和他起来成长的故乡,都给予了足够的创作素材,让他得以在贴近故乡的大地时,才思泉涌。

包括范墩子在内的每个人,或许都曾经在心底里悄悄地问过自己:我还能回到故乡去吗?答案自然是肯定的。于故乡而言,每一个对它心存惦念的人,它都会铭记于心,刻进肺腑,我们都将会得到它毫不保留的精神馈赠。一草一木也好、一物一件也罢,也许会随着时光的消逝而发生某些表象上的变化,抑或可能会生出斑驳或残缺的外形,但在它的骨子里,依然会将我们视做从未离开的那个少年。

所谓的乡村老去,物是人非,不过是故乡看你久候不归使出的障眼法。当我们再一次叩开故乡的大门,看见院落中间站立的那个少年时,蓦然惊觉,他依然是你我当初的模样。虽历尽千帆,却未曾改变什么。


  • 上一篇:江湖已远
  • 下一篇:没有了

  • 本文地址: http://www.kbcmw.com/html/xw/kbsp/970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