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18年01月31日
数九寒冬、寒意逼人,一群大学师生头顶湛蓝天空,脚踏苍黄原野,穿梭迂回在德格县,这群来自成都师范学院的师生洋溢着喜悦的笑容,完成了2017四川省扶贫攻坚年度第三方评估德格的入户调查任务,回到了成都。
“分享工作中的喜悦与惊险,总结资料收集整理、入户调查的经验,全面梳理发现的问题,并对后面第三方评估报告撰写交换意见,提出建议……”师生们表示,扶贫工作给贫困地区人民生活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更加深入体现了扶贫工作的重要意义。
尹丹:七日德格之行,心中思绪万千
来自外国语学院英语教育专业的尹丹表示,在这次德格之行,不仅见到以前从未见到过的藏区景象,更加深入体会了从未感受过的藏区人民的生活。
记得第一次入户到藏民家中的时候,我对所有的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和惊讶。以前从书上或是媒体上得知的基本都是川西藏民们生活比较困苦,因为各种原因,家中衣食住行条件都比较差。但是,就我所亲眼看到的都是一排排的新房,涂着具有藏族特色的颜色与图画,室内烧着灶,暖洋洋的,矮桌上摆放着各种饮料与吃食,整个家里充满了温暖与富足。在深入了解后,我才知道这些都是近年来脱贫攻坚做出各种努力的结果,我为藏区人们生活在这样的一个中国感到真心幸福。
程晨:心灵净化之旅,有幸成为行人
不知不觉中,在德格县的评估旅程就结束了。在评估的过程里,有这样一件事让人格外感动,我们询问老乡,还有什么心愿时,他说希望国家能够帮助他们村的一位干部修一条硬化路到家门口。原来,这位不知晓名字的村干部,先把修路的指标给了其他村民,自己家还没有通路,试问这样的村干部难道不是最值得我们敬佩的吗?当我知晓后,我深深的感到带领村民走向美好明天,这不是空话而是他们正在践行的使命,他们做得很好。
从村民们脸上洋溢的幸福笑容,以及频频竖起的大拇指,即便语言不通,可那份喜悦仍旧清楚的传递过来,直击我内心那处柔软。高原上短短数日便是如此艰难,而在德格,我看到了很多第一书记和干部,他们来自平原地区,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为村民们排忧解难。那一刻,我看到了人性的光芒。
付欣艳:迎着晨曦,每一天都不一样
从十八弯到九连环,随着山路向上,我们来到了海拔三千多米的康巴文化发祥地——美丽的德格县。司机叔叔是当地人,一路上给我们讲述着近几年翻天覆地的变化,他讲得绘声绘色,我们听得津津有味。车轮下的硬化路是近年来响应精准扶贫之策才修成的,在这之前,山里山外的人进出就得花上好几天,路上随时都可能遇到山体滑坡或泥石流。
现在好了,几年时间里,这里的路修好了、变宽了,基站也建了,一连串的隧道群为来往车辆提供了不少便利,世界第一高海拔特长公路隧道———雀儿山隧道的建成通车更是打破了来往车辆曾经翻山越岭的噩梦。都说要致富先修路,这话一点不假,路修好了,人民的生活自然就得到了改善,一沿途高低不齐,错落有致的房屋也证实了这一切。
一周很快过去,我想即使离开了这个美丽的地方,我也会永远记得寒风中老乡满脸笑意迎出门送来的问候。记得热气腾腾、香气四溢的酥油茶,记得走在结冰小溪上藏族大叔的小心牵扶,记得风中飞舞的圣洁哈达,记得遍山牦牛和满地牛粪,记得老乡脸上堆满的皱纹和慈眉善目……
周智浩:大山之中自有大爱
1月3日,我们一行32人前往德格县参加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工作。一路上,所见所感所思无不触动心灵。从茂县到德格县,虽然环境、风土人情大不相同,但是当地人民的感恩丝毫未变,使我感受到的是国家对于精准扶贫工作的力度和消除贫困的决心。
我的工作是在入户组,在德格的每一户人家,他们最为感谢的都是党和国家对于他们的帮助,居住条件的改善、医疗机制的健全、教育水平的提高、公共基础的建设等等,都让老百姓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最让我感到惊讶的是在汪布丁村,村民们仅仅用了八万元钱就修建了十公里道路,没有大型机械,就用锄头一锄一锄的挖,用自己的双手去修建一条通往致富的道路。
在雨脱村170多户村民,三个月的时间全部完成了异地搬迁。对于基层工作以前虽然不曾了解,但是看着这大山之中一座座高楼,一条条崭新的马路,一个个和蔼的笑脸,我感受到无比的自豪。
叶晓强:向奋战在脱贫攻坚第一线的人们致敬
1月3日,我们到达德格县,当天晚上就开始评估的前期工作。我们认真阅读了德格县的总体概述,德格县扶贫工作的纪实,并了解到德格县委、县政府在扶贫攻坚工作中的创新和努力。他们的党建引领脱贫攻坚引领模式,构建“1371”扶贫产业布局,“六个一批”实现“三个精准”等特色扶贫项目令人眼前一亮。
我们在德格县各乡镇开展入户调查时,我深切的感受到了当地藏族群众的淳朴和热情,让人惊讶的是,无论是贫困户和脱贫户都对自己的现状很满意,尽管政府的补贴很少。他们都希望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实现脱贫。乡亲们表现出对党和政府由衷的感激,让人为之动容。
程琴:看到的是生活,触动的是心灵
“黑夜给了我一双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翻过几座山,山路山景山色;走过几个乡,乡风乡情乡音;一次经历,一场行程,一份情谊,许多感慨,凝聚成一段文字:来过,不忘;聊过,无憾。已是第二次参加学校第三方评估工作,较之前的大规模作业而言,此次是小部队“作战”,队伍虽小,一应俱全,大家相互独立又相互依靠,整个调研过程实现了完美的配合。
入户组由老师加学生组成一个小团队,由组长到村后分配组别名单,主要开展对贫困户,脱贫户,非贫困户,返贫户和村干部的问卷调查,由此拉开一张无形的大网,基本涵盖条件之内的家庭,而老师与学生施行的一问一纪录的合作方式也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两人共同监督,查漏补缺,保证数据的完成度及有效性。调查过程中本着客观、保密的原则,严守组织纪律,认真完成每一项工作任务。
在这一路的调研中,我们看到了政策的落实,问题的解决,曾经的骑马翻山越岭到如今的车辆绕行,曾经的有病无处医到如今的家家有新农合,曾经的贫困村到如今的非贫困村,一切的一切都向着全面小康奔走。除了团队及政策,还有一种叫做友情的东西,也一并留在了记忆的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