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社会民生 >> 浏览文章

山中有个二郎村

甘孜日报    2018年03月13日

■李铭暇

(上接3月7日第五版)

青山绿树化金山

身旁,绿树成荫,各色野花竞相开放;呼吸间,似乎能闻到隐隐的花香;耳中,不时传来不知名的鸟儿在林间清脆的吟唱。

这番景象让我不禁开始胡思乱想:人在这样的环境中呆久了也一定会很健康吧,更别说那些猪呀鸡呀的了。

“你们村的生态保护得真不错啊,空气清新,鸟语花香。”我说。

“是啊,你别小看这片青山,它可是我们的金山,村民们都当宝贝一样爱护着呢。”潘高平说。

青山绿水还真是金山银山啊?我开始详细询问起来。

原来,所谓金山是指二郎村的四千亩集体公益林被纳入了三合乡三万亩公益林的碳汇交易项目,村民们将从中得到林业生产外溢性收益。按照每亩8元来计算,五年就能有16万元的收入。村里将这笔收入拿来入股康定龙源石膏有限公司,如此一来,村民们由“农民”摇身而变为“股民”,有了可持续性的收入。

原来青山绿水还真是金山银山。

我是第一次听说“碳汇交易”这个词,不解其意,于是向潘高平请教。

潘高平耐心地解释道:“碳汇交易就是购买碳排放指标,通过市场机制实现森林生态价值补偿的一种有效途径。全国第一个碳汇交易是在2011年11月1日,当时是包括阿里巴巴、歌山建设、富阳木材在内的10家企业签约认购了首批14.8万吨林业碳汇指标。”

潘高平说,三合乡的碳汇交易得从2016年8月说起。

那时,时任三合乡党委书记的夏莉娜听说碳汇交易的事情后,她便想到三合乡也有着丰富的森林资源,那么是否也可以通过碳汇交易的方式来帮助村民增收呢。于是,她开始四下打听关于碳汇交易的相关事宜,寻找交易渠道。

终于,在经过多方了解以及沟通协商之后。4月,三合乡与广东森威碳林业发展有限公司就林业碳汇项目正式达成了为期20年的合作开发协议,成为了甘孜州首个公益林经营碳汇项目。

“碳汇交易可以说是一举两得的事情,不仅可以为村民增收提供渠道,还可以保持生态环境。”潘高平说,自从村民得知公益林能作为碳汇交易项目之后,大家的环保意识进一步增强,都自觉主动地去爱护树木,户外用火什么的都比以前谨慎小心。

“前面就是我们村的聂石组,护林员杨永康的家就在这里。”潘高平指着前面几户人家的村落说着。

杨永康大概有三十多岁的,中等个头。对于自己护林员工作,他充满着热爱。每天早上,简单地吃过早饭后,他便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他的工作范围包括从二郎村到拉角沟的一带林木。每天除了按时巡山之外,杨永康还会跟村民们宣传一些护林知识,比如不准乱砍乱伐,比如注意防火安全等等。

望着满山的绿树,杨永康说:“以前不晓得原来这些树还有这么大的经济效益,现在村里人都说一定要好好保护好这片山林,让我们家乡更美,让我们加快脱贫致富。”

和杨永康一样,二郎村的村民们对于这种新的增收方式都满怀憧憬与希望。

穿针引线绣新路

顺着平坦的进村硬化路走进村子,绕过几个弯,一座极具特色的房子便引入眼帘。土墙、木门、小格子的窗户样式等都显示着它旧时的模样,门口挂着的两个大红灯笼,门口平台上半圈木条做成的红色围栏与村里的其他房子又迥然不同,显示着它的特别与特殊。这——就是二郎村女人们的“绣房”。

沿着石阶走几步,迈进“绣房”大门就是堂屋,正中间是石头砌成的“三锅庄”,顺着木梯子上二楼就是刺绣工作室了。房间里整整齐齐地摆放着绣架,屋顶挂着好些倒着的伞状灯罩的灯,有红有黄,让人竟有些江南风情的错觉。再往上走就到了楼顶,一半是平台,另一半隔成了两个小房间,小房间的顶上是空的,可以顺着梯子爬上去,据说在以前,是用来堆放粮食的地方。

“绣房”里除了刺绣必备的工具之外,还摆放了一些碗柜、粮柜等家具,从木质的颜色来看,应该都是年深久远的老物件了。潘高平说,这是村里比较古老保存也比较完好的屋子,当初决定创办刺绣工作室的时候,大家都在思考将它设在什么地方,最后经过商量选定了这座房子,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它的古老。

许是唯有这饱经风霜的老屋子才配得上传承千年的技艺吧!我想。

“刺绣原本就是我们村里的一门传统技艺。”带我们参观刺绣工作室的二郎村村支部书记王洪刚说:“以前,女孩子很小的时候就会开始跟着家里的女性长辈学习刺绣,衣服上系的围裙,女人的头帕,娃娃的帽子,还有鞋子、鞋垫上面的花纹都是自己绣的。”

三合乡地处大渡河沿岸,属于鱼通地区。这一地区的人们自称“贵琼”,贵琼刺绣就是贵琼人独有的一门工艺,女人们闲时围坐在一起,一人一张绣帕或一副鞋垫,便开始了穿针引线。

谈到村里创办刺绣工作室的初衷。潘高平说:“大概在2016年11月的时候,乡上和我们村两委就有了这个想法。一是希望保护当地文化,将这门古老的技艺传承下去;二是希望村里的妇女们能多一个收入来源,让这门古老的技艺助力我们脱贫致富。”

想法有了,具体工作也开始井然有序地推进:到阿坝州茂县考察当地羌绣产业发展,争取资金、为工作室选点,邀请刺绣专家……

“今天工作室里都没人么?”环顾无人的工作室,我有些纳闷。

“她们都去村活动室参加刺绣培训去了。”潘高平说。

原来,二郎村古老的刺绣工艺虽说历史悠久,但是绣法原始,花样古老,色彩搭配随意,做工也略显粗糙,若要作为能对外销售的产品,在精美度上还稍欠缺。为了提高“绣娘”们的技艺,让传统的刺绣真正成为一种产业,三合乡党委政府特意开办了刺绣培训班,请了专业的贵琼刺绣老师及阿坝州有名的羌绣专家来进行培训。

说话间,一阵谈笑由远及近,原来是参加完培训的“绣娘”们回来了。女人们似乎还沉浸在培训之中,言语中不时出现“花样”“色彩”“针法”等字眼。

打过招呼之后,王洪刚向我介绍着人群中一个满脸含笑的女人:“她叫周萍,有文化,有技术,有什么问题你可以问她。”

在接下来的交谈中,我了解到,开办刺绣工作室后,二郎村村两委希望能找一些懂技术有文化的人来带动全村妇女发展刺绣产业。通过打听之后,得知一个叫周萍的刺绣技术在村里是数一数二的,又是中专学历,不过可惜当时她已经远嫁到河南。抱着试试的心态,村两委跟周萍打通电话,谈了关于刺绣工作室的事情。结果,周萍二话没说,带着十个月大的孩子就回到了二郎村。

“其实,当时也没有多想,就觉得这是一件好事,不管是对我们祖辈传下来的刺绣手艺,还是对村里妇女们拓宽经济收入都是很好的一件事。作为二郎村人,不管还在不在村里,都有义务有责任尽自己的一份力。”周萍说。

当问及此次培训,女人们都开始七嘴八舌说起来:收获太大了,以前都是胡乱绣,根本没考虑什么花样,什么颜色搭配等问题,现在听专家讲了才知道怎么绣才更好看……

“你们中谁进步最大呀?”我笑着问道。

大家纷纷把手指向一个人:她的进步最大哦。

我注意到大家说的这个女人在人群中比较沉默,看到大家都指向她,一下子满脸通红,羞涩地低下头。

“她叫青麦,是从道孚县嫁到我们村里来的,汉话说得不是太好。”周萍悄悄告诉我说。

对青麦来说,嫁到二郎村来,不仅收获了一个家庭也收获了一门技艺。

到村里来之前,青麦从没有接触过刺绣,对刺绣可以说是一窍不通。当看到村里的大姑娘小媳妇们拿着针线在布上来回穿梭,不一会儿就绣出一朵花一个漂亮的图案,这让她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于是开始跟着学绣。再后来,青麦也参加了刺绣培训班,因为好学,接受能力也强,没有一点基础的她居然在不久之后也开始绣得有模有样了。

“我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村一定能摘掉贫困村的帽子。”当周萍这样说的时候,我看到女人们都纷纷点着头,眼里似乎都有光亮闪动。

看着她们,我忽然觉得,刺绣对她们来说,也许并不仅仅只是增加经济收入那么简单,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同时增加的还有她们的自信,以及她们对于自我认知的觉醒。而这,是比物质更重要的东西。(全文完)


  • 上一篇:《问政甘孜》有回音
  • 下一篇:花海无边乡村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