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社会民生 >> 浏览文章

道孚林业局陈列室的历史物件——探寻生态文明的记忆与延续

甘孜日报    2018年08月28日

邓国荣(左一)和工友观看展出的森工实物。

◎本网记者 马建华 文/图

在州林业局和道孚林业局规划森工企业博物馆项目的物件陈列室里,整齐地排列着油锯、弯把锯、归楞用搬钩、抬木用掐钩、发电机等等,难得一见的森工企业支持国家“三线建设”时期的珍贵“文物”,让人眼前一亮,琳琅满目的生产机具、文化宣传器具、生活用品等是核心展品,有的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们精心收集整理的历史物件,记载着道孚县乃至全州林区和森工工人过去的峥嵘岁月,传承着道孚森工发展厚重的历史文化,展示着道孚林区今天来之不易的发展变化,展望着林区未来的美好愿景。”一件件珍贵的文物,勾起了道孚林业局局长龙波的深情回忆。

“这是解放初期,第一代森工工人使用过的抬肩(垫在脖子上的软垫),这就是集材用的鸭足子,有8种使用方法,这只茶壶是50年代的,可不是烧茶用的,而是用来盛装油料,润滑砍伐器械的……”8月25日,道孚林业局职工邓国荣凝望着一件件父辈和他使用过的伐木器械,眼前浮现出伐木时期艰难困苦的峥嵘岁月。

明年邓国荣将惜别为之奋斗了39年的林区,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养老。1956年,他的父亲从射洪老家来到道孚县各卡从事林业工作。当时正在作业的他突遇土匪袭击,他不得不逃往丹巴县,参与了丹巴林业局的组建。从此扎根丹巴林区直至退休。

“父亲是我州第一代森工人,他总是给我讲大山里的故事,讲甘孜美景,却从来不提在大山里遇到过的危险。1980年,父亲准备退休了,那时候,林业局有‘顶班’的名额,我初中毕业后,就来到丹巴林业局从父亲的手中接过了手工锯和斧头。父亲告诉我,既然你从我手里接过了这副重担,将来不管面对多大的困难,都要坚持下去,把林业工作当作一辈子的事情来做好。”1980年,邓国荣成为丹巴林业局一名年轻的伐木工。1983年,邓国荣调入道孚林业局木茹林场,“老一辈职工教会了我怎么样锉锯、使用手工锯要会用巧力,伐木和集材时,千万不要伤及他人和自己。那时候,我们工段4个台班一个月要完成5000㎥采伐量。当年,我和父辈除了伐木以外,还要参加营林更新植树,我父亲当年植下的云杉,现在树径也有30多公分了,而我1980年植下的云杉树径也有20公分了。”

抚摸着一件件实物,邓国荣抚今追昔,往事历历在目。“伐木工人对于现在的九零后、零零后是一个比较陌生的职业,在那个年代,他们在高寒林区用鲜血和汗水,采伐大量的木材支援了国家建设和地方经济发展,道孚林业局收藏的几百件森工采伐时期的珍贵生产生活实物,能够让下一代了解到这段难忘的历史,了解到渊源深厚的甘孜州森工历史文化,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几代森工人都很苦、很累,支撑他们长年在雪域高原的茫茫林区无私奉献的精神支柱就是为国、为民、为社会和子孙造福的崇高思想,而这种思想的培育,源于道孚林业局始终坚持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着力传承和发扬森工文化的结果。 为了传承和弘扬坚韧不拔、无私奉献的森工精神,多年前,我们就注重收集森工生产时期的生产机具、文化宣传器具、生活用品等多达数百件”,龙波告诉记者。

我州拥有完整的森林、草原、湿地生态系统,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我州森工企业经历了从采伐为主,到实施天保工程,再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转身转型转产,这历程辉煌而又特殊,值得记忆和珍视。为此,州林业局和道孚林业局正在规划,争取建设记载森工企业发展历史的森工博物馆,还设有生态景观体系、高原植物试验园区科研用房、模拟森工场景、模拟森工企业生活区、模拟林区林场建筑,可承载生态旅游、森林康养和科研教育等功能。这是我州林旅融合产业的探索,将成为四川鲜水河大峡谷国家森林公园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也将成为游客了解森工历史森工文化的窗口。



  • 上一篇:亚丁景区实行有偿搜救
  • 下一篇:我州包虫病综合防治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