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社会民生 >> 浏览文章

让梦想与使命同行——庆祝第19个中国记者节

甘孜日报    2018年11月08日


    每年的11月8号,对于媒体从业者来说,是一个很特殊的日子。记者节和护士节、教师节一样是我国仅有的三个行业性节日,也是一个不放假的节日。

       记者,行万里路,阅千万人,一篇篇精彩的报道,一幅幅生动的图片,述说着新闻背后的故事。曾想,每一起事件发生时,记者都会第一时间赶往现场,在坚守规则的同时,把使命变成义务,不忘初心,勇于担当,追逐和捍卫着真相。无论你是报纸记者,电视台记者,还是网络媒体记者。每一个记者节,新闻工作者都会因这个特殊的节日而倍感振奋。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我们来听听身边的五位媒体人怎么说。

     新闻永远在路上

甘孜日报记者   周华

周华在泸定木角村采访养蜂人

       很早以前曾经写过一篇小文,大致意思是说新闻是“跑”出来的。从事新闻工作20多年了,每次想起自己“跑”新闻的故事,总觉得好像有很多话要说。

       甘孜州是一个大州。之所以用“大”来形容,是因为甘孜州幅员面积甚至超过了一些省,达到了15.3万平方公里;但甘孜州又是一个“小”州,这个“小”主要体现在人口上,全州总人口才110多万,这个数字甚至比不上内地的一个人口大县。正因为这样,这里的新闻才必须要“跑”,用稍微文艺范的话说,就是“用脚步丈量新闻”。

       记得那是去年初春的事了,按照报社的安排,笔者与同事们一起到南路开展走基层活动,目的地是甘孜州南路片区的6个县。如果是在内地,这种采访就是小事一桩。但在州内,采访的难度就要大得多,而且会将大量的时间“浪费”在路上。

       理塘县下木拉乡上马岩村党支部书记降措,是一位致富路上的带头人,他带领村民发展黑木耳种植,让村民在合作社打工或通过流转土地挣钱,带领村民脱贫奔康。当我们听说他的故事后,便决定到现场去采访这位村支书。

      迎着刚刚升起的太阳,汽车在理(塘)乡(城)路上奔波了一段时间后,便驶入了一条刚完成改造不久的通乡公路。从理塘县城到上木拉、中木拉,再到下木拉,道路两旁的广袤田野上,人们正在忙着春耕。草地和枝头上,一丝新绿预示着高原的春天已经到来。

      中午时分,我们赶到了下木拉乡政府,在这里简单吃过午饭后,继续往上马岩村赶。离开乡政府后不久,眼前的道路就变成了砂石路,虽然道路还算平整,但颠簸还是一阵阵袭来。从一马平川的田原到雪线之上,再到高山草甸,随后又进入莽莽森林,汽车在盘山路上行驶了一个多小时后,我们终于来到了上马岩村。

       上马岩村依山就势散落在大山深处,几块薄地随着山势,不经意地分布在山间。村子虽然不起眼,但周围的景色可谓一流。在林间的一大片空地上,一个初具规模的木耳(药材)种植基地已见雏形,本次采访的主人翁降措正带着村民种植木耳。于是,我们的采访便就此展开。

      从旭日东升到夕阳西下,当一抹阳光将树梢染成金色时,采访总算告一段落。掐指一算,此次采访花在路上的时间为10个小时(来回),而用在采访上的时间还不足4个小时。不过值得庆幸的是,这次采访让我们发现了一个鲜活的、以党建引领贫困户脱贫的典型。作品见报后,降措的事迹引起了多家媒体的关注。

      与上一辈甘孜日报人的采访条件相比,现在的采访条件已经好了很多。但正是因为这样,我们的采访触角伸向了更偏远的地方,并在“跑”新闻的过程中收获着更多的感动。

      新闻永远在路上,腿勤才能出新闻,这是业界不变的真理。进入新时代,甘孜日报人仍然沿袭着“跑”新闻的传统,用脚步丈量着甘孜州的山山水水,不断地用手中的笔和镜头,记录着甘孜州的发展变化,抒写着一篇篇动人的时代华章。

苦乐相伴新闻路上

甘孜日报记者  陈扬

      16年前,我走上记者岗位,到今天,我仍然坚守与墨香为伴。

      周围的朋友问我,做了这么多年的记者,你不累吗?我说,累!但新闻路上累并快乐着,能够讲述感人的故事,记录时代的脉搏,苦乐相伴,苦乐相随,这是吸引我在新闻路上不断前行的动力。

      回首漫漫新闻采访路,石渠县藏族小女孩拥珍让我至今难忘。父亲去世,母亲重病,拥珍的中专求学路是如此艰难,饿了开水泡冷饭,病了全靠去痛片,天气再冷也只有一双胶鞋。但拥珍是快乐的,她很乐意力所能及帮助同学,会给周围的朋友带来欢乐;她是孝顺的,管理宿舍的阿姨送给她一双新鞋,自己舍不得穿带回家给妈妈。拥珍的故事感动了我,我用笔记录了她的故事,登在报纸上同样感动了读者。在教室里,拥珍含着感恩的泪水,用九十度鞠躬感谢前来资助她的好心人。此刻,我是快乐的。

      回首漫漫新闻采访路,走完甘孜325个乡镇让我记忆犹新。在九龙县朵洛乡,汽车轮胎贴着崖边旋转,山坡上响着石块滚落的声响,行走在岩石上凿出的公路上让我心惊胆战。得知我们的到来,纯朴的老百姓骑着摩托车帮助清理公路上滚落的石块。到达朵洛乡政府的那一刻,让我深知甘孜老百姓生活的不易。地处雅砻江沿岸的雅江县波斯河乡,因道路危险陡峭闻名,道路从雅砻江畔一直盘旋到近5000米的山顶,被当地干部群众形象地称为“二十八道拐”。山顶上的道路积雪未化,几千米的山下就是波涛汹涌的雅砻江,稍有闪失就会车毁人亡。历经艰辛,走完全州325个乡镇,让我见识了甘孜的宽广和未来的希望。此刻,我是快乐的。

      昨天的故事已经成为历史,明天还将继续。未来,我仍会坚守与报纸为伴,苦乐相伴,记录每天我所见到的故事。

心存阳光   一路前行

甘孜州广播电视台记者  刘睿娟

      今年的11月8日是第十九个中国记者节,而这也是我的第11一个记者节。从事记者这一行11年里,我一路学习着、一路感悟着、一路带着自己的摄像机和笔走遍了甘孜的每个角落。

      我见证了家乡人民从一个个简陋的小房子,住进宽敞明亮的牧民定居房;见证了一家人从拮据的生活走向脱贫致富的幸福新生活;见证了一条条泥泞小道变成水泥路面一直通向老百姓的家门口;见证了在雅康高速泸定段通行后家乡群众发至内心的喜悦和激动;我见证了许多许多……现在回头想起自己见证的一切,我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在这十一年的记者生涯中,我在雨里来、风里去、雪里行中采写来自甘孜大地的喜怒哀乐。我喜欢拿起摄像机的感觉,就像现在每个人拿起手中的手机就舍不得放下。我喜欢手指在电脑键盘上敲打的声音,即使一敲就是半夜。做记者这行以来,很多人都说我是女汉子,其实我也想做一个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小女人,但是我能做到吗!噢NO!“臣妾做不到”!我有时也问自己,把自己搞这么累干嘛!就像今年十月“黄金周”,一场大雪浇灭了很多游客的旅行计划,同时也打乱了我们的报道的计划。10月2日,接到折多山游客车辆滞留达1000多台次的消息后,我们连夜赶往采访,由于交通瘫痪,我们只好徒步前往折多山。

     一路上,理解与不理解的声音、折多塘村民的热心、交通干警们和武警战士以及各级各部门领导的用心,让我们没有停住采访的脚步。

     一路上的积雪随着车辆的尾气慢慢融化,整条路除了雪就是一条条小溪,我记得从早上9点到下午4点我和同事的鞋里面除了袜子就是雪水,感觉一双脚都不是自己的。

      说了这多自己的感想和经历,其实这都是我们所有记者的经历,我只是其中的一员。也许是因为我自己也是一名母亲,我觉得我们记者也像一名母亲,因为当自己孩子出现危险的时候,不管前面会出现怎样的情况,我们都会去保护他。

      因为我们是记者,是党和人民值得信赖的媒体人,所以我们敢为人先。在甘孜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我们媒体人更应该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让世人知道我们甘孜媒体人的勇气和信心。

做不下线的新媒体人

康巴传媒网  肖霄

       又是一年记者节,对甘孜州所有新闻工作者而言,2018年都是极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我们共同见证了雅康高速泸定段通车的瞬间,又有幸看到兴康特大桥不断延伸最终跨越天堑;这一年,我们共同关注“十一黄金周”干部群众在折多山抗击冰雪保畅通时的齐心协力,又感受到上下一心应对“金沙江白格堰塞湖”时的坚定从容;这一年,我们共同经历四川甘孜山地旅游节上的绚丽时刻,又共同走过圣洁甘孜最美丽的春夏秋冬;这一年,我们共同为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运动健儿努力拼搏创造辉煌“鼓与呼”,又为走在脱贫攻坚康庄大道上的甘孜儿女“谋与创”。

        而这一年,我们是甘孜日报二楼那盏长明的“灯”,我们是遇到突发新闻时反应最快的“手”,我们是微信工作群里那一长串的“@”,我们是节假日里与家人分别的“背影”,我们是直播间中的“官方主持人”,我们是手机屏幕上那个红黄相间的“logo”,我们是微信、微博中那个值得信赖的“朋友”,我们是抖音平台上不停闪动的“红点”。这一年,我们是走街串巷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是文旅活动现场屡次创造点击记录的“网络大V”,是甘孜新闻界最具活力的“融媒先锋”。

       在属于我们的节日里,我们透过跃动的字符,走进24小时不下线,一切新闻拼速度的新媒体时代。

       肩上扛着摄像机、胸前挂着照相机、口袋里装着手机、背上背着无人机、手提箱里拉着导播台……每一次在现场,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何一个记者要携带如此之多的设备?其实,这就是我们工作的常态。网络时代大潮来袭,已经直接影响了新闻工作的节奏。现在,人们无需再等待报纸到手,电视新闻开播,就能通过手机、电脑、街头大屏幕随时随地了解资讯,所谓的截稿时间已经成为过去式。速度,成为新媒体产品的首要特质。

       为了适应追求速度的采编节奏,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习惯了用手机拍照、写稿,滚动式播报新闻现场的情况。今年10月1日,“黄金周”的第一天,三万辆车“汹涌奔向”甘孜,折多山降雪国道318大堵车,游客滞留山间至半夜。事发之后,正在成都出差的我立即通过网络工作群召集同事,分头采访、收集资料、编辑图文视频、全网发布信息;此过程中,一部手机,成为我们最有效的“武器”,24小时内,天气路况、应急保畅情况、滞留人员安置情况通过10条图文综合信息、100多段小视频在网站、微信、微博发布;集群式信息获得三百万的阅读量。而10月11日,金沙江白格堰塞湖险情发生后,新媒体端的宣传报道更像是一场争分夺秒的“战斗”。当时,应急管理部启动应急响应,省、州、县联动处置,多路记者星夜奔赴现场,滚动直播间遍布网络。此时,康巴传媒中心所有编辑记者开启“24小时在线”模式,“先头部队”急驰11小时赶赴距离康定500多公里以外的现场,“后方部队”及时连线,分头收集梳理事态进展、应急处置、群众安置等信息,运用多线并机直播+微信平台+微博+抖音视频的梯次信息发布模式,权威快捷准确地报道此次应急处置全过程。5天4夜的坚守,换来1000多条动态信息,获得将近千万次的总点击量,无人机新技术呈现的堰塞湖核心地区VR全景,为应急专家提供宝贵材料。

       在这个新闻依托新技术的时代,我们既是编辑,也是播音员、主持人,又是导播员、摄像师。

      在这个新闻拼速度的时代。我们必须四处奔波、走街串巷,写稿制图,将新闻事实和精彩瞬间传递给读者与观众。

      在这个记者节,我们必须24小时在线,以免错过任何一次突发新闻。

      这就是我们分享给未来的故事,愿行进在路上的我们,记着初心、记着担当、记着坚守、记着作为,记着记者这个特殊的名词!

不忘初心,才能写好稿

理塘县委中心报道组  叶强平

叶强平采访人员种草。

       有人问我,为啥二十多年过去年,你的写稿激情没退?我也在想,是什么给我的动力?因为在我的心里,始终没有忘记初心,也是我不竭动力的源泉。

       说到不忘初心,大多数新闻通讯员加入这个“苦差事”的行业,就是因为当初热爱上新闻写作,既然热爱了就不要放弃。我读初中时,因可看的课外书极少,看报纸也成了一种爱好。当兵后就爱上了写新闻,第一篇变成“铅字”的稿件就是在《甘孜日报》发表的。也时常经历过稿件“石沉大海”,但始终有样“东西”在吸引着我,那就是“铅字”的诱惑,所以就一直写到现在。也有人问我累不累,当然累,但累并快乐着,既然喜欢就不要说累。只要坚持一颗不忘初心的“心”,就是你不断前行的原动力。

       不忘初心是前提,牢记使命才能不愧为一个新闻通讯员的光荣称号。作为一名业余通讯员,就要肩负起自己的神圣使命,切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兴趣来的时候写一下,今天心情不好或事情多就算了,这不是一名合格通讯员的“操守”。“豆腐块”是大多数通讯员的起步,采访多了就变成了“杂家”,什么东西都知晓一些,写出来的文章才不会被别人一看就是“外行”,所以我最喜欢加各单位、乡镇写材料的同志和各行各业人士微信,在他们那里有我需要的“线索”和信息。只有时刻保持高度的新闻敏锐性,才能把你的使命完成好。

        其实在我的新闻写作生涯里,也没有几篇拿得出手的好稿。觉得拿得出手的好稿,都是亲自到现场认真仔细采访后写出来的。所以大家要明白一个道理,“脚板底下出新闻”就告诉我们一个真理,新闻永远在路上,在现场,在生活中。只有到现场,才能找到干货,才能写出好新闻。一般情况下,我只要觉得新闻线索有“卖点”,吸引眼球的地方,就必须亲自到现场,往往估计加揣测,都与真实有差距的,偷懒的结果只会使你越写越觉得写不出来,脚踏实地就是你写出好新闻的起点。

       总之,只要时刻充满激情,不忘一个新闻通讯员的职责,勤学苦练,找准新闻点,捕捉兴奋点,相信“命中率”会不断提高,就一定能写出好新闻。

      记者节的来历

      中国记协于2000年1月25日正式向国务院制办提出《关于确定“记者节”具体日期的请示》,国务院法制办公室的专家经过科学论证,报经总理、各位副总理圈阅并征得其他中央领导同志意见后,国务院于2000年8月1日正式批复中国记协,同意11月8日确定为中国“记者节”。








  • 上一篇:垃圾分类离我们还有多远?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