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社会民生 >> 浏览文章

假母亲挥洒真母爱

甘孜日报    2019年05月13日

唐关蓉、冯秀玲两位老师和学生一起用餐。

唐关蓉在利用午休为孩子们辅导作业。

     ◎本网记者 刘小兵 文/图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爱是一个永恒而伟大的主题,“母亲”是一个饱含深情的词语,母亲赋予了孩子生命,用渗透于生活一点一滴的爱滋润着孩子的成长。

    在我州有一群人对自己的孩子和家庭疏于照顾,却把大部分母爱都奉献给了与自己并无血缘关系的孩子,她们被很多人称作母亲,却对自己的儿女心存愧疚;她们经历过艰辛和委屈,也得到了无比的幸福和欣慰,他们就是甘孜州儿童福利院的女职工。

    母亲节将近,让我们透过该院冯秀玲、唐关蓉两名一线教师的日常和心声,还原一个“假”母亲挥洒真母爱的感人故事。

      今年54岁的冯秀玲来自丹巴县的一个普通家庭,从1986年开始便在新龙县任小学教师,教龄至今已有30余年。2006年,冯秀玲抱着“做更有意义的事,帮更有需要的人”的心态,调入州儿童福利院,成为了一名特殊教育工作者。13年来,她为10个孤儿全方位担当母亲的角色,经历了从满腔热情到后悔迷惘,再到欣慰骄傲的内心变化。

     2013年以前,州儿童福利院实行“养教结合”的运行模式和以寝室为单位的家庭式组织结构模式。8至12名住在同一个宿舍的学生组成一个“家庭”,由一名老师担任这个“家庭”的“家长”,全方位负责“家庭”中所有学生的生活、教学、心理、健康等工作。另外,学校教师还要轮流值周,值周老师须连续7天、每天24小时在学校照顾学生并处理突发事件。

     冯秀玲坦言,在调入州儿童福利院以前,她对儿童福利院的运行模式并不了解,也没有与孤儿群体相处的经历。所以,她在工作之初,感到压力很大。

     在冯秀玲的记忆中,工作的困难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一是照顾10个学生的基本生活,事务太琐碎繁杂。当时,她“家里”的10个孩子最小的才5岁,最大的也不过8岁,而且都来自边远牧区,生活习惯不好,吃饭、洗漱、上厕所、换洗衣服等简单的生活技能都要手把手地教,有时甚至还要帮学生清理屎尿。孩子们最初不适应陌生环境,经常在夜里哭成一团,需要老师及时赶到,耐心安抚。二是把10个不同出生背景的孩子“融”成一个家庭,专业要求太高。福利院的孩子大多缺乏亲生父母的陪伴,多少存在性格孤僻、排斥生人等问题,与之交流、相处和对之进行教育、引导都需要专业知识。刚开始,学生抵触老师、学生之间闹矛盾的情况比较严重,她一天需要处理好几次学生之间的矛盾,忙得身心疲惫,还常被学生指责“不公正”“偏心”。三是面对学生亲人的误解,倍感委屈与孤独。一些学生的亲人不了解儿童福利工作的政策和规范,缺乏与老师的理性沟通交流,对老师提一些不合理的要求,让老师们左右为难。四是因为工作疏远了自己的孩子而深感愧疚。她调入儿童福利院工作时,她的独生儿子正值需要陪伴的青春叛逆期,但她却不得不把大多数时间和精力都放在学生身上,学生一日三餐她都要管饱管热,自己的儿子却经常只能以泡面、炒饭充饥;学生不舒服她要赶紧送医并在旁照顾,自己的儿子感冒了,她只能买点药回家;学生的学习她要手把手地教,儿子成绩落后她却并不知情;值周时要和学生同吃同住,就只能把儿子托付给同事照顾……孩子年少不懂事,经常抱怨她说:“等你老了,就去找你的学生,他们才是你的亲生孩子!”这样不理解的话最让冯秀玲伤心难过。

      这样的两难唐关蓉也深有体会。2012年从丹巴县东谷小学调入州儿童福利院时,她的独生女儿刚上小学二年级。工作7年以来,她对冯秀玲总结的四大工作困难深有同感,尤其是对于女儿的愧疚让她至今无法释怀。

唐关蓉告诉记者,2013年开始,州儿童福利院实行“养教分离”模式,所有学生都要进入普通学校就读。为了方便接送学生,她让自己的女儿和学生在同一个学校就读。女儿在学校有事,她不一定会到场,如果学生有事,她却会第一时间赶往学校;女儿的午餐通常是自己想办法解决,她却要陪学生一起吃饭。她女儿经常质问她:“我究竟是不是你亲生的?”每一次她都心痛不已、满心愧疚,却有口难言。

      工作任务太重、压力太大,特别是亲生孩子的不理解,使得冯秀玲和唐关蓉都想过换工作,但又都一直没有付诸行动。被问及其中的原因,冯秀玲说:“和孩子们相处久了,心里实在舍不得。”唐关蓉坦言:“也许是因为源自心底的母爱吧,总狠不下心离开这些可怜又可爱的孩子。”

     如今,冯秀玲“家中”的10名学生已有3人步入工作岗位,7人正在州外求学;唐关蓉陪伴的学生也相继成年懂事。她们二人谈到自己的学生和“家庭”时,更多的是幸福和感动。冯秀玲告诉记者,她的10个学生在相处一段时间之后就亲如一家了,她的亲生儿子也转而支持她的工作并成了10个学生的好哥哥,她同时被11个孩子亲切地称为“阿妈”,逢年过节还能收到学生的祝福和问候,让她感到十分幸福。相比于冯秀玲,唐关蓉的幸福体验更加具体。她说:“我打扫卫生,学生会主动帮忙;我值班在学校留宿,学生会提前帮我把被子拿出来晒一晒;学生有心事愿意向我倾诉,一起上街她们会争着挽我的手……这些都让我感受到作为一个母亲的骄傲。”

     州儿童福利院的女教师像母亲一样对待院里的孩子,不仅温暖了一个个孩子,也得到了同事们的认可。该院教师周阳坦言:“女教师能发挥细腻、敏锐的性格优势,在心理和生活上,及时地给孩子们更多的温暖,这是我们男老师无法比拟的。”该院院长斯郎多吉也表示:“现在,儿童福利院工作的目标已经由‘让孩子们吃饱、穿暖,生活下去’变成了‘让孩子们吃好、穿好、学好,发展下去’。州儿童福利院的发展目标是争创西部一流、藏区第一,女教师细腻温柔的母爱,对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十分重要,是助推我院实现发展目标的中坚力量。”

     来自学生的感动很多,来自同事的认可也不少,冯秀玲和唐关蓉对自己的工作也有朴实的理解。冯秀玲说:“这份工作虽然没有给我带来显著的社会地位或丰厚的经济收入,但它能给我带来最多的满足和温馨,因为没有什么能比以母亲的身份陪伴10多个孩子成长更有意义。”唐关蓉则认为,作为一名儿童福利院的职工,让她最大限度地实现了自己作为一名母亲的价值。

     据斯郎多吉介绍,甘孜州儿童福利院创建于1961年,自1997年从道孚搬迁至康定之后,已帮助20多名孤儿成长成人并融入社会,走上了不同的工作岗位。目前,院里集中供养着11名小学生、56名初中生、4名高中生和26名在读大中专学生。

   “我们院里总共有12名女职工,并且全都已生儿育女,所以她们能根据自己的亲子教养经验,针对学生所需,用爱抚育孩子们健康成长,把儿童福利院融合成一个温暖的大家庭。”斯郎多吉补充说。



  • 上一篇:甘孜县关爱妇女健康
  • 下一篇:“摆摊儿”值班过“瓷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