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社会民生 >> 浏览文章

汩汩清泉润心田

甘孜日报    2019年10月08日

流淌在村寨里的小溪水。

◎丹巴县委中心报道组 杨全富 文/图

“现在,自来水流进了锅里,我们再也不用为喝水而发愁了!”丹巴县半扇门乡腊月山村杨明富大叔拧开水缸上的水龙头,一股清澈的自来水就哗哗哗地流

进水缸里。“过去我们这里有‘山高路远背水忙,人困马乏吃水难’的说法,每天;凌晨,天空中繁星还未消失的时候,村寨里的老老少少就背着各种式样的木桶,打着火把,到十几里地外的山谷里背水。每一天的生活差不多都是围着这些水桶在转呢!”缺水的艰辛在杨明富的心中烙下了永远的记忆。

丹巴县半扇门乡地处小金河畔,属于典型的干热河谷气候,年均降水量不过260毫米,蒸发量却超过1500毫米。20世纪六十年代,由于水资源匮乏,人们想尽了一切办法找水,夏日里人背马驮,冬日里凿取沟谷边的坚冰,放在家里待其融化后使用。因此,那时候的半扇门乡所有的村寨里,家家户户都有储存水的大水缸,还有储藏坚冰的房间。遇到干旱年,地里的玉米叶早就打了卷,在风中哗啦啦的响着。几天功夫,苞谷中的玉米粒都被热力烤焦,人们只好将这些干枯的玉米砍了回去,大多作了牛羊的草料,真正的应了“秋干一把草”的说法。

“七八十年代,村寨里缺水的问题还是没有得到解决,虽然在山顶上开挖了水渠,将几十里地外的水从沟渠中引了过来。不过,由于路途遥远,水渠又是土渠,沿途漏水不说,还随时都会垮塌,因此这水时断时续的。到了九十年代,县委县政府为村寨购买了钢管,村民们终于喝上了干净的自来水。然而好景不长,由于钢管极易氧化,钢管多处破裂,人们又回到七八十年代的生活中,依然过着人背牛驮的吃水日子。”半扇门乡核桃坪村73岁的老支书杨大爷回忆道。

从人力到沟渠,从沟渠再到钢管,这是村里老人们的回忆。

没有水喝,没有水灌溉眼前的这些热土,水资源匮乏严重的制约着半扇门乡人民的生产生活。“那时候的村民们一天到晚都在考虑怎样找水,哪还有什么心思去考虑发展其它产业呢?”杨大爷感叹道。

近年来,半扇门乡村民吃水难的问题在上级政府的关心下,随着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实施,半扇门乡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百分之百。“目前,半扇门乡六千余名村民告别了背水吃的年代,家家户户都安上了自来水,村民们

不再为找水发愁了!”丹巴县水务局办公室主任李正良说。

村里通了自来水后,让村民们从忙碌的找水活中走了出来,有了更多的时间去考虑怎样去发家致富。

自从家里有了自来水后,半扇门乡大邑村吕新华不再为吃水发愁,闲下来的他在自家的里种植了大黄等名贵中药材。他给笔者算了一笔账,以前背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人都舍不得用,哪里还敢用水去浇灌地里的苗木呢。“现在有了水,我们才敢去种植药材。去年,我家靠种植中药材就有三万余元的收入。”吕新华激动地说。

天一生水,水生万物。往昔,干涸贫瘠;今天,富足安康。半扇门乡的村民们,在滋润田地的汩汩清泉里,在润泽华夏的惠民利民政策中,集聚起脱贫致富的活力。未来,造化可期。


  • 上一篇:幸福全靠奋斗来
  • 下一篇:节日不打烊,致敬在岗的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