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社会民生 >> 浏览文章

彝族老阿妈唱起心中的歌

甘孜日报    2019年11月13日

磨岗岭村遍插红旗,红色氛围浓厚。

    ◎见习记者 丁瑶 本网记者 黄良富/文 张兵/图

      听说,海螺沟磨岗岭村已经快86岁的彝族老人王金莲,虽然认不得几个汉字,汉话也说得不怎么流利,却时常用生硬的汉语给大家讲述着自己的亲身经历,诉说着村民们对自己的照顾和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情到深处,她总是深情地唱起心中的歌儿——《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这位老人有着怎样的经历?我们决定前往磨岗岭村去听听老人唱红歌,看看耄耋老人的晚年生活,找寻老人快乐无比的源泉。

      从磨西镇盘旋而上,行七公里多路,一个手可触摸蓝天白云、红旗迎风招展的山岗便是磨岗岭村。磨岗岭村曾经是红军长征路过的一个彝族村庄,一路上有标示牌指明当年红军走过的线路。到磨岗岭村口,便能一览众山小:大渡河流向远方,磨西镇就在眼前。更让人惊喜的是,村庄遍插红旗,点缀在山间的屋角青瓦或是袅袅炊烟之中,红色文化包围着你、浸染着你。

磨岗岭村是纯粹的高原山村,零零散散住了几十户人家。因为地处崇山峻岭,这里交通不便,信息十分闭塞;因为地处崇山峻岭,村民靠天吃饭,生活困难,经济窘迫。

      去年,磨岗岭村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的脱贫标准,扎实推进各项工作任务落实,全村已丢掉了贫困的“帽子”。现在,村两委正依托独特的自然景观、红色文化和彝族特色民居、传统文化等民族文化风情,充分挖掘彝乡生态旅游资源,促进乡村旅游发展。

      1933年出生的王金莲老人,是磨岗岭村年龄最大的老人,她经历了新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她于1956年嫁到磨岗岭,那时村里没有水,8个子女每一天需要的大量生活用水基本靠她和爱人下山背,背一次水往返需要3个小时,每天不间断地奔走在背水路上,时常累得腰酸背痛。洗完脸的水用来洗脚,有时候甚至连洗脚水都舍不得倒。当时村里有个不成文的规矩,“送礼不送钱物,只送两桶水就行”。

磨岗岭村虽然人均耕地面积不少,但是土地贫瘠,种植出来的庄稼连哄饱肚皮都不够。王金莲老人家本就清贫,不幸又降临,一个儿子和其媳妇离世,留下两个孩子,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常常压得她和老伴儿喘不过气来。以前的竹制草房,历经风雨摧残,早已栅栏稀疏,房顶经常漏雨,尤其是冬天,刮风时特别冷。

     “我在磨岗岭村生活快43年了。脱贫攻坚以来,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家的日子变得越来越好,我的晚年生活非常幸福。”坐在新房子的院坝晒太阳的王金莲老人开心得像个孩子,见到记者就夸党的政策好!

      王金莲老人谈起目前的幸福生活,感慨万千:“现在国家政策太好了,国家花6万多元替我盖了新房子,每个月还给我180元的生活补助,不愁吃不愁穿。逢年过节,海管局、镇上的干部都要来家里嘘寒问暖,还时不时地送来大米和油,村干部更是隔三岔五就要来看我,有个头痛脑热的,他们还帮我及时喊医生。”

     “和过去相比,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过去我们靠天吃饭,吃饱肚子就不错了,谁能想象能过上吃穿不愁的好日子。过去一家老小挤在不到50多平方米的土坯房里,冬天只能用火炉取暖。你看,现在房子宽敞又明亮,客厅、卧室、厨房、卫生间都有呢。”王金莲老人步履蹒跚地领着记者参观自己的新房。

     “考上大学的时候没钱交学费,副镇长高明悟和村长毛建雪二话没说,立马凑钱让我去读书,告诉我读书才有走出大山的机会。”在成都中医药大学读书的王金莲老人的孙女在电话中告诉记者,要努力读书学习,以后回报社会,凭借自己的能力帮助他人。

     “除了大女儿在同村,其他儿女都在外地,一年难得回来几次,倒是党员干部天天来嘘寒问暖。我享共产党的福比享儿孙的福多。”乐观质朴的王金莲老人说,以前没有电视看,也不想看,干一天农活下来只想躺着休息,现在她每天最开心的事就是看电视。她还悄悄地告诉记者,她最喜欢看战争片,看到解放军打了胜仗就特别高兴。

      临别时,王金莲老人一边拉着记者的手,一边动情地唱起那首心中的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共产党,辛劳为民族,共产党他一心救中国,他指给了人民解放的道路,他领导中国走向光明……”

      正午的阳光洒在王金莲老人刻满风霜的脸上,老人唱完心中的歌,脸上扬起了比阳光还灿烂的笑容,她笑得那样纯真、那样的幸福……



  • 上一篇:德格民警迅速处置获点赞
  • 下一篇:泸定县法院干警基层走访暖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