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社会民生 >> 浏览文章

立德树人担使命

甘孜日报    2019年12月04日

记全国优秀教师丹春英

      ◎本网记者 刘小兵

   “我要更努力才对得起这份荣誉!”今年9月,乡城县城关小学高级教师丹春英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拿到荣誉证书,她没有欣喜若狂,而是冷静地在工作笔记本上写下了这句话。

让丹春英在获得业内顶级荣誉之时依旧不忘奋进的,是她从教26年一直践行的信念——“投身从教是修行,立德树人是使命”,这短短的14个字也是其扎根藏区基础教育26年的真实写照。

      熏陶:“读书能改变命运”

   “小时候,父母常说读书能改变命运。”在丹春英看来,如果没有父母的谆谆教导,她可能不会成为一名教师。

     1971年,丹春英出生在乡城县水洼乡,父亲是农民,母亲在该县邮电所工作。依靠母亲一个月40多元的工资,丹春英一家在村里相对宽裕,她的童年比较幸福;更重要的是,由于母亲能经常接触到新鲜事物,所以丹春英一家思想较为开明。

      丹春英介绍,在她年少时期,乡城的办学条件极其简陋,大多数群众认为读书无用,也承担不起高昂的学费,所以她的同龄人中能上学的不足10%,上学的女孩子更少。丹春英的母亲依靠文化找到了工作,一直坚信“读书能改变命运”,所以希望丹春英尽可能多读书。家里有经济条件又重视教育,丹春英在6岁那年被送到乡中心小学念书。

     丹春英回忆,当时的水洼乡中心小学只有几间破旧的房屋,教室既不能遮风也不能避雨,一到冬天同学们就冷得手脚生疮,每周的劳动课学校就组织大家上山捡柴取暖;学校的桌椅全都破旧不堪,学生用的教材只有几本,学校的老师也只有几个。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学生很少而且流失严重,升学率更低:她所在的班一开始有17个同学,但顺利读完小学的只有5人,读了初中的只有两人。

     初中学业比小学更难。丹春英坦言她也曾嫌弃读书辛苦、枯燥,很想像其他同龄人一样去无忧无虑地种地、放牛。但母亲一直鼓励她认真读书,将来好跳出农门,父亲也常现身说法,告诉她“读书能改变命运”。在父母的引导下,她看到了没有读过书的邻里、亲戚与自己母亲生活的差异,真正明白了“读书能改变命运”,逐步放弃了辍学的想法。后来,她报考中等师范专业落榜,选择了读普通高中。那时,考上中专就端上了铁饭碗,上普通高中则前途未卜,所以周围不少人都劝她不必继续读书。“那时我也知道不一定考得上大学,但我还是想拼一把,父母也很支持我,因为我们都相信读书能改变命运。”

      尝试:“教书是一种使命”

   “我最开始的理想不是教书,开始只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去的。”虽然获得了教师系统的顶级荣誉,丹春英却坦言从教并非自己最初的打算。

     她告诉记者,她自小就想当医生,在高考时却因视力达不到医学专业的要求,不得已报考了康定师专(今四川民族学院)。“那时虽然学了教育方面的课程,但是没有亲身体验过这个职业,对教师这个职业没有太大的热情。”

     1993年,丹春英毕业了,被分配到乡城县尼斯乡小学。

     刚上班,丹春英就发现工作条件比较艰苦:学校只有几间房子和一个土坝子操场,用电时有时无,用水要到几公里外的山上去背,教师还得自己做饭、自己种菜;全校只有几十个学生和几个老师,一个老师要教几个科目,还要拿出大量精力应对学生中途流失的问题。第一学期,她担任五年级的语文老师、教学老师和班主任,并兼任六年级的数学老师,两个班加起来有20多个学生,有的年龄和她差不多。工作之初,她一度想辞职,但母亲却告诉她:“教书是一种使命,虽然有困难但是很值得。”在母亲的鼓励下,丹春英决定过一段时间后再做决定。

     凭着在学校积累的专业知识,她很快进入了角色:有些学生基础太差,她就免费在课外时间开“小灶”,帮助大家从基础补起;有些学生行为习惯太差,她就像姐姐一样,循循善诱地教导大家“习惯不好早晚要吃亏”;有的学生不想读书,她就通过自己的经历和见闻,告诉大家读书多和读书少的区别。她班上的学生尼玛成绩优异、很想读书,但他的父母经常要求他在家干活而不能到校学习,丹春英多次上门为其父母做思想工作,后来尼玛终于返回学校,并最终考入了德阳市中学。

     在与学生的接触中,丹春英逐渐被学生的单纯、善良和感恩所感动,喜欢上了教师这份职业。看着自己的学生从生活习惯到学习成绩逐步变好,走上更加美好的人生道路,她相信并心甘情愿地承担起了这份使命。

     坚守:“从教是一种修行”

     感受到教书的意义和美好后,丹春英在工作上越发用心,所以她班上的学生进步很快,在县统考中取得优异成绩。1995年9月,她被调入了香巴拉镇小学(今乡城县城关小学)。

     到香巴拉镇小学后,她担任的是寄宿班级的语文老师和班主任。这些孩子年纪太小,自理能力差且长期缺少家庭的温暖,需要很细心的照顾。她每天要帮年幼的女生梳头,为尿裤子的学生换洗衣物,将夜间生病的学生送到医院……因为像母亲一样地照顾和教育学生,学生和学生家长都很喜欢她。在她细致用心的管理之下,她所带的班级一直都班风正、学风浓、成绩优异,深受学生、家长和同事、领导的好评。

     除了用心用情对待学生,丹春英还一直追求思想水平和业务水平的进步。

     她在工作和生活中,坚持以优秀的师风师德要求自己。在教学上,她勇于创新、敢于实践,坚持“因材施教”和“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的理念;刚入职时,作为一位“职场小白”,她经常向老教师请教、和同事交流教学经验,通过各种渠道收集资料;现在,作为学校的“老资历”,她主动承担教学科研任务,借助网络和对口帮扶平台,不断更新教学思想、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在多年的教学中,她总结出“课前预习培养自主——课中阅读注重提高——主课外阅读拓展积累”的教学模式,她执教的班级在县级统考中经常获得全县第一的成绩;同时,她撰写的《培养学生能力的几点思考》《浅议新型的师生关系》《浅议问题学生的转化》等论文在国家、省、州刊物上发表并获奖。在助推学校发展中,她发挥骨干作用,用心指导青年教师,提高了年轻教师的业务水平;她参与编写《经典诵读教材》于2018年通过专家组评,已在全县各校推广。

     由于工作业绩突出,丹春英获得了“优秀教师”“三八红旗手”及“乡城县创新人才”“甘孜州骨干教师”“康巴英才”“康巴名教师”“四川省模范教师”等荣誉,此次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更是对她躬耕藏区基础教育的高度褒扬。

     “从教是一种修行,既是在平凡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又是在细微处渡他人到理想的彼岸,需要一直用心,一直进步。”扎根藏区基础教育26年,虽桃李遍天下,却越干越有劲、越干越用心。“这26年,藏区教育的飞速发展让我深感喜悦,我会继续努力践行一名教师的光荣使命,为我们甘孜教育的美好未来添砖加瓦。”采访最后,丹春英说。


  • 上一篇:三年捐赠三百万元
  • 下一篇:冬季,电热毯该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