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19年12月29日
记丹巴县法院立案庭庭长王大英
王大英为群众讲解“四川微法院”微信小程序使用方法。
王大英解答群众法律问题。
◎徐继珂 徐珑溧 文/图
冬日的一缕阳光洒下,依着起伏的山势迤逦连绵的甲居藏寨沉静如画。一群法律工作者穿行在山间小路,为这道美丽的风景平添几分生机与活力。
这群疾步而行者的“领头人”正是丹巴县法院一位干练飒爽的青年女法官——立案庭庭长王大英。
“真正把群众的诉讼需求装进了心中!”,这是当地群众对丹巴法院立案庭工作的肯定,也是对王大英辛勤付出的褒奖。
贴心服务传递司法温情
立案庭(诉讼服务中心)是法院的窗口,工作繁琐细碎,每天从一上班就像个陀螺似的“连轴转”,王大英在这一干就是8年,可她却乐在其中,“来法院办事的群众都不容易,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让代表法院形象的窗口永远充满阳光!”
安徽省安庆市枞阳县农民工丁某于2014年8月来丹巴务工,为注册地在丹巴县的某公司做不锈钢栏杆工程,该公司拖欠其工资及材料款共计38675元且5年未予给付。未进法院之前,丁某心情很是忐忑,自己是外省人,公司是本地公司,法院会不会有所偏袒呢?抱着试一试的想法,丁某向丹巴法院提起了诉讼。王大英在听取丁某的陈述后,先为其打消顾虑,让其相信法院是公平公正的,并为其诉讼提供绿色通道。
原本已认为无望的劳务工资和材料款,不到半个月由法院干警一分不差地交到丁某手中。丁某很是感激,“我一个外地人与你们丹巴的公司打官司,原本认为法院有可能‘胳膊肘向里拐’,可事实证明了法院是公正的,感谢你们!”
12月16日,一位藏族老阿妈独自来到丹巴法院立案庭起诉,王大英通过对起诉材料进行形式审查,发现老人的诉状中有多处与法律规定不一致,存在如格式不当、被告信息不具体、诉讼请求不够明确等问题。当王大英一一指出诉讼材料欠缺的问题时,对方异常激动,扯着嗓门喊道:“我的诉讼请求就是民间借贷,要求被告还钱。”虽然老阿妈情绪不好,口气很冲,但王大英还是微笑一如往昔,和声细语,逐条给老阿妈梳理起诉材料。经过耐心的释法解答,老阿妈态度渐渐缓和下来,“老太婆我性子急,脾气躁,刚开始还以为是法院故意为难我的,没想到你还能耐着性子跟我讲这么多,真是对不住你啦……”,采纳了王大英的建议对诉状进行了完善,符合了立案的要求。
类似这样的事情在立案庭每天都有发生,立案庭法官虽然不着庄严的法袍,但正是用耐心细致的服务堆积起信任的大山。
近年来,随着智慧法院建设的推进,丹巴法院立案庭在现场立案、电话预约立案、上门立案等方式的基础上率先创新诉讼服务方式——2014年9月受理全州首例网上立案、2018年借助法院办案系统实现全州首例跨域立案、2019年7月实现全省首例微法院立案,极大地减轻了当事人的诉累。
速调速裁提升审判质效
“现在有些纠纷的当事人其实并没有特别大的、不可调和的矛盾,更多的时候是为了争一口气,我们在立案接待过程中会视案件情况进行繁简分流。”为了满足群众多元司法需求,丹巴法院于2016年3月成立速裁庭,这以后王大英除了承担立案庭日常工作外还多了一个身份——“速裁庭法官”,近3年来,她共办理速裁案件96件。
“针对矛盾争议不大、可调解的案件,我们通过‘快立快审’的速裁机制来化解矛盾,目前看来办案效果还挺好!”王大英说。
2018年7月24日,原告色某来到丹巴县法院立案庭起诉被告黄某。王大英通过了解,原被告于2012年7月13日签订《购房转让协议》,后双方因购房尾款的承担问题发生纠纷。原告要求被告履行协议,并配合原告办理产权登记及过户手续,被告拒绝配合,原告遂诉至法院。
本案事实清楚、证据简单、权利义务关系明确,符合“速裁”的条件,但当事人双方纠纷已达6年,积怨较深,无法面对面心平气和的沟通。王大英与另一速裁法官经协商,决定两人分别做色某和黄某的工作,待双方当事人基本达成一致意见后,再组织双方面对面沟通,经过长达一天苦口婆心的调解,最终达成协议,被告于一个月内履行相关义务。数年纠纷一日解,握手言和俱欢颜。
“是法院给我撑起了‘保护伞’,让我脱离了恶梦。”巴底镇小坪村村民而某说现在有安稳和谐的生活得益于丹巴法院发出的人身保护令。 2017年,而某不堪忍受丈夫一某长期的家庭暴力,到法院提起离婚诉讼。王大英经耐心沟通了解到,而某与一某结婚初期感情较好,育有一子,但自儿子两岁起,一某便游手好闲,对家庭极不负责。“我们因家庭琐事经常发生争吵,一某每次都大打出手,我多次报警但都没有用,一某反而变本加厉,我和儿子长期生活在家暴的阴影下……”。而某痛哭着向王大英诉说一某之前对其实施家暴的情况,眼神里充满恐惧和无奈。为了有效制止家庭暴力,给双方一个“婚姻缓冲期”,王大英根据而某递交的伤情照片、医院诊断记录以及派出所接警记录等,建议而某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经审查,当天发出全州首份人身安全保护令,向一某明确告知违反人身保护令的法律后果,同时将该裁定送达申请人而某及有协助义务的派出所、村委会。此后,一某未再实施家暴,夫妻双方矛盾逐渐缓和,冰冷的法条在王大英的释法析理、亲和调解中变得有了温度。
巡回排查化解矛盾纠纷
“做一个脚下永远沾着泥土的法官”一直是王大英的座右铭。作为丹巴法院“车载法庭” 的“主力军”,她进村入寨,穿梭于田间地头,丹巴全县15个乡镇、181个行政村都留下了她奔走的身影。法律送下乡、服务送上门,王大英积极向广大农牧民群众推广“微法院”,让群众能通过“指尖诉讼”方式以最短的时间、最低廉的成本获得全方位的司法服务。
王大英每次下乡还有另一项重要任务——推进诉源治理实质化,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一线,化解在萌芽状态。
走进梭坡乡莫洛村,村民丈某和甲某等几人正喝着酥油茶,摆着龙门阵,其乐融融。
可谁会想到几个月前,这几个人还剑拔弩张、势同水火。去年,丹巴法院在开展“五进+三”活动时,了解到梭坡乡莫洛村丈某因不服村委会关于新村建设的相关安排,产生心结,阻断交通,与邻居甲某等四户人家发生纠纷,闹得不可开交。该纠纷经过村、乡多次协调处理未果,双方态度强硬,甲某等四人认为丈某阻断交通的行为严重影响其生产生活,太过自私;丈某认为自己年迈,甲某等四人应予以让步,双方僵持不下,成为极大的不稳定因素,矛盾纠纷解决迫在眉睫。
法院里赓及安排王大英带领立案庭干警组成工作组,到该村调解此事。王大英认为此事件系邻里纠纷,诉前调解能更好化解双方矛盾,也更有利于邻里以后和睦相处,于是向当事人释明诉前调解的程序及必要性,当事人自愿选择接受诉前调解。
针对双方当事人的“心结”,王大英分别采取了“背靠背” “面对面”“各个突破”等方式,邀请村委会干部、乡镇人民调解员一起与当事人分别交流,真诚谈心。王大英用“六尺巷”的历史故事阐述邻里和睦的重要性,释法明理,做了足足一整天的工作,最终让双方当事人心平气和地坐下来交谈,对纠纷处理达成了一致意见。由最初的互不相让,到最后的相互理解, “心结”解开了、“心门”打开了,邻里和睦、村庄和谐。
“把纠纷在诉讼外解决,既能给当事人减少诉讼成本,更有利于法院诉讼资源的合理分配。”王大英说,“诉源治理理念的运用,能实现多赢效果,我们需要继续再加把力!”
“司法为民”是一条没有终点的路。王大英在这条路上日复一日以满腔热情、务实态度、高质服务坚定不移地走着。这一次次成功的立案,一次次圆满的调解、一次次温暖的走访,或许就是“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注脚。
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