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社会民生 >> 浏览文章

闪耀在扶贫路上的电光

甘孜日报    2020年04月27日

◎胡庆和

(上接4月14日)

  吕露莎是个年轻的汉族姑娘,内地人,大学毕业后奔赴高原工作,穿上了工装,当了一名电力人。初来藏区,她对这里的一切是那样地好奇和新鲜。比如,那些威猛的康巴汉子为什么在腰间要插一把刀?那刀是干什么的?那些美人谷的美女们为什么有那样好的歌喉?一个个疑问盘旋在脑子里。对藏区的一切深深着迷的同时,她却不习惯藏区的生活,吃不来糌粑,喝不来酥油茶,更不懂民情风俗。可是她坦然面对困难,走进藏家村寨,当上了“第一书记”。

  一种特殊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集结在她的心头。她把自己当作这里的一份子,融入这里,她到村的第一天便挨家挨户走访,了解到一个老大难问题:一条条通往村民家的路都是土路,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不堪,给村民日常生产生活带来极大影响。“要想富,先修路”。吕露莎积极与相关部门协调沟通,促使修路工程顺利开工。修建工程少不了电,她立即向丹巴供电公司领导汇报并得到支持,在第一时间安排了农电管理人员完成了临时用电安装,使公路修建高效、顺利完成。

  针对村上供电线路陈旧老化、停电频繁等现象,吕露莎及时向丹巴公司反馈,促进村上线路整改。丹巴公司拨付专项资金21.93万元,用于线路升级改造,大大提升了村里的供电可靠性。

  “自从小吕来后,她跑前跑后帮我们村修公路、修线路,还定期组织电力员工来给我们检查电线、电器,确实给我们办了好多实事。”吴奶奶竖着大拇指赞不绝口。

  为了保证村民安全用电,小吕经常到村里仔细检查每一条线路和每一个开关,还发放了智能电表使用手册、安全用电宣传册等资料,并耐心为村民讲解。

  贫困村要脱贫致富不仅要在硬件设施上下工夫,更需要转变群众观念,“授人以渔”。驻村两年,吕露莎帮助村里健全“八大”组织,制定完善了《消防安全》《社会治安》等村规民约。她还在村里开办了夜校,请老师为村民讲当前形势、政策、养殖技术、电力安全常识等等。

  “通过各项措施的推进实施,村里生产生活方式也从小规模的种养、栽种变为引进农业大户,搞旅游开发。水卡子村正通过建立扶贫长效机制带动村民增收致富,脱贫奔小康。”说起水卡子村的变化,吕露莎非常自豪。

  假如从星空俯视丹巴,可以看到一幅神奇的地质图:五条江河,五条山脉,在地球上旋转成一朵梅花。这就是法国SPOT卫星在2000年拍摄到图案——“地球之花”。

  而水卡子村正好位于“地球之花”——美丽丹巴至道孚八美的美人谷中,那儿风景优美,上世纪八十年代,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考察丹巴路时,称赞为“天然盆景”。

  美丽的山谷,美丽的村子,美丽的人,美好的事业,这些元素交织一起,将创造出美好的明天!

  8、海拔是一种高度

  生命禁区,这个词汇对于大多数高原人来说并不陌生,且能深深理解它的内涵,其涵义之一是指生命难以生存的地方。可是高原人的生命力极其顽强,明知生命禁区难以生存,但毅然决然地选择走向禁区。

  这好比样板戏《智取威虎山》中那句流行了几十年的经典唱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偏向禁区挑战的除了牧民,还有电力工作者。

先说这群牧民吧。

  数百年前,在四川、青海交界的巴颜喀拉山下、黄河发源地的一片牧场,生活着一群勤劳的藏族牧民,原本大家生活在天堂般的草原相安无事,随着农奴制度的建立,那儿的土司凌驾在牧民头上作威作虎,一群牧民受够了土司差役与压迫,愤然从草原上拔起木桩,卷起帐篷,赶上牲口,顶风冒雪,沿着茫茫雪山和无垠草原,漫无目的地游走荒原,直到他们来到理塘县曲登乡,这才停止了游走的步伐,他们搭好帐篷,生起炊烟,在这里繁衍生息。当五星红旗飘在草原后,他们才成了这里的主人,过上了自由的生活。

  尽管时光进入新世纪,但曲登乡的牧民传承着游牧文化,沿袭着固有的生活方式:夏天游走,冬天定居,依然生活在贫困中。这里被人称之为“蓝色星球上的最后一个游牧部落”,是四川省海拔最高的行政乡。(未完待续)


  • 上一篇:当好“四员”助脱贫
  • 下一篇:持枪杀人犯重罪11年后终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