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社会民生 >> 浏览文章

致富路上带头人

甘孜日报    2020年04月28日

丹巴“老支书”从撂荒地里刨出“金疙瘩”

郭红英(左一)同当地村民在袁强的羊肚菌大棚内务工。

袁强在大棚内查看羊肚菌长势。

  ◎本网记者 刘小兵 文/图

  耕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事关百姓生活和社会稳定。但在传统农业生产效益低下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撂荒耕地,外出挣钱,这种现象对国家发展有隐患,对心疼土地的人则是遗憾。

  面对这种情况,丹巴县半扇门镇喇嘛寺一村党支部书记袁强,因为“土地荒了我心痛”这一朴素的想法,选择通过提高耕地产值,保住耕地的生命力,成为了远近有名的致富带头人。

  为了责任大胆尝试

  今年57岁的袁强,世代生活在半扇门镇喇嘛寺一村,当村干部已经31年了,村里人都叫他“老支书”,他也是该村曲登沙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和当地有名的羊肚菌种植专家。日前,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在收拾羊肚菌,动作麻利、精神抖擞,一点不像年近花甲之人。

  交谈中,袁强告诉记者,很多人都以为他只有40多岁,而关于“假年轻”的秘诀,袁强坦言:“能让家乡的土地提高产值,不被荒废,我心里是真高兴,人高兴了就显年轻。”

  袁强所言包含着一段特殊历程,也与喇嘛寺一村近年的变化密不可分。

  袁强介绍,喇嘛寺一村有38户、150多人,距丹巴县城26公里,境内有小金河,是全县耕地资源较好的村,出产玉米、土豆及蔬菜和多种水果。很早以前,村里就基本实现了自给自足,大家也养成了精耕细作、珍惜耕地的传统;后来,村里有280亩地退耕还林,仅剩下80多亩好地,大家就更珍惜土地了;但是,随着种地收入与外出务工收入的差距越来越大,村里的青壮年大多选择了外出谋生。到2010年左右,村里的常驻人口只有几十人,且多是种不动地或不愿种地的老弱病残,村里有一大半的土地都荒废了。

  在家的村民长期不愿种地,就养成了散漫的生活习惯,党组织的战斗力也削弱了。2014年,该村被评为“软乡弱村”,县、乡领导希望袁强带头让党组织的战斗力强起来,最主要是要引导群众抓好生产,逐步实现产业转型。袁强坦言,他开始也有畏难情绪,一是因为自己并不知该如何做,二是因为他儿女成人、家庭宽裕,不必再为生计劳累。但是,自己作为村支部书记,职责在肩,而且养育了无数代人的土地就这样荒废了,也让人痛心,他决定试一试。

  2014年,袁强参加了县里组织的村级致富带头人培训,到康定市孔玉乡考察羊肚菌产业。他发现羊肚菌的产值比玉米、蔬菜高很多,而且劳动强度不大,就打算尝试一下。但他的想法遭到了全家人的反对,大家都说他是儿孙满堂的人了,没必要冒险、折腾。但他始终放不下对组织、对乡亲和对土地的责任,顶着压力,当年种了10亩羊肚菌。

  2015年春,袁强的羊肚菌丰收,卖了将近25万元。这让他喜出望外,也让周围那些观望、质疑甚至出言讽刺的人改变了态度。

  为了效益不断探索

  都说效益是最好的激励,这话对袁强也管用。

尝到甜头后,袁强决定扩大羊肚菌种植规模。他回忆说:“赚到了钱是决定扩大规模的主要原因,而且我发现村里荒废的土地可以利用起来种菌子,还能给闲着的村民提供就业,防止大家生活散漫,渐渐返贫。所以就认定了这条发展路子。”

  2016年,袁强一口气增种了30亩羊肚菌,后来又陆续有村民找上门,希望把自己家的土地也流转出来。现在,袁强总共种了55亩羊肚菌,在整个甘孜州大渡河流域都算得上羊肚菌种植大户。在反复的实验、总结中,他总结出了羊肚菌种植心得:“羊肚菌要种成功,大棚技术是前提;羊肚菌要种好,田间管理要做细致。”同时他也坦言,羊肚菌种植虽然有周期短、产出高的优点,同时也有前期投入大和自然风险高的缺点,他也有遭遇雪灾,导致亏本的经历。

  正因为羊肚菌种植风险高,所以他一直在探索如何降低成本、提高产值、规避风险。

  最开始,他是买培育好的菌袋,每亩大概需要2600元左右的成本。2016年和2018年,他先后到宜宾学会了培育菌种和调制营养袋的技术,并在2018年冬天用上了自己培育的菌种。他自己培育的菌种每亩成本只要1500元左右,仅这一项就能让他每年节约5万多元。

  为了降低在销售环节流失的利润,袁强从2016年开始跳过中间商,直接找最上游的收购商上门收购,不仅提高了羊肚菌的销售价格,还热心为周边其他羊肚菌种植户联系买家,逐步成了当地村民信任的羊肚菌“销售经理”。为增加产品附加值,2018年他投资60多万,建起了集烘干、冷冻、库存功能于一体的羊肚菌加工车间。“今年遇上疫情,新鲜菌子不能及时卖出去,烘干设备发挥了大作用,附近村民的羊肚菌都拿到我这里加工,有的直接把鲜菌卖给我了。”交谈中,袁强欣慰地说。

  今年袁强还打算引进一家大棚蔬菜种植户。他说:“羊肚菌一年只种一季,土地和大棚有半年是空的,种羊肚菌的土地本来也需要轮种调节。我打算把大棚免费拿给他(蔬菜种植户)每年种一季蔬菜,只要求他吸纳我们的村民务工,然后把种大棚蔬菜的技术传授给大家。”

  惠泽乡里干劲十足

  袁强打算引进蔬菜种植户,说到底是为了村民的共同利益和家乡的长远发展。这是他创业的初衷,也是他一直在做,并且效果显著的事。

  袁强种羊肚菌的55亩土地中的52亩都是从村民手里租的,他给出的租金是每亩地每年1300元,对村民而言,这一收入比种玉米划算很多。除了一年为村里贡献将近7万元的土地租金,他还要支付附近村民30万左右的务工工资。在家门口就能打工挣钱,村民们十分高兴。

  61岁的郭红英是喇嘛寺一村的贫困户,记者见到她时,她正一边收割羊肚菌,一边和几名妇女聊天,看得出她手上的工作并不算辛苦。她告诉记者,她的爱人已经67岁了,外出务工的机会不大,女儿正上大学。以前,家里主要靠3亩土地和政策性收入过日子,有时在附近打点临工,一年下来没有结余。2015年她把土地租给了袁强,然后开始在羊肚菌基地打工,一年有将近2万元的收入。“我年纪大了,又没得文化、技术,能在这里打工,还不影响在家里种地、喂鸡、喂猪,我怎么会不高兴嘛!”采访中,郭红英向记者表达着她的喜悦。

  与郭红英一起收割羊肚菌的陈宗花是袁强请的“主力”,主要做技术工作,也帮着指导、管理其他工人。她告诉记者,基地平时用工10多人,忙时要用30多人,本村人不够,就请外村的,日工资在80元至130元不等。大家都愿意来打工,因为工作不累还能学技术。村里好几户都学到了技术,自己种羊肚菌了,她家也种了2亩,一年能赚两万多元。

  正如陈宗花所言,袁强对家乡的另一贡献就是传授羊肚菌种植技术。他不仅经常受邀为丹巴和康定地区的群众指导羊肚菌种植,去年和今年他还分别在理塘和道孚指导当地群众成功试种了羊肚菌,而他的“大徒弟”——已经59岁、只有小学文化的陈远武,也成了羊肚菌种植专家,经常到周边地区传授技术。他说:“他们给我开的工资一天最少300元。”

  采访中,不断有孙子、孙女上前找袁强玩耍,他的儿子、女儿也对他关心有加。种种细节表明,袁强完全可以过上含饴弄孙的悠闲生活。但交谈中,他谈得最多还是下一步的产业发展打算。记者问他:“你不打算过点清闲生活吗?”他说:“现在国家支持农村发展产业,机会好,大家也信任我,做了‘领头羊’就不能后退了。主要是耕地荒了我心痛啊!”

  • 上一篇:消防安全进校园筑牢校园“防火墙”
  • 下一篇:控辍保学促就业 缝纫培训复课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