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20年05月28日
丹巴县脱贫攻坚战线第一书记群像
◎丹巴县委组织部
他们拥有共同的名字,他们佩戴同样的标志,他们拥有同一个目标,他们倾情倾智倾力带领丹巴县广大群众攻坚克难,浇灌出脱贫致富的累累硕果,铺上了振兴的康庄大道,他们就是基层的带头人、领路人、主心骨——第一书记。
当好领路人 让群众腰包鼓起来
牢牢抓住“造血”这个关键点,主动思谋、因地制宜,积极打造持续稳定的产业模式。在第一书记的努力下,截止目前,全县54个贫困村每村至少拥有一个主导产业,形成了“资源利用、优势发挥、特色增值”的科学模式,实现人均每年增收2000元以上的可观效益。
真情动员,筑牢群众基础。“发展产业的前提是群众支持,而动员群众尝试新事物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半扇门镇大邑村第一书记益西呷什谈及做群众思想工作,感触颇深。大邑村是典型的半山腰农耕村,群众思想较为保守,听到要把土地里能卖能吃的粮食换成不能填饱肚子的中药材时,所有人都坚决反对。益西呷什不想轻易放弃这个适合当地发展的致富路子,于是,他挨家挨户走访,耐心讲解种植中药材的广阔前景,邀请专业人士到村开设趣味小课堂。为了加快推进群众对发展中药材脱贫的认可,2015年12月,他自掏腰包组织13名群众代表赴成都周边及阿坝州金川县、小金县的中药材产业园区考察学习,彻底帮助群众卸掉了思想包袱。在群众响应热度高涨之时,他带领村两委,跟随专业团队全程参与挑选品种、土地测验、技术培训、量化规模。2016年3月底,大邑村洪志中药材种植合作社正式成立,种植秦艽、连翘、羌活、铁棒锤、芍药等药材850余亩,全村57户农户受益。
打开思维,抓牢资源优势。如何把优势转化成财富,是第一书记微信群里、交流探讨中经久不衰的话题,除了具备旅游优势的几个村寨,其他村如何挖掘并用好本村优势,章谷镇长纳村第一书记姜建勇带了一个好头,把普普通通的花椒种出了“长纳名声”。长纳村地处高半山,土地少、面积小,但是日照充足,种出的花椒色泽、香麻程度都略胜其他地区一筹,只因为没有形成规模、管理不够规范,造成花椒产量小、销售散、无竞争力的不利局面,常年来只能作为长纳群众自给自足的农作物。姜建勇瞄准这项优势,在如何增产、创收等方面下足功夫,四处奔走,积极争取县环林局支持,率先完成52亩试点花椒林的科学改良,亩产从8500斤增加到11000斤,顺利动员79户群众种植花椒150亩15000株。通过科学管理,花椒户均产量达300余斤,户均增收15000元。在姜建勇的带领下,长纳花椒实现了华丽转身,从简单的农作物变成了长纳的支柱产业和特色品牌。
当好带头人 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丹巴县第一书记紧紧围绕内生动力这个着力点,勇于创新、善于作为,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引导他们养成良好习惯、帮助村子形成好风气。在他们的努力下,截止目前,全县54个贫困村至少抓住了一个载体、探索了一种方式,在思想引导、感恩教育、习惯培养上取得显著成效。
用好载体抓好思想引导。扶贫先扶智、脱贫先脱愚,甲居镇妖枯村第一书记降初泽郎把办好农民夜校作为群众脱贫致富的突破口,全力开展教育培训。在教学形式上,打破“一刀切”“一锅煮”传统课堂模式,发挥本地专业技术人才、“土专家”优势,采用“集中+小组+个人”教学模式开办流动课堂200余场次,覆盖群众1.2万余人次;在教学内容上,建立需求调研、效果评价等群众参与机制,积极开展调查,结合群众需求科学设置教学课程,将单一的课堂内容融进群众的兴趣需求,充分调动起了群众的积极性;在教学力量上,抓住县级联系领导、帮扶单位、农技员、帮扶责任人等力量,充实师资库,根据单位性质、专业、经验优势,针对性调整课程,夜校培训的实用性大大提升。妖枯村农民夜校办学经验在《四川日报》、四川新闻网、《甘孜日报》、甘孜州电视台等媒体广泛进行宣传,2018年2月26日,《人民日报》的《四川夜校取经乡亲脱贫》一文中对妖枯村农民夜校流动课堂进行了报道。
灵活创新提高工作效率。在如何帮助群众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打造村子风貌建设等方面,第一书记们苦思冥想、百计千心,探索推行出“卫生评比”“模范家庭”“示范标兵”等活动,村内“赶学比超”氛围逐渐浓厚,特别是巴底镇俄鲁村第一书记拉姆初,率先推行“励志积分超市”,成效显著。为了让积分超市规范化、科学化,在专业部门的引导下,她带领驻村工作队员、村两委熬灯奋战,研究制定《俄鲁村励志积分超市实施方案》《俄鲁村励志积分超市管理办法》,成立领导小组、选派专职管理员和监督员,通过“基础分+正向加分+负面减分”的方式,引导群众积极通过勤劳致富、环境卫生、邻里和睦、遵纪守法、助人为乐等正能量活动来获取积分,通过赚取积分到超市兑换相应分值的生活用品的方式,引导群众逐步养成好习惯,形成良好的村风民风。现在,俄鲁村的群众已经养成自律自觉维护良好风气的习惯,赚取积分则成了可有可无的额外收益,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当好主心骨 筑牢群众幸福线
广大第一书记将“做村里人、说村里话、办村里事”作为目标原则。他们在群众的心中,是困难时候可以指望的智囊团,是危难时分能够依赖的先锋队。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中,广大第一书记逆行的身影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展现着党员的担当,传递着大爱的情怀。
群众的事就是我的事。“想群众之想、急群众之急、解群众之困”一直是东谷镇牦牛村第一书记唐扎西的工作信条。只要有群众有困难,他便会竭尽全力的帮助和支持,而也正是这份真情意,让唐扎西真正住进了群众的心里。牦牛村的贫困户益西志玛的儿子患先天性强直性脊柱炎,医药费使得本就困难的家庭雪上加霜,加之儿子没人照顾牵制了益西志玛外出务工的道路,其家庭越过越困难。了解到情况后,唐扎西跑前跑后,多方衔接,争取到派员单位和成华区对口单位共计五万余元捐款,并与乡党委、村两委商议安排益西志玛在村上的公益性岗位工作。唐扎西还经常带领驻村工作队到益西志玛家中帮忙,农忙时帮助挖挖地、除除草、施施肥,丰收时帮忙联系上门收购的渠道,空余时候和她患病的儿子聊聊天,鼓励他坚定信心、好好生活……益西志玛一家对唐扎西充满了感谢,唐扎西却说:“这不是我个人的作为,是党和国家的政策,你们要知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我是党员我必须先上。原本应与家人团聚的春节假期,却因为疫情打乱了节奏。疫情发生第一时刻,县域内30余名第一书记主动返回岗位,把初心和使命作铠甲,义无反顾地奔赴在排查监测、登记消毒、宣传引导的途中,用责任和担当作勇气不惧病毒的行为感动了广大群众。格宗镇开绕村第一书记周强华便是这30名第一书记中的一员。得知疫情发生,大年初二与难得相聚的妻子和儿子分别后,周强华赓即返回村里,当起了“三员”(即“守门员、消毒员和监测员”)。为了把严病毒入口,他自掏腰包3000余元购买了卡点搭建帐篷所需的篷布、钢管,钢丝床等物资,带领村两委、党员在入口处设立卡点,当起了“守门员”;为了杜绝人群聚集,他带领党员们担任起了“消毒员”和“监测员”,背起消毒箱定期为全村进行消毒,同时带上体温计监测村里群众的体温,挨家挨户宣传防疫知识。在周强华的引领下,村两委干部、党员群众纷纷主动坚守在抗疫一线,他们守护的不仅仅是开绕群众的生命安全,也是丹巴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一道关口。
聚是一把火、散是满天星。自2015年以来,丹巴县先后选派118名第一书记,他们中的每一位把第一书记当荣誉,把脱贫攻坚当事业,带着使命感和责任心,任劳任怨、尽心尽力干,踏踏实实、无私无为的做,赢得了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的一致称赞。梭坡乡纳依村第一书记哈巴生其抽说:“群众能不能记住我们的名字不重要,多年以后,他们能够记得第一书记这支心中只有群众的队伍就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