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社会民生 >> 浏览文章

军工大爱献高原

甘孜日报    2020年06月24日

省军工系统援建雅江工作纪实

图为援藏队员走访群众。

图为援藏队员重温入党誓词,坚守初心。

   ◎省军民融合办 刘明 雅江县融媒体中心 周小渝 文/图

   “这几年村集体有分红,我又有打工收入,一年一家少说也有两万余元的收入。感谢省军工系统的同志,帮我脱了贫!”雅江县呷拉镇湾地沟村贫困村民蔡知玛以往是借钱过日子,今昔对比,蔡知玛满脸喜色。

    一管窥豹,蔡知玛的感受折射出湾地沟村在脱贫攻坚中的巨大变化,湾地沟村的变化也是四川省军工系统援建雅江工作的一个缩影。

    自2015年以来,省军工系统援建雅江工作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扶贫战场攻坚克难,定点帮扶贫困村全部实现脱贫,在脱贫攻坚战场贡献军工力量,谱写鱼水新篇。

   援建高原 军工有担当

   高原勠力忙脱贫,四川军工有大爱。

   省委军民融合办印发《四川军工系统干部驻村帮扶工作实施方案》,35家军工单位按照“1+N”的模式组成14个驻村帮扶工作组,重点帮扶雅江县14个建档立卡贫困村。

   援藏才10个月,省委军民融合办干部张会东已是“形貌脱略”:瘦了,老了,头发染霜了。10个月光阴,似乎渲染了半生的行程。

   从生活条件优越的成都,到条件艰苦、环境恶劣的藏地高原。张会东到达所驻村第一句话是:“我来,就是想为村子做点儿实事。”

   质朴的话语,庄严的承诺。2015年至今,32名军工系统干部倾情高原、奋战雅江,把自己的一腔激情和汗水洒向了雅江大地。

   着眼把政治任务转化为真情互动,着力把对口支援工作做细做实做出成效,做成助推雅江跨越的发展工程、惠及藏区群众的民生工程、增进藏汉团结的连心工程。

   “氧气吃不饱,风吹飞沙跑”,这是雅江恶劣自然条件的真实写照,对从内地来的省军工系统援建雅江工作队员而言,是一种巨大考验。 空气稀薄,气候恶劣,初到藏区,身体强健的军工“硬汉”们也普遍出现头晕、胸闷、失眠、沁鼻血等不适。面对这些困难,他们没有退缩,而是积极投入到工作之中。

   “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降标准。”这是省军工系统援建雅江工作队的口号,更是他们身体力行的指针。

   蓝天高远,大地广袤。比天地更大的,是胸怀。 “到了县就是当地人、进了村就是村民,入了户就是家人。”这是在米龙乡程章村连续三届援藏、时间长达五年的陈乐进村入户的第一句话。在这支援藏队伍中,还有李天梁、李兴民、赵振成、徐建虎像陈乐一样一干就是5年,已经成为地地道道的雅江人。

   省军工系统援建雅江工作队员把雅江作故乡、视雅江群众为亲人。在他们心中,比海拔更高的是民生福祉,大兴“产业工程”、做实“民心工程”、做精“德政工程”。一件件、一桩桩实事,融入了军工援藏人的雪域情怀,为雅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脱贫攻坚 军工在奋战

   公路盘旋而上,在山野勾画出美丽的弧线,公路两旁,奔走撒欢的藏山羊、生机勃勃的大棚蔬菜、迎风招展的花椒树,一条幸福之路在河口镇山背后村延伸。

   “以往我们山背后村是路不通、没产业、没收入,日子过得比黄连还苦;现在路通了、产业发展起来了、收入翻了几番,日子过得比蜜还甜。”贫困户昌拉姆感慨不已。

   梦想变为现实,山背后村的变化,得益于党的扶贫好政策,也得益于扶贫干部的倾力帮扶。省军工系统援建雅江工作队员赵云波和谢国树正是这样的“造梦者”。

   组建合作社,养殖藏山羊,发展大棚蔬菜,栽种花椒、紫皮土豆……2015年,山背后村村民每年每人分红仅15.47元,2019年,山背后村人均年分红2000元。谢国树表示,山背后村依托“1+X+N”发展模式,通过军工扶贫干部对口帮扶贫困户、辐射广大群众,实现全体村民齐头并进走上幸福奔康路。

   6月22日,呷拉镇湾地沟村,一座占地20亩、养殖规模达5000余只鸡的现代化养鸡场出现在山地上,好一派壮观景象。4年前,这里是荒坡一片,了无生机;今天,这里产业勃兴,生机盎然。

   改变,源自于省军工系统援建雅江工作队的倾力帮扶,他们带领村民发展养殖业,建起养鸡场,现在已发展到年养鸡上万只,产值达到170万元,村民累计分红90万元。

   太阳,散放光热,普照在海拔4200米的红龙镇马它马村。无垠草原上,光伏电板镶嵌出绚丽的画屏、发散着幸福的光照。2019年,省军工系统援藏队采取“飞地“模式,建立总投资448万元、装机容量500千瓦的马它马一村光伏扶贫联村电站。该电站设计寿命25年,预计年发电量90万千瓦时,仅电价收益每年有30多万元,该项目收益将全部用于贫困人口脱贫,为17个贫困村村集体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倾情倾力,各显神通。在米龙乡,程章村建起藏香猪养殖基地,米龙村建起羊肚菌基地,陇冬村建起秀珍菇基地;在红龙镇,马它马二村发展农合超市,错柯二村建起牦牛养殖基地,东来二村建起“天空之城”旅游综合体;在八角楼乡,扎日村建起蔬菜大棚,更觉村建设土豆粉加工厂;在呷拉镇,西地村建起苹果种植基地,苦乐村发展水磨坊;在河口镇,麻子石村修建跨雅砻江便民桥……自2015年以来,省军工援藏队帮助贫困村发展集体经济,拓展贫困户增收渠道,成立专业合作社14个,建成养殖场6个、蔬菜大棚6个、超市2个、特色旅游产业2个。5年来,省委军民融合办牵头累计投入雅江扶贫资金达1500万元;另外投入200万元入股雅江食用菌产业基地,每年为14个帮扶村分红15万元;协调援建160千伏光伏电站一座,每年发电15万度,产生效益5万元;采用“飞地“模式,建设红龙镇500千伏光伏电站,将产生25年的长期经济效益1000万元。

   鱼水新篇 军工倾深情

   “点了灯、修了路、有了产业、建了超市,军工系统的同志做了很多好事、实事。”这是米龙乡程章村支部书记小布穷对援藏队员的评价。在省军工系统援建雅江工作队对口援建的14个村,这样的评价比比皆是。

   肩头扛着责任,心中装着群众,省军工系统援建雅江工作队谱写鱼水情深的时代新篇。“以往日子过得很艰难,在军工援藏干部帮助下,日子一天比一天好。”红龙镇错柯二村特困户阿打满怀感激。当初,阿打一家6口,妻子多病、4个孩子年幼,生活极端贫困,丧失了对生活的信心。军工援藏干部李兴民了解了他家情况后,三管齐下:一方面安慰他、激励他重新鼓起信心,一方面为他家解决看病就医、入学就读等实际困难,另一方面想方设法为其发展产业增收。阿打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说起援藏干部的帮扶,他流下了感激的眼泪。

   在对口帮扶的村子里,像阿打这样的获益家庭不胜枚举。利用军工医疗资源,省军工系统援建雅江工作队帮助联系村建设村级医疗服务中心站,配备一些常用药品、医疗设备,每年组织开展一次义务巡诊,让群众有了健康好奔康。

   呷拉镇湾地沟村学生扎西降措考上眉山工程技术学院,但家庭困难让她十分忧虑。这时,省军工系统援建雅江工作队向她伸出了援手,她顺利走进了大学殿堂。

   扶贫先扶智,省军民融合办制定《四川军工系统教育扶贫助学贫困大学生“培苗计划”》,组织全省军工系统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积极参加“一对一”帮扶在校贫困大学生助学活动,助学帮扶单位按照每月每个贫困生500元的固定标准,帮扶资助大学生顺利完成大学学业。省委军民融合办对湾地沟村每年考上大学的学子颁发2500元奖学金,鼓励学生勤奋学习。中国航发四川燃气涡轮研究院将培苗计划扩展覆盖了西地村全部贫困户,资助贫困户的所有学生,直至其大学毕业。5年来,省军工系统援建雅江工作队资助贫困学生50余名,资助金额100万元。同时,积极组织就业培训,对贫困村文化程度较高的年轻人,送到职业技术学校进行培训,提高就业能力,增加“造血”功能。

   森林防火,责任重于泰山。省军工系统援建雅江工作队利用行业优势,引进高分卫星技术为森林防火工作装上“千里眼”。还利用高分卫星数据开发精准脱贫地理信息系统,利用贫困户POI点位专题数据、高分二号影像数据、DEM高程数据、矢量数据等多源异构的空间地理信息数据,实现雅江县精准脱贫透明化、可视化的精准管理,助推脱贫攻坚。

   当产业发展起来,产品销售成为难题。决不能让群众丰收了反而“欠收”,省军工系统援建雅江工作队积极开展以购代捐活动。5年来,共购买对口扶贫村价值1200万元的农特产品,解除了群众发展产业的后顾之忧,为产业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风雨多经志弥坚,关山初度路犹长。援藏工作还在进行,雅江县委副书记、省军工系统援建雅江工作队领队刘静说:“带着使命来,怀着真情来,四川军工系统援建雅江工作队将一如既往地不畏惧艰难,倾情援藏,倾力建藏,为雅江经济社会发展和脱贫奔康贡献军工力量。”

  • 上一篇:投机取巧万不可取 “高科技”作弊被查获
  • 下一篇:康定市人民检察院召开绩效考核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