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社会民生 >> 浏览文章

让红色党史教育 “活”起来

甘孜日报    2021年05月27日

旦增和村民正在表演舞蹈《红军不怕远征难》。

◎本网记者 马建华 周燕 文/图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5月24日,丹巴县甲居镇小巴旺村村民们正在排练自编舞蹈《红军不怕远征难》。

85年前,红军在我州丹巴县驻留了一年多,1000余名当地藏族群众参加建立了第一支以少数民族命名的成建制部队——藏民独立师。小巴旺村村支部书记降初拉姆自豪地说,我们就是听着红军故事长大的,我们这片土地被红军长征精神滋养,红色基因代代传。正是因为村民们发扬红军长征精神,在党的带领下,我们逐渐过上了好日子,红色土地上结出了‘致富果’。致富不忘党恩,我们开展党史教育,利用身边丰厚的红色教育资源,让村民们懂得恩从何来、恩向谁报。

自编自演 党史教育有看点

24日一大早,由村民编排的舞蹈、歌曲等节目拉开了表演序幕,一下子吸引了村民和游客的目光,清冷的村庄显得格外热闹。

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夹金山……带着五星帽,背着大铁锅,拄着木拐杖……三位年过六旬的老人自编自演的舞蹈《红军不怕远征难》再现了当年艰苦卓绝的长征场景,赢得观众们拍手称赞。

今年68岁的丹增能歌善舞,是村上的文艺骨干。“红军在丹巴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我们村民不仅支援了红军很多粮食,还组建了藏民独立师。从那时起,丹巴人民就听党的话,跟党走。铭记那段历史,弘扬红军精神,最好的办法就是用文艺的方式展现出来,让老百姓喜欢看。于是,我们用舞蹈的形式来表现红军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吃野菜等生动场景。”丹增说。

“我们表演的服装是村里借的,这口大铁锅是他弟弟家里种花的。”丹增指着身边的搭档阿热告诉记者,他们的想法得到了村干部及村民的鼓励和支持。经过反复排练,《红军不怕远征难》面世,受到村民的热烈欢迎。

“我们都爱好跳舞,今年是建党100周年,我们对舞蹈《红军不怕远征难》反复改进,表演了几场,老百姓都说我们演得好。”丹增说,“红军长征这段历史虽然过去80多年了,但长征精神永存,是我们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精神动力。”

“我们第一次看《红军不怕远征难》的时候,好多村民都看得泪流满面。”正在观看排练的村民春香告诉记者,“我们小时候就听长辈讲过红军在丹巴的故事。这个舞蹈中的许多场景表现得特别真实、生动,这样的舞蹈特别有教育意义,希望能够多演几场,让现在的年轻人知道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

“他们这个舞蹈的创意非常好,既有艺术性观赏性,更有很强的教育意义。”甲居镇宣传委员梅多木初观看后表示,党史教育就是要充分挖掘当地的红色资源,让红军故事传得更开、更广,入心入脑。

办实事 党史教育入民心

看完舞蹈的间隙,村民向正琼向记者夸赞起村上开展的环境卫生大扫除行动:“以前,生活垃圾随处堆放,一到夏天,房屋后面的垃圾一股恶臭,苍蝇满天飞。自己都难受,游客也不愿意来。现在,连菜地里都看不到空饮料瓶、塑料袋了,每周都有垃圾车来收垃圾。”

“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怎样体现办实事?我们就从老百姓反映最强烈的环境卫生入手,发挥环卫工的作用,让村民自觉参与,不仅要让家居环境干净起来,还要让村子美起来。”小巴旺村村支部书记降初拉姆经常给老百姓讲“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道理,不要因为环境卫生脏乱差毁了村子的形象和声誉。

小巴旺村依山傍水,风光秀美,有着恬静如诗的乡村美景、风情浓厚的乡土民俗文化。脱贫攻坚以来,水、电、硬化路等基础设施联通家家户户,一系列文化惠民举措就像雨后春笋般在小巴旺村落地开花,文化室、活动室、农家书屋、健身场地等都一一建成。

“环境美了,心情也好了。”向正琼告诉记者,现在她每天晚上都要和姐妹们在活动室跳舞。悠扬的丹巴山歌,吉祥的弦子锅庄,跳出了好心情,振奋了村民的精气神。

“自从村里有了文化广场,活动内容越来越丰富多彩,村民的思想也发生了潜移默化的转变,村里的邻里纠纷变少了,大家在一起谈变化、话发展,邻里和谐,生活越过越好。”降初拉姆说,读书有去处、活动有场地、健身有器材,一件件文化惠民实事,让小巴旺村群众乐享“文化福利”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谋产业 党史教育走深走实

看完文艺演出,村民们扛着锄头,开始去地里忙农活。

村民彭金秀正在挖土豆。“这是内蒙古土豆,我们在拉姆姐的带动下种的。去年我家只种了1亩左右,就卖了10000元。今年就种了3亩,如果有像去年那样好的收成,光土豆收入就达到3万元。”彭金秀喜滋滋地同记者说完,侧过头朝身旁的村民说,“种土豆的地膜不能乱丢,大扫除的时候说了的,环境卫生打扫干净了,大家要保持,从我做起。”

“我们以前种玉米每亩产1200斤,小麦每亩产800斤,每亩产值3000元左右;种内蒙古土豆,每亩可产4000斤,批发价每斤1元至1.5元,而且这个土豆还能和玉米一起套种,收益要比种小麦、玉米每亩多2000元,‘小土豆’已经是‘大产业’了,让我们稳稳踏上了致富路。”说起增收,彭金秀一脸欣喜。

小巴旺村海拔1900米,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有发展果蔬种植不可多得的优势。

“现在我们村一共种植内蒙古土豆100亩,实行科学管理,什么时候施肥?什么时候浇水?我们都在蔬菜技术交流群里统一教大家。5月底,全村的土豆卖完以后,就马上把地翻出来,准备种二荆条海椒、西红柿、甜椒等蔬菜,拓宽群众增收途径。”降初拉姆介绍说,“我们的村民是放下锄头能跳舞,扛上锄头能种地。”

小巴旺村坚持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效转化转化为谋发展、抓落实的实际举措,狠抓产业,夯实群众持续增收基础。围绕办好富民、便民、惠民等“民生五事”,大力发展蔬菜种植等特色产业,组织开展种植技能培训,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小巴旺村对标对表,精心组织实施,聚焦聚力推进重点任务,以丰富多样的载体强化政治引领,充分挖掘红色资源,大力弘扬红军精神,把学习领悟和实践担当贯穿党史学习教育全过程,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降初拉姆说。


  • 上一篇:为婴幼儿健康护航
  • 下一篇:走村寨看新貌 到现场访发展

  • 本文地址: http://www.kbcmw.com/html/xw/shms/712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