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22年04月19日
记成都市新都区主任医师王科学再赴理塘开展医疗帮扶
2021.7.19理塘县康巴骨科医院(藏医院)骨科团队成功开展首例矫形骨科手术。
王医生正在为病人诊疗。
◎叶强平 文/图
近日,在经历数天等待及无数次的飞机延误改签后,新都区人民医院骨科主任医师王科学和妻子杨惠芬改乘长途班车终于到达海拔4000多米的目的地理塘,再次来到他过去1年参加医疗帮扶的地方。
艰辛的路途挡不住一颗热诚奉献的心,抬头望着这片足下走过的路,蓝天白云,雪山屹立,泛黄的草地微微透出少许的绿,王科学心中感慨万千:我们途中经过数次严格的疫情防控检查和两次采集核酸,通过陡峭的折多山时突降冰雹,经过卡子拉山又遭遇暴雪。一路十个多小时的颠簸终于到达理塘。
主动请缨 建设康巴骨科专科医院
现年51岁的王科学是成都市新都区人民医院骨科主任医师,拥有30年党龄和21年科室管理经验,2021年1月3日,他放弃较好的工作待遇和舒适的生活,主动请缨前往理塘,支援当地藏医院建设骨科。
当时的理塘藏医院除了两个进修过的藏医,没有专业的骨科医生,手术室里的仪器甚至很多都还没有启用,面对如此繁重的压力,王科学和新都医疗队队友们想尽办法开展各项工作,和当地的医疗团队相互学习,帮助完善骨科医疗体系建设。他顾不上缺氧、头疼带来的高原反应,自第一天报到后就马不停蹄地开展调查走访,工作至深夜,两天时间便就拿出了骨科创建计划。拿着计划,王科学多次和医院领导汇报交流,不断根据实际情况修正。在理塘县卫健局和医院的大力支持下,6月中旬, DR机器终于到位并成功装机,王科学亲自试机,拍出了藏医院第一张片子,没有操作DR机器的技师,他又帮着培养。经过紧锣密鼓地筹备以及新都支援团队不懈的努力,7月,理塘县藏医院第一台骨科手术终于成功完成,2021年7月19日,理塘藏医院顺利开展三台矫形骨科手术,开启了理塘县藏医院和四川涉藏地区开展矫形骨科手术的先河,其中一例得到手术治疗的是来自西藏那曲地区的罗布,20岁的小伙子幼年时患脑炎留下后遗症,小腿三头肌萎缩跟腱挛缩,病痛困扰了一家人好多年。手术后三天,罗布在家人的搀扶下下床行走,得知自己的双腿将在几个月后可逐步下地正常行走,罗布高兴得泪流满面。
医者仁心 赢得群众认可和赞誉
从无到有,理塘藏医院骨科及康巴骨科医院创建成功后,陆续开展骨科门诊手法复位外固定,创伤骨折手术,急诊手外伤处置,关节置换及肢体畸形矫治手术,有效解决了病人赴成都千里就医的来回奔波之苦,优质的医疗方案也最大限度地为当地群众节省了的费用,切实帮助他们减轻了经济负担,理塘藏医院骨科和新都医生王科学得到了当地及周边县乡群众的广泛认可和赞誉。
王科学在理塘,诊治了很多患者。有一个患囊肿的孩子,嘴巴已经肿得不能吃饭,准备到成都治疗,被王科学碰到给治好了,孩子的父母非常感激,双手举着大拇指,对王科学连说着卡卓卡卓(藏语感谢的意思),认为王医生是神医解决了家里的大问题。
有一位自驾来理塘游玩的西安游客,骑马时摔断了胳膊,王科学成功地帮他接好了断掉的手臂,让游客得到了及时有效的诊治,避免落下残疾。回到西安后,他发微信向王科学表示感谢,并告知恢复得很好。
“理塘的农牧民朋友需要我们!我们来到这里,就是要真心实意地帮助当地医生提升医疗水平,帮助当地群众恢复健康。踏踏实实做事情,让病人放放心心地来治病,就是最有意义的事。”王科学如是说。
踔厉奋发 践行医师的使命担当
2022年初,返回新都工作不久的王科学陆续接到理塘县各级领导,帮扶医生,患者及家属的电话,询问他会不会再次回到理塘。此时他的心中正时刻牵挂着高海拔地区肢体畸形防治课题,希望继续完成这个课题助力理塘及相应高海拔地区形成肢体畸形残疾的防治策略。
王科学告诉我们,在过去帮扶理塘的1年时间中,他针对高海拔地区肢体畸形情况进行了文献查阅、数次巡回诊疗及残疾人调查,深入了解了肢体畸形存在的现状及原因,相应诊疗方案和处理措施均登记在册,在北京专家臧建成教授的大力帮助下,初步拟定了科研项目,通过开展康复和相应手术,可形成解决该地及相应高海拔地区肢体畸形残疾的防治策略,4月12日新都区人民医院—理塘藏医院合作市级科研申报获成都市卫健委同意。
放心不下百姓的就医渴盼,胸怀学医人的使命与担当,王科学下定决心要穷尽毕生所学,继续前往理塘完成心愿,进一步帮助当地提升医疗技术水平,再次对去年医疗帮扶计划和规划予以进一步落实和深入推进。于是他向自己的妻子和正在读研的儿子表达了心中的想法,妻子杨惠芬担心王科学的生活起居无人照顾,毅然决定一同前往,整个家庭全力支持他再次赴理塘开展医疗帮扶工作。在新都区和理塘县相关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协调下,4月15日,王科学和妻子按新冠疫情防控要求结束隔离观察后,第一时间投入到理塘县藏医院的工作岗位,再次开启为期1年的医疗帮扶工作。
“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的理塘精神已经深深的融入到王科学的心里,高原反应、生活上的困难都不叫困难,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真正帮助理塘农牧民群众获得健康,这就是他为什么51岁了再次选择回到理塘开展医疗帮扶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