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24年07月12日
◎许永强
北宋淳化年间,四川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王小波、李顺起义。这次起义发展迅猛,摧枯拉朽,所向披靡。淳化五年(994)正月,李顺攻占成都,自号大蜀王。北抵剑阁,南至巫峡,俱为其所占。
为巩固对蜀地统治,宋太宗任命昭宣使、河州团练王继恩为西川招安使,率兵讨伐。参知政事苏易简(958-997,四川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县境内)人)极力推荐张咏知成都府。
淳化五年(994)九月,张咏到任成都,顺应民情、提倡种桑,大兴教育、礼遇贤士,规范货币、发行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用诗歌记录了蜀地的民俗风情,抒写对友人和家乡的怀念,揭开了其仕宦史上最为光辉的一页。
蛟龙岂是池中物 平生意气凌清虚
张咏生于后晋少帝开运三年(946),濮州鄄城(今山东省鄄城县北)人。他曾在自己的画像下题过自赞“乖则违众,崖不利物,乖崖之名,聊以表德。”故世人称之为张乖崖,其文集也被命名为《张乖崖集》。
早年张咏的家境窘迫,生活是很不安定。朝代更替之际,社会动乱,使得张咏自幼异于寻常孩童,“幼负奇骨,不为儿戏”。他自少学剑,好弈棋,精射法,嗜酒,以剑术精妙无敌于两河间。关于其剑术的精妙,南宋何薳的《春渚纪闻》记载了张咏只用一短剑,便将一合拱的枣树瞬间断为两截事情。张咏诗文里也常常论及用剑:“我欲为君舞长剑,剑歌苦悲人苦厌”“狂来拔剑舞,踏破青苔地”“伊余志尚未著调,秋风拔剑东门行”,其爱剑之情浸润于字里行间,也足见出张咏狂放不羁的剑侠形象。
然而这样一位两河剑侠,并没有把武学当作自己的唯一追求。
为了求学,张咏四处游历,正如他所说“阅市寻师,久尝涉历”。从他的诗作中我们亦可觅端倪:“飘飘飖飖齐与鲁,半醉半醒陈复楚”“崇阳峰底洞中天,曾共浮丘对掩关”“天门高兮未我揭,驱马淮西阻风雪”“风尘籍籍伴穷迷,旋赁高斋洛水西”“昨日公馀偷步蹑,万般心绪忆天台”。
太平兴国五年(980),张咏参加科举考试,中进士乙科,自此踏入仕途,至大中祥符八年(1015)卒于陈州任上,仕宦经历长达三十五年。在这三十五年间,张咏历任官职众多,其中,在地方任职时间累计超过三十年。他所到之处皆政绩显著,为宋朝的疆域完整和社会稳定做出了突出贡献。张咏亦对自己的治才颇为自得:“吾榜中得人最多:慎重有雅望,无如李文靖;深沉有德、镇服天下,无如王公;面折廷争、素有风采,无如寇公;当方面寄,则咏不敢辞。”
中进士之前,张咏还于太平兴国三年参加了一次科举考试,以失败告终。科场失意,胸中抱负始终无法施展的张咏写了一诗《解嘲》:“我本高阳徒,平生意气凌清虚。词锋即日未见试,壮年束手来穷途。蛟龙岂是池中物,风雨不夹狂不得。五都年少莫相猜。鸾凤鸡犬非朋侪。志士抱全节,愚下焉复知。宁作鸾凤饥,不为鸡犬肥。君不见淮阴汉将未逢时,市人颇解相轻欺。又不闻宣尼孜孜救乱治,厄宋围陈亦何已。往者尚有然,余生勿多耻。休夸捷给饶声光,莫以柔滑胜刚方。我爱前贤似松柏,肯随秋草凋寒霜。道在康民致尧禹,岂要常徒论可否。兴来转脚上青云,何必羸驴苦相侮。”抒写自己壮志未酬的无奈,以及非是“池中物”的凌云志向。
张咏喜好读书、藏书。因家境贫寒,买不起书,渴望读书的张咏只好到有书的人家恳求借阅,借到手之后再抄下来苦读。他读书十分勤奋,没有书桌,就在院子里背靠着大树的树干读,一篇文章读不完,决不进屋歇息。其《劝学》诗中 “玄门非有闭,苦学当自开”,可以说是他青年时代刻苦攻读的写照。张咏进入仕途,经济条件好了,可他既不购置田产也不沉湎酒色,官俸几乎用来买书,时人称他“不事产业聚典籍”。他的藏书有近万卷,除正统的经、史、子、集外,也包括医药、种树甚至卜筮方面的书。稍得闲暇,他总是躲进书房捧书浏览,“力学求之,于今不倦”。
稳定蜀地局势 解朝廷西顾之忧
张咏一生以治蜀著称。994年和1003年,张咏作为治理地方的能臣两次被派镇蜀,前后七年的时间,张咏大兴文教,举荐贤士,改变了巴蜀地域的士风、文风,使得动荡不宁的蜀地局势稳定下来,解决了宋朝西顾之忧,推动了巴蜀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对包括蜀学在内的巴蜀文化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也成就了自己在政坛的影响。宋真宗说:“咏在蜀,吾无西顾之忧”。
张咏初次镇蜀的时候,主帅王继恩平贼如风悸草乱,很久都不能平息。王继恩恃功而骄,屯兵三千于益州城中,终日耽于宴饮逸乐,不再出兵,城中军士已无半月之粮。张咏当下马上下调盐价,让百姓以米换盐,百姓争往之,不多时益州城中的军粮已经可供两年之用。军中士兵都叹服张咏才干。随后,张咏严处城中掠民军士,逼令王继恩整兵出讨起义军。这些惠民、利民政策,保障了蜀地人们生计,社会逐渐趋向与安定,促进了四川经济的发展。
张咏很注意教育工作,聘请刘式为州学教授,教习蜀地诸生。每休务日,就学置酒以劝劳之。自是蜀人不以千里为远,来学者甚众,形成巴蜀地域的读书热潮。
因饱受战火,蜀地人心动摇,学校颓废,士子也不事举业,巴蜀地域近二十年没有士子入仕为官。张咏采举荐举蜀中人士入朝为官,奖掖士人积极参加科举。张咏在《送张及三人赴举》云:“才雄扬子云,古称蜀川秀。千载遗英声,三贤继其后。文章积学成,孝友亦天授。远郡得充庭,期将免固陋。”诗中所送的三人即是蜀中贤才张及、李畋、张逵。张咏在诗里首先称许扬雄是蜀人中的雄才秀异之人物,其英名流传千载之下,而今张及三人是继扬雄之后出现的特出卓异人物,然后指出张及等人在文章、孝友方面的突出成就,勉励他们高中朝廷之选,免除巴蜀长久以来的落后风习。张咏在诗里对应举的三位蜀中士子给予了很高的期许,全诗充满了谆谆教诲和殷切的期待。张咏对张及三人的应举,还专门举行了盛大的宴会和欢送仪式,并赠送入京的费用。三人的登科入仕,对巴蜀地域的影响重大。自此之后,蜀人改变了“不乐仕宦”的传统,积极应举入仕出蜀为官。
蜀风尚侈,好游乐,张咏一方面顺应、尊重民俗,如正月十七日的钱灯会,正月二十三日的蚕市,二月二日的小游江,都是张咏定下来,一直延续到南宋末年的。几百年间,后人一直遵行。为矫正蜀中轻狂浮薄的士人习性,张咏用儒家的传统思想来教育和引导蜀中士子,做到以身垂范,使蜀地风气向勤勉和质重方向改变。他在《送张及之任谷城》诗中勉励张及:“不求灼灼不卑垂,自爱先贤力自为。德行旧多乡曲誉,文章新受圣皇知。辞亲西国春方好,去路千峰鹤亦随。若到县封修政术,汉南元牧是良龟。”他要张及以先贤为榜样,勤修道德,不以富贵功名为念,做一个勤政爱民的好官。他曾经教诲李畋曰:“子异日为政,信及于民,然后教之;言及于义,然后劝之;动而有礼,然后化之,静而无私,然后民安而乐业矣。行斯四者,在乎先率其身,不然则民退,必有后言矣。”他又说:“子见旧政之弊,其大者卒不须革,观衅而动,乘而革之,虽痛绳以法,亦怨不生也。” 张咏“每断事,有情轻法重,情重法轻者,必为判语,读以示之。蜀人镂版,谓之戎民集,大抵以敦风俗、笃孝义为本也”。
张咏在蜀还规范货币,发行交子。自李顺乱后,民间钱币日少,私以交子为市。朝廷便命张咏与西川转运使黄观一同商议,于嘉、邓二州铸景德大铁钱,每钱值铜钱一、小铁钱十,相兼行用,老百姓用起来很便利。后张咏又认为铁钱太重,仍不方便贸易,便发行交子,这也是世界最早的纸币,对后世影响深远。
张咏也以恬退淡泊的性情引导着蜀人的性格。张咏曾说自己的出仕不是为了富贵:“巢由莫相笑,心不为轻肥。”他的言行被蜀人编录并刊印,在蜀中广泛流传,其治蜀之功,宋人更将之比作蜀汉名相诸葛孔明。
景德三年(1006),张咏二度出知益州期满次年,出知升州。 大中祥符六年(1013),张咏出知陈州,两年后卒于任上,年七十。
见人非理即伤嗟 见人欢乐生慈爱
张咏35年的仕宦生涯中,大多在地方为官,非常了解民生疾苦,忧思所及,落笔成诗,这类诗主要反映了社会现实、民生民情。最有代表性的政治讽谕诗当属《悼蜀四十韵》。这首诗写于淳化五年张咏临危受命前往益州任知州。全诗四百字,是宋初少见的描写兵事的长诗。诗前有序言,全诗可分四段,对蜀中官吏的刻剥、官军的残暴进行了深刻地揭露和批判,痛诉当政者的罪状,可见其刚正不阿、敢于直言、嫉恶如仇的性格品行。
张咏明白官逼民反的道理,治蜀的时候很为百姓着想,无论是化民为贼还是以米易盐、为民储蓄,安定了蜀地民心。咸平六年,58岁的张咏再知益州。他在《再任蜀川感怀》云:“官职过身鬓已衰,傍人应讶退休迟。从来蜀地称难制,此是君恩岂合违。兵火因由难即问,郡城牢落不胜悲。无烦苦意思诸葛,只可颁条使众知。”全诗章法顺畅,用散文笔法感慨自己年岁已高,却仍不得闲休。蜀地素来难治,诗人感慨“从来蜀地称难制”,只是难违君主的信任。在《再任益州回留题剑门石壁》:“剑门山势碧摩天,匹马重来鬓已斑。多赖皇明烛幽远,两川无事得生还。”提到自己为了治理蜀地是费尽心思,呕心沥血,来的时候是雄心壮志,走的时候是两鬓斑白,关键是点出了治蜀的看法,蜀地难治,除了山势险阻等地理环境恶劣外,更多的是人为造成的祸乱。
张咏在蜀中创作的诗歌,没有轻逸流荡之作。这与他要改变巴蜀低于发鄙陋风俗,使之成为风俗醇厚之地的治蜀思想一致。《二月二日游宝历寺马上作》:“春游千万家,美女顔如花,三三两两映花立,飘摇似欲乘烟霞。我身岂比浮游辈,蜀地重来治凋瘵。见人非理即伤嗟,见人欢乐生慈爱。花间歌管媚春阳,花外行人欲断肠。更觉花心妒兰麝,风来绕郭闻轻香。昔贤孜孜戒骄荡,猖狂不是风流样。但使家肥存礼让,岁岁春光好游赏。”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成都二月二日出游的盛况。如花的美女、明媚的春阳、花间歌管、微风吹来的轻香,不禁让人犹如身处西蜀词风所产生的软媚与华艳的境界之中。作为地方长官,张咏在诗中诗中既有利诱也有劝诫,如果大家都能勤奋生产,遵礼守法,相互谦让,戒掉骄横放荡的恶习,不要发生争斗,那么年年就都可以享受这样美好的游乐活动。《至道乙未蜀中送人东归》,首联以环境渲染离情,颔联抒写对友人节行的钦佩,颈联改写时事,由蜀中治事写到京都气象,最后对友人提出为政期许。全诗没有对友人仕途亨通之类的泛泛恭维,虽以离情起篇,没有局限于描摹别离的戚然,更多地是借对友人的期许表达了自己忧国忧民的治世情环,境界阔大,表现出张咏对巴蜀文化风俗建设的关注,带有比较强烈的政治道德意味。
张咏心怀百姓,关注民本民生,爱民庇民。面对“谷苗干死天未雨”的旱情和农民焦急求雨的惨状,张咏在《悯旱》诗中感叹“如何不念苍生苦”。《愍农》“春秋生成一百倍,天下三分二分贫”一句,极言农民付出与回报的不成正比,将农民所受之苦表现得更加深刻。诗人提出要“惩奸济美号长材,来救黎元暗中苦”,并列举了具体措施:“先销坐食防兼并”“更禁贪官与豪吏”,以行愍农之道。
张咏在蜀地写了不少思乡念友、感叹时光易逝和人生短暂之叹的诗歌,情感忧愁低迴。《寄傅逸人》:“鸥鹭怜疏野,朝昏绕户飞。有谁知此意,独立对斜晖。”
除去抒写友情和乡情,张咏偶尔也有年华易逝之叹,如《书园吏申花开榜子》。
张咏之所以走上学文之路,与宋初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分不开的。巴蜀的生活环境以及地域文化的涵养,对张咏的诗歌创作产生了不可磨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