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藏文化 >> 浏览文章

七夕“咬巧”

甘孜日报    2017年08月28日

   ■郭华悦

   每年的七夕,最有趣的就是“咬巧”。

   七夕乞巧是多数地方都有的习俗。老家的人,在七夕这晚照例要拜牛郎织女,这叫乞巧;拜完后,要咬里头藏有绣花针的饺子,叫“咬巧”。“咬”字和“要”字音近,“咬巧”的意思,其实是向织女“要巧”,讨一双巧手的意思。

   “咬巧”的饺子,和平常吃的不太一样。七夕这天,母亲会做两种饺子。一种是平常吃的猪肉馅饺子;另一种,则用七种果蔬的花做馅料,就是“咬巧”用的饺子。以前家住乡下,家家户户多少都重点果蔬,要收集七种果蔬的花,还挺容易的。如今住在城里,果蔬没种了,母亲到菜市场和超市里,往往要费一番功夫,才能收够七种果蔬的花。

   将七种果蔬的花,洗净捣碎后,和其他调料和成馅料,然后在馅料中包一根细小的绣花针,就成了“咬巧”用的饺子。这类饺子,只用来“咬”,并不吃下去,所以母亲对于馅料好吃与否并不在意,只要外表做得好看点也就是了。当然,“咬巧”的饺子,得和平常吃的饺子分开煮,否则混在一起了,万一将有针的饺子吃下肚子,可就危险了。

   家里有几个女的,就煮几个“咬巧”的饺子。每人挑一个,吹冷后,小心翼翼地咬开。“咬巧”的饺子,不能从中间咬,得选两边中选一边,轻轻咬开。这么一来,就能咬住里头的绣花针。接着,将绣花针咬出来,看自己咬的是哪一头?

   咬中了针尖,说明织女赐巧,这姑娘是个“巧女”了;而咬中针鼻的人,多是一脸懊恼,说明织女不赏脸,日后恐怕是个笨姑娘了。小时候,我几乎年年都咬中针鼻,有一回还气哭了。相反,小妹倒是每次都咬中了针尖,令人羡慕。

   如今的我,却自己开了家裁缝店,为人量体做衣,生意还不错。母亲每次说起“咬巧”的事,都会一脸自豪地说,看吧,都说三分天意,七分人事。小时候,这丫头笨得出奇,连织女都不待见,年年都赏了针鼻。现在呢,反倒是靠这双巧手,过上好日子了。

   相反,小妹如今是一家外企的高管,风风火火,标准的女强人。可尽管薪水高,前途一片光明,小妹的双手却笨得出奇,连缝个袜子都没办法。后来,有一次我拿她年年都咬中针尖的事来挪揄她,小妹才告诉我,那哪是织女赏脸,而是小妹每次都会趁着母亲下锅煮饺子前,先在饺子的一边做了记号,所以屡试不爽,每次都能咬中针尖。

   得知这事后,母亲倒也不意外。母亲说,这臭丫头,鬼灵精怪的,每年都能咬中针尖,我就觉得有猫腻。后来一留心,也就发现这臭丫头作弊了。不过呀,有巧手,考巧手吃饭;没巧手,靠能力吃饭。各得其所,倒也是好事。

   看来,母亲都看在眼里,心如明镜呢!毕竟,“咬巧”也就是七夕的有趣游戏,博人一笑即可,当真就大可不必了。

  • 上一篇:七夕漫笔
  • 下一篇:七夕“咬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