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17年11月02日
解放初期的金汤区政府所在地。
当年在金汤区老区政府内开会的群众。
■龚伯勋 文/图
1956年夏,在先后完成康定城关区瓦斯乡的大冈和柳杨两个村的建社工作后,又调我到金汤区的五大寺做巩固合作社的工作。
五大寺合作社的社长姓贺。当年还有点“供给制”、国家干部吃“派饭”的遗风。社上将我派住在一户姓鲜的人家。鲜家是中农,生活条件较好,按规定我将每天的“住勤费”交给主人家后,他便保证我吃饱住好。
那时干群关系非常好,主人生怕亏待了国家干部。为我的吃很操心。金汤属于偏远地方,很难吃上大米,可隔三差五,主人还是要给蒸顿“金裹银”吃。所谓“金裹银”就是玉米面和大米合在一起蒸出来的“蒸蒸饭”。那玉米蒸蒸,开始有点吃不惯,总觉得吃起来有些“满口钻”。于是主人就想方设法做顿“金裹银”来改善改善生活。
为改善生活,主人还照机关那套,一个星期至少给打两次“牙祭”。鲜家在当地算是“殷实人家”,房梁上常年挂满腊肉。打“牙祭”自然离不开老腊肉。
五大寺村管的地方很宽,顺银厂河而下,要管到临近大渡河入口处半山上的火地大岩窝;往上要管到半坡上的江坝;过河后再往沟里走,就埃近鱼通纳足沟的二朗地界了。每当我上上下下转一圈回到住地,主人早就舀上一大盆刚烧好的酸菜汤,端上一蒸子“金裹银”,再就是一大盘喷香的老腊肉,等我开饭了。
五大寺是当年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江坝的贺先德就是1936年3月红四军经过五大寺时参加红军、并在同年入党的。他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后,随军北上抗日,在军中一干就是几十年,解放后曾任广州市文化局党组副书记、博物馆馆长等。离休后,曾在1984年9月携次子回乡探亲。
鲜家待我十分周到。说起吃的,最令人难忘的要数他家那么香喷喷的老腊肉了。那东西何以如此好吃,原来这是主人特地用椿芽子烩出来的。
纳足沟的二朗地方,沟深林密,长满椿树。从五大寺过河,到二朗地方,来回至少两个时辰。每年春夏,是采摘椿芽的时节。此时,主人都要背起背篼往返二朗沟多次,将采回来的椿芽子晒干储存备用。
我在五大寺时,正是进二朗地方采摘椿芽的时节。用新鲜椿芽子烩出来的老腊肉,那味道特别地道!
可“好景不长”,在五大寺才住了不到两个月,康定县折多山以西的菩萨绒地方发生反动农奴主发动的反革命叛乱。一纸“调令”就火速将我调到折多以西木雅区的甲根坝,驻进民主改革期间试建起来藏族聚居区的首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岗托社,专门从事合作社的巩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