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藏文化 >> 浏览文章

尔恩尔呷家的丧事新习俗

甘孜日报    2018年10月26日

◎李黎明

6月26日,九龙县湾坝彝族乡湾子村尔恩尔呷家,小雨淅淅沥沥地下着。尔恩尔呷86岁高龄的父亲尔恩解放前几天病逝,他家正在料理丧事。

宽敞明亮的彝家新寨院落,没有豪华的灵堂、没有漂亮的花圈、也没有喧嚣的唢呐。尔恩解放的遗体静静地摆放在院子一角,四个毕摩围在遗体周围默默地诵着经。前来奔丧的亲戚朋友坐在院子四周谈论着老人的生平事迹、与主人家说些宽慰的话。

厨房里,五、六个妇女在灶台上忙碌张罗午饭。地面上看不见大肆宰杀过牛羊的痕迹。

这一切显得既简单又朴素,与新建的彝家新寨房檐上鲜艳的花纹、图案显得有些不匹配。

“以前办个丧事哪像现在,亲人奔丧要大肆搞宰杀,杀十几头乃至几十头牛,给家家户户分坨坨肉;道场做几天,场面很大;村与村、户与户相互攀比,排场越弄越大,花费越来越高。”前来奔丧的邻村村民乌尼有珍莫深有感触地说。她的母亲五年前去的世,办丧事把她累了好几天。

乌尼有珍莫的话一点儿都不假。一桩丧事办下来,少则花费几万、多则十几万。由于相互攀比,使原本家境贫寒的普通群众更是雪上加霜,许多家庭为此背上了数十万元的沉重债务。

“其实我们也不想大肆铺张,但其他人都搞攀比,我们也没办法。如果弄得不好,怕出去没面子。”乌尼有珍莫显得一脸的无奈。

“还好,自乡政府出台了新规定后,不管你有钱、没钱,现在都倡导节俭办丧事。”尔恩尔呷的一席话把时光倒向了以前。

湾坝属彝族聚居区,一直以来普遍存在着许多陈规陋习,有些甚至根深蒂固,延续了成百上千年。对于他们来说,葬礼办得风风光光才能表达出对死者的敬意,更重要的是显示出死者后人的“本事”,因而杀的牲畜越多、分的肉越多,这家人也就越有面子。

随着“经济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主要特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藏区深入推进、中央“八项规定”的出台以及各民族之间的相互渗透、融合,那些遗传下来的陈规陋习已经与时代格格不入了。

为适应新形势新常态,2013年底,湾坝彝族乡党委、政府审时度势,专门成立民风民俗调查工作组,走村入户广泛开展民意调查,与村、组干部会商,召集各家族头人、苏尼和毕摩共同探讨,征求意见建议。几经斟酌,反复酝酿,历时两个多月,大家初步拟定:一是老人去世宰牛不超过3头,接待亲戚不搞宰杀,安排流水席桌餐,不分坨坨肉,本乡奔丧人员要统一时间集中奔丧;二是做道场聘请“毕摩”的费用不超过2000元,不得大肆搞“接舅舅”、“接亲家”仪式。除此之外,还拟定:看望危重病人一律不搞宰杀和子女婚嫁礼金必须控制在9万元以内。

2014年2月,上述四点意见建议在湾坝乡十三届人代会第五次会议上获得全票通过,并被充实到各村《村规民约》中,要求村民严格遵守。同时,乡党委、政府制定出配套措施:一是积极引导,为各村第一户带头执行人员给予1000元的奖励。二是将每个村的执行情况与所在村驻村干部,村、组干部的年终绩效考核挂钩。三是将农牧民执行情况与其享受的惠民政策挂钩。

新规定出台后,村民拍手称快。九龙县委、县政府也对湾坝乡的做法给予极大肯定,并在全县推广。一年半多的时间过去了,现在湾坝乡各村村民都自觉维护、遵守该规定。节俭、文明的葬礼新习俗在湾坝蔚然成风。于是就有了故事开头的那一幕。

午饭时间到了,前来奔丧的亲戚朋友们有秩序地每八个人围成一桌,津津有味地吃着流水席桌餐。再也看不到昔日桌上大块分肉的场景了。

“晚上做道场的事我跟家人商量好了,准备简单搞一下就行。父亲平生很节俭,加之全社会都提倡勤俭节约,我不想看到有人在我背后戳脊梁骨。”尔恩尔呷语气非常坚定。

第二天,尔恩解放的遗体被抬上了山火化,一切又归于自然、平静。

雨过天晴,一轮红日破云而出,光芒万丈。一缕金色的阳光刺透重重暮霭洒在村前巍巍雪山之巅,闪闪发光,把湾子村刚建好的幸福美丽文明新村映衬得格外漂亮、耀眼。


  • 上一篇:在诗词中寻找秋天
  • 下一篇:阿妈的骨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