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藏文化 >> 浏览文章

故乡的生命之水

甘孜日报    2018年11月19日

       ◎杨全富

      我的故乡坐落于小金河畔,地处干热山坡之上,水资源异常的匮乏,因此吃水难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故乡的人民。

      改革开放前,在故乡的山顶,一条最简单的泥土沟里,流淌着黄褐色的水流,在狭长的山谷中延伸。有时穿过满是牛羊粪便的草原,有时越过长长的山脊,有时钻进茂密的森林里,曲曲折折几十里,最后汇流到村寨里的水库里。待水库里注满水后,再从水渠的源头处将水断掉。这满满的一池水,能勉强供寨里的人畜饮水之需,待水池里的水用完时,队里派出专人将水引来,再将水池灌满,周而复始。水池里的水因为长期的蓄积,且流经的区域里已受到了严重的污染。为此,池底的淤泥中衍生出许许多多小虫。

     “每年夏秋季节,我们这里胃肠疾病多发,来这里挂针的群众很多,问题就出在水质上。”时任村医疗站医生的兰正银介绍说。然而就这样的水也常常断流,天然的土沟经不住水流的长期浸泡,一年中水渠毁了一次又一次。到冬日时,水渠里的水就彻底的断流,人们只好赶着牛羊,背着各种各样的木桶到十几里地外的山谷里取水。在那条通往山沟的小路上,一到下午就热闹起来。牛羊角抵着角,挤在一起,抢道而行。人们只得挥舞着长长的木棍,维持着秩序。扁的桶、圆的桶,木桶、铁桶,紧紧地贴在每一个人的背上。水从敞了口的桶中溢出,流进人们的领口里。于是,一件件衣裳便紧紧的贴在人们的身上,显现出嶙峋的骨架来。

       为了水,故乡的人们想尽了一切办法。那时候,每一户居民的门前都盖有石板棚,下面是一溜木槽,下雨时,雨水就顺着石板流进木槽里,再汇流到硕大的木桶里。冬日里,在那条背水的小路上又多了许多背着背篓的人。每一个人的背篓里面装满了冰块,在冬日阳光的照射后,一层层的融化,不一会儿,背篓下滴水不断,打湿了人们的裤子、鞋子。下雪天时,人们到野外去收集积雪,运回家中,装进水缸里。

       改革开放之初,几份要求解决饮水安全的报告摆在了县水电局局长的办公桌上,很快就得到了答复。那一年的六月,几辆大卡车从省城里运回几千根直径二厘米左右的钢管。那时候村寨里不通公路,村里按户头将这些水管摊派下来,几天功夫,几千根钢管便运送到了山顶。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短短两个月时间,人们就将水接到了家门口。当看到白花花的水从水管里流出来时,村寨里的老人们双手合十,流下了幸福的泪水。村里的几位妇女用自来水煮了咂酒,在通水典礼上,几桶色泽淡黄的咂酒摆在场地中央,男女老幼都围着木桶,畅快的吮吸着这甘洌可口的咂酒,村寨里一位老人咂吧着嘴,竖起大拇指用嘉绒语不停的说“呢冕”(意为好喝)。

       然而好景不长,由于村寨海拔高,霜冻期长,这批钢管在使用两年后一大半被冻裂,剩下的一小半在湿润的泥土里生锈坏掉了。那些水龙头里再也没有水流出来,哪怕一滴水也没有。沉寂了两年的山间小路又开始热闹起来,牛羊依然抢着道,人们依然背着各种式样的桶和背篓,匆匆行走在小路上。

       在一次村民大会上,村东头那眼不知何年月挖掘的枯井挖掘工作再次提上议事日程,全体村民达成共识,决定集资请专业的钻井工程队来挖井。由于村寨里不通公路,工程队的大型机械根本运不进来,工程队只好凭借简单的工具,艰难的向前掘进。某一天,井内大面积坍塌,一名钻井工人被厚重的泥土压在下面。当人们冒着二次坍塌的危险将人挖出来时,可惜已人没有了呼吸。整个挖掘工作只得停止。缺水的日子依然如故,牛羊与人依然在那条狭窄的山路上为了饮用水而来来往往。 故乡缺水的问题就这样一直断断续续的持续了很多年,许多时候,希望刚出现,它却又像肥皂泡似的一个个崩裂开来,唯留下一颗颗祈盼水的心。历届村委都将此项工作作为村务的第一要务来作,他们写报告、跑部门,不知踏坏了多少相关单位的门槛,磨破了多少嘴皮子。在他们的努力下,故乡缺水的问题终于有了一点希望,很快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2000年,县水电局再次为村寨购买了直径四厘米左右的饮用水胶管,这种夹布输送胶管是由内胶层,多层夹布缠绕层和外胶层组成。其外径公差小,耐油、耐热、轻便、管体柔软经久耐用,且胶管的最小爆破压力为工作压力的四倍,非常适宜在高海拔、高严寒的地区使用。当管子运进村子里后,村里多次邀请县水务局调查走访,寻找合适的水源点,测量引水管道的最佳铺设路线等。最终,水源点找到了,在源头处还须要修建一个大的蓄水池,埋设10.5千米的管道,才能将甘泉引到各家各户。为此,村委会召开了群众大会,当听说要从重建饮水工程后,村民们顿时欢呼起来,能吃到干净卫生的自来水,那可是他们梦寐以求的事啊。经过两个多月的苦干,蓄水池、管道沟修好了,管道也埋好了。终于,甘泉再次流进村民家中。村民孙文富大叔激动地说:“背了半辈子的水,终于可以不再背了,还是政府好呀……”。

       笔者近日回到故乡,特意去看了看饮水工程。在水源点,笔者与原村主任王成得不期而遇,他告诉笔者:“在这二十年里,自来水就从没有断流过。从这里可以看出,修建固然重要,管理更是重中之重。”王成得顿了顿继续说道:“2000年饮水工程完成后,村委会把管理权交给村民,村寨中饮水工程的管理人员由村小组长担任,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实行专人专管的管理模式,并制定了供水管理、卫生管理等相关规章制度,管理人员工资由村集体给予一定的补助,目前看来效果良好。”

      在回来的路上,看着昔日人来人往的小路,已完全湮没在萋萋荒草之中,只剩下那几座供人们休息的哨台还倔强的卧在那里,仿佛在无声的诉说着四十年的变迁。在我的脚底,那一条已服务村寨二十余年的管道里,洁净的山泉正源源不断的流淌着。

  • 上一篇:粒粒新米香
  • 下一篇:立冬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