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19年03月11日
莫高窟地处丝绸之路的一个战略要点。它不仅是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同时也是宗教、文化和知识的交汇处。敦煌石窟艺术是集建筑、雕塑、绘画于一体的立体艺术,古代艺术家在继承中原汉文化和西域兄弟民族文化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融化了外来的表现手法,发展成为具有敦煌地方特色的中国民族风俗的佛教艺术品,为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民族关系、中外友好往来等提供珍贵资料,是人类文化宝藏和精神财富。
◎张建国
1943年,国民政府将莫高窟收归国有,设立敦煌艺术研究所,由常书鸿任所长,对敦煌诸石窟进行系统性的保护、修复和研究工作。1950年,研究所改名为敦煌文物研究所,依然由常书鸿主持,到1966年以前,已加固了约400个洞窟,抢修了5座唐宋木构窟檐,并将周边10余平方公里划定为保护范围。1984年,进一步将敦煌文物研究所升格为敦煌研究院,充实了科技力量,开展治沙工程,积极利用数字化技术和其他技术来加强保护工作。
由于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对壁画会产生潜在性的破坏,近年造访莫高窟人数增加,因此对日常参观人数加以了限制。
“敦煌的微笑”是45号窟一尊被誉为“东方维拉斯”的菩萨塑像。站在这尊菩萨面前,你会感觉任何尘世烦恼全放掉了,佛国的极乐世界就在眼前。菩萨安详与喜乐,柳叶眉、嘴角微微上翘,姿态高贵优美,浑身散发着佛国的光芒。那种精神世界的光芒让你忘掉一切,一件艺术品能让人的感官达到这种感觉,这已经是塑像的顶峰了,不愧为艺术瑰宝。
还有在第57号窟有一尊极美的观世音壁画像。随着导游的介绍,当看到这张壁画时,我和之前的大多数人一样,都把脸贴近玻璃上,睁大眼睛,不愿眨眼,仔细观摩,担心错过一秒的时间而无暇感受美。这张画浑然一体,丰富而随意,观世音菩萨微睁双眼,面颊红润,站在那里,注视着朝圣的人,宛如真身一样。这种忽隐忽现的感觉,和塑像的光芒又不同。
在莫高窟的壁画上,处处可见漫天飞舞的美丽飞天,飞天是侍奉佛陀和帝释天的神,能歌善舞。飞天在无边无际的茫茫宇宙中飘舞,有的手捧莲蕾,直冲云霄;有的从空中俯冲下来,势若流星;有的穿过重楼高阁,宛如游龙;有的则随风漫卷,悠然自得。画家用那特有的蜿蜒曲折的长线、舒展和谐的意趣,呈献给人们一个优美而空灵的想象世界。恰好,昨夜信步所见,敦煌的城雕也是一弹琵琶的飞天。
通过这些壁画艳丽的色彩、飞动的线条,当年地处西北的画师们对理想天国炽烈和动情的描绘里,我们似乎感受到了他们在大漠荒原上纵骑狂奔的不竭激情,或许正是这种激情,才孕育出壁画中那张扬的想象力量吧?
莫高窟开凿于北朝时期的洞窟共有36个,其中年代最早的第268窟、第272窟、第275窟可能建于北凉时期。窟形主要是禅窟、中心塔柱窟和殿堂窟,彩塑有圆塑和影塑两种,壁画内容有佛像、佛经故事、神怪、供养人等。这一时期的影塑以飞天、供养菩萨和千佛为主,圆塑最初多为一佛二菩萨组合,后来又加上了二弟子。塑像人物体态健硕,神情端庄宁静,风格朴实厚重。壁画前期多以土红色为底色,再以青绿褚白等颜色敷彩,色调热烈浓重,线条纯朴浑厚,人物形象挺拔,有西域佛教的特色。西魏以后,底色多为白色,色调趋于雅致,风格洒脱,具有中原的风貌。典型洞窟有第249窟、第259窟、第285窟、第428窟等。如第243石窟北魏时代的释家牟尼塑像,巍然端坐,身上斜披印度袈裟,头顶扎扁圆形发髻,保留着陀罗样式。
隋唐是莫高窟发展的全盛时期,现存洞窟有300多个。禅窟和中心塔柱窟在这一时期逐渐消失,而同时大量出现的是殿堂窟、佛坛窟、四壁三龛窟、大像窟等形式,其中殿堂窟的数量最多。塑像都为圆塑,造型浓丽丰满,风格更加中原化,并出现了前代所没有的高大塑像。群像组合多为七尊或者九尊,隋代主要是一佛、二弟子、二菩萨或四菩萨,唐代主要是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和二天王,有的还再加上二力士。这一时期的莫高窟壁画题材丰富、场面宏伟、色彩瑰丽,美术技巧达到空前的水平。如中唐时期制作的第79窟胁侍菩萨像中的样式:上身裸露,作半跪坐式。头上合拢的两片螺圆发髻,是唐代平民的发式。脸庞、肢体的肌肉圆润,施以粉彩,肤色白净,表情随和温存。虽然眉宇间点了一颗印度式红痣,却更像生活中的真人。在第159窟中,也是胁侍菩萨。一位上身赤裸,斜结璎珞,右手抬起,左手下垂,头微向右倾,上身有些左倾,胯部又向右突,动作协调,既保持平衡,又显露出女性化的优美身段。另外一位菩萨全身著衣,内外几层表现清楚,把身体结构显露得清晰可辨。衣褶线条流利,色彩艳丽绚烂,配置协调,身材修长,比例恰当,使人觉得这是两尊有生命力的“活像”。
五代和宋代的洞窟现存有100多个,多为改建、重绘的前朝窟室,形制主要是佛坛窟和殿堂窟。从晚唐到五代,统治敦煌的张氏和曹氏家族均崇信佛教,为莫高窟出资甚多,因此供养人画像在这个阶段大量出现并且内容也很丰富。塑像和壁画都沿袭了晚唐的风格,但愈到后期,其形式就愈显公式化,美术技法水平也有所降低。这一时期的典型洞窟有第61窟和第98窟等,其中第61窟的地图《五台山图》是莫高窟最大的壁画,高5米,长13.5米,绘出了山西五台山周边的山川形胜、城池寺院、亭台楼阁等,堪称恢宏壮观。
在大量的壁画艺术中还可发现,古代艺术家们在民族化的基础上,吸取了伊朗、印度、希腊等国古代艺术之长,是中华民族发达文明的象征。各朝代壁画表现出不同的绘画风格,反映出我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是中国古代美术史的光辉篇章,为中国古代史研究提供珍贵的形象史料。
从洞窟中一路下来,在莫高窟陈列馆里,听到一位游客的谬论,他认为这些文物流落到国外反而是好事,现在成了全人类的财富。很是反感其的这番看法,试想有谁愿意将自己国家的历史文物宝藏拱手相让给外人?同时,在陈列馆前,我看到一座淡黄色的塔,这就是“道士塔”,很少有人注意到它。塔上的文字是王的徒子徒孙们用来纪念王圆箓的功德而写的墓志,他们建造了莫高窟众多塔中最大最高的一座,将一个道士以及他的所有功过归还给了大地。
敦煌千古事,苦痛谁心知?我随着匆匆人流,对王圆箓投去短暂而深刻的一瞥。敦煌文物的流失不应该把责任归因于任何个人,那是历史对当时的旧中国的嘲讽。我们不能以一个完人的标准去审视王圆箓,他在那个时代其实真的很平凡。或许只有把他放在当时的历史情境中去理解,才能得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赋诗以为纪念:
敦煌千佛莫高窟,中华文明千古事。
往昔国耻伤心史,吾辈心中应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