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19年07月18日
◎周维强
炎炎夏日,读书消暑已成为最好的乘凉方式。
想想小的时候,家里穷,上学那会儿,除了课本再无其它课外书可读。有时候,求知欲让我见到只要是带字的东西,都会多瞅上两眼。你比如日历、香烟盒上的广告语,甚至是爷爷下象棋的棋谱,我都会拿过来读上半天。我读的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课外读物,是一本残缺的武侠小说。之所以说它残缺,是因为这本武侠小说到我手上时,没有封皮,没有目录,甚至第一章的开头都被撕掉了。在那个无书可读的乡下,我就这么如饥似渴地阅读着,作者的文笔相当了得,虽然是武侠小说,但是小说写得却像是诗化的散文,有气势,有节奏,就连环境描写,也是灵动的,小说读完,让我记住了一个人物——李寻欢。后来我才知道,这本书就是古龙的武侠 名著《多情剑客无情剑》,时至今日,没事的时候,我都会把这本小说拿过来读一读,重温当初阅读时的激情与欣喜。
我读的第一本文学名著是英国作家哈代写的《德伯家的苔丝》,是一个中文系的老师推荐的,这本小说四十多万字,我读的有些囫囵吞枣。因为环境描写和叙事,太过冗长,而且在阅读的时候丝毫提不起兴趣。因为是我阅读的第一本文学名著,而且是在大学校园里,就算装一装样子,也要把它读完才行。于是,就像一个没有食欲的人,被逼着吃了两碗米饭,吃到肚子里实在是不舒服。这本小说,除了记住它的书名和主人公苔丝的名字,再无任何印象。以至于到后来,我都在想,我是怎么把这本书读完的。
这两件读书的轶事,同时也让我明白一个关于读书的道理。在这本书是好书的前提下,读书一定要读自己感兴趣的书,切莫迷信别人的推荐,有的时候别人喜欢的未必是你自己爱读的。就好比吃菜,别人爱吃的菜,也许你看一眼就没了食欲。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翻译家王力在《谈谈怎样读书》一文中说得更为具体:“读书要有选择,这是第一点,去粗取精;第二点由博返约,首先读历史,其次读文学;第三点是厚今博古。怎样读书?首先应读书的序例,即序文和凡例;其次要摘要作笔记;第三是应考虑试着批眉;另外要写读书报告,如果你作了笔记,又作了批眉以后,读书报告就很好写了。好的读书报告简直就是一篇好的学术论文。”
现在是网络文学和新媒体(尤其是微信平台)文学创作蓬勃兴盛之时,传统的纸媒和书籍就像流行歌手演唱会旁的戏曲演出,有点冷落和沉寂。我也曾进行过一段时间的网络文学创作,后来明白了其创作思路和我的文学创作理念有冲突时,又回归到传统文学写作。
打一个比方,如果说传统文学是饭桌上的传统菜品,那么网络文学就是肯德基麦当劳等快餐。大米饭可以天天吃,汉堡、炸鸡如果天天吃,吃的时间长了,不是虚胖就是身体体质在下降。所以,我的阅读感受时,多读传统文学等精品,网络文学可以作为一种生活的调剂,拓宽一下阅读的范围。我的这种建议是基于两种文学创作的理念出发,而做出的判断。传统文学在创作时,是一种从心灵出发,发乎于心的近似于灵魂结晶的作品类型。而网络文学则是从市场出发,什么卖钱写什么,写作时,不考虑文字的美学意义。所以,有时即便是一目十行的阅读,也体会不到什么令人难忘的美感。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浙江作家吴文君在一次文学讲座上谈到读书这个话题时,总结了她近三十年的阅读体会,她说:“如果从创作的功效和思考这个角度,阅读还是要读大家的作品。因为这些作品是经过时间的淘洗,流传下来的。时间是最好的去伪存真的老师,时间是最好的阅读大师。”
她还进一步谈到,每个作家其实都有一两本压箱底的书。这些压箱底的书,一定是作家非常喜欢和钟爱的,大都是读了几十遍的名著。她说她压箱底的书就是三岛由纪夫的文集。吴文君老师所说的压箱底的书,在我看来,这些书就像是一个人血液里的盐,声音里的底气,一个人面对这个世界时,知识作为力量存在时的一种见证。读一本好书,读一本自己感兴趣的书,以达到谈吐时“腹有诗书气自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