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藏文化 >> 浏览文章

回眸处,人生如戏

甘孜日报    2020年04月08日

     ◎潘玉毅

     汉语里有个人们耳熟能详的词语“人生如戏”(有时也叫“戏如人生”),如果用它来概括陈彦小说《主角》的主题,可谓十分贴切。

     小说以全景式的书写,连贯而全面地叙述了主人公忆秦娥从山里的放羊娃成长为一代“秦腔皇后”的整个历程,故事曲折而生动,描写细腻而传神,同时含有象征意味。从某种层面来说,《主角》既是忆秦娥从默默无闻到变成主角,再到将舞台让与年轻人的演艺生涯的录像式记取,也是芸芸众生、世间百态的缩影和观照。

   

    陈彦在后记有这样一段描述:“我的主角忆秦娥,其实开头并没有做主角的自觉与意愿。甚至屡屡准备回去放羊,或者给剧团做饭、跑龙套。对做主角,她是有一种天然怯场与反感的。但时势就那样把一个能吃苦的孩子,一步步推到了主角的宝座上。”

    三百六十行,任何一个行业都不是那么好混的,想要有所成就得有所付出,想要有大成就得比别人多付出。忆秦娥虽然没有当主角的自觉,却有一副天生的好嗓子,而且吃得起苦。小说中忆秦娥的身份、角色、称呼随着时间的推进发生着变化,但有一个字始终伴随着她,那就是“瓜”,瓜即是傻。这个傻有时是真傻,有时是执着。人人抢着当主角,她却不愿与人去争,甘当配角,但是为了演好戏,她能吃常人不能吃的苦。有道是“不疯魔,不成活”,忆秦娥吃尽了苦中苦,也就如藏在布袋里的锥子,脱颖而出,成了主角。

    无论是《打焦赞》里的杨排风、《游西湖》里的李慧娘,还是《狐仙劫》里的狐九妹,她都演得活灵活现,演得深入人心。舅舅胡三元对于鼓艺的痴迷,老戏演员们的精益求精,对她影响很大,他们的品质、精神在潜移默化中也成了忆秦娥的一部分。

    只是没有人永远能站在台上当主角,新旧的交替是自然规律,无法避免。即使是作为“秦腔皇后”的忆秦娥也不例外。小说临近收尾,秦八娃的最后一个剧本给了忆秦娥的养女宋雨,他劝忆秦娥:“秦娥,你把主角唱到这个份上,应该有一种胸怀、气度了。让年轻人尽快上来,恰恰是在延伸你的生命。”而忆秦娥“觉得自己下得太早了”,不过最后她还是妥协了。

    这样的结局不禁让人想起老舍的《断魂枪》来。小而化大,《主角》讲述的是忆秦娥的奋斗史,其实折射的是每个平凡或不平凡的人的人生。这种寓言式的呈现,让这部小说含有浓浓的烟火气息,满足读者视觉享受的同时也满足了他们的阅读期待。

    贰

    人性的好与坏、善与恶就像光与影一样,二元对立又相生相成。这个世界上,有光就有影,有影就有光,《主角》这部小说里有好人也有坏人,有君子也有小人。从九岩沟到县剧团,再到省里,忆秦娥一路行来,有对她好的父母,舅舅,胡老师,米老师,宋师,朱团长,单团长,秦老师以及忠孝仁义四位老师,他们关心她,爱护她,传授她以技艺,同时又为她的成长护航。若非有他们,忆秦娥也不可能成为“主角”。

    如果说以上这些人是忆秦娥感受到的光,那么还有一些人,比如黄正大、廖耀辉、楚嘉禾,则是忆秦娥生活、工作中的影——阴影。黄正大利用职务之便,各种使绊子,不给忆秦娥登台表演的机会,廖耀辉耍流氓不成,却被有心人利用,成了关于忆秦娥的流言的一部分,楚嘉禾起初看不起忆秦娥的蠢笨模样,而当忆秦娥成了角以后,又眼红她的成功,各种不爽……这些人的行为归结起来就是一句话——不希望忆秦娥成为“主角”。

    身陷光与影之中的主角,以“佛道”处变,以“儒家”处常。她没有把自己变成一只好斗的公鸡,谁给自己带来了威胁,就想方设法报复对方,忆秦娥采用的是笨方法,她感恩所有对自己好的人,并通过努力不断地提升技艺。如果忆秦娥的沉默是原初的老庄式的抵抗,那么她从书本中汲取的知识、在庵堂的顿悟,则成了骨子里生长的意识。

    面对是非,忆秦娥愈发地慈悲:比如当警察洞悉了谣言的真相,查明了谁是谣言的始作俑者,忆秦娥却不愿意追究了;比如廖耀辉死后,忆秦娥哭了,“她不是哭廖耀辉的可怜,而是哭人的可怜。包括自己,都是可怜的生命!”是啊,说到底,大家都是可怜人。

    所以,忆秦娥原谅了这个世界,原谅了那些诋毁她的人。从对外部世界的恐惧、压抑到淡然、包容,小说主角完成了一个大的正能量的人生课题。显然,作家采用的是现实主义的表现技法,但又暗含古典浪漫主义的因素和特点。

    叁

    文似看山不喜平,《主角》里的文字像极了一连片绵延起伏的山川,你以为它一路平顺、坦荡如砥,结果转个弯就是车马难行的沟坎,你以为不幸到了极致,故事即将进入终章,谁知下一刻事情马上就出现了转机,这种过山车式地情节呈现,很好地调动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作家讲故事的方式也很有意思。长篇小说大多有一个通病,高潮处令人大呼过瘾,但是这种出彩的部分很少,就像是巅峰之外便是断崖,让读者苦不堪言,至于那些虎头蛇尾的小说更是为数不少,但是我们通读《主角》全篇,不难发现陈彦的文字四平八稳,他有一种处变不惊的从容,不急不躁,娓娓道来,不知不觉间就将人拉入了戏中人的世界。

    听过说书的人都知道,说书先生每讲完一个章回的内容常会说这么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吊足了胃口,然后在下一回开始时,就以“书接上回”或者“上回书说到”起头,与之前讲的互为呼应。陈彦的笔法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

    他于行文之间的过渡喜欢先点一笔“结局”,然后再慢慢讲述事情发生的经过,从开头的胡三元被揍、“二进宫”到后来忆秦娥身上发生的故事以及省秦的改朝换代都是这么带出来的……这种表达方式有点像“抖包袱”,抛出一个话题,然后慢慢地分析它。换而言之,作家在推进情节过程中的表达不是跳跃式地闪回,而是循序渐进地开展叙事,好像起了雾,看不见脚下的路,但是每走一步,就有人在你前面垫了一块板。这样的叙事结构,对于增进读者的阅读体验大有好处。悄然间,它就走入读者的心里去了。

  • 上一篇:春的味道
  • 下一篇:恬淡中品咂生活的甜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