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藏文化 >> 浏览文章

含而不露的疼痛

甘孜日报    2020年09月02日

◎曾利华

谢应龙的《秋唱》是我喜欢的一篇小小说,几乎每年都要找出来看一遍。《秋唱》曾入选小小说领域120篇经典作品,多次被编入高考模拟试卷。

汪曾祺曾说过:小小说的特点是思想清晰,半亩方塘,一湾溪水,浅而不露。小小说应当有一定程度的朦胧性。有那么点意思,但是并不透彻。“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汪曾祺提出的这些观点,在《秋唱》中恰好都得到了印正。

《秋唱》以农村生活中常见的一个片断——秋收为场景,以四爷和四奶两位老人一边秋收一边盼望在外工作的儿子回家帮衬为线索,含蓄地勾勒出改革开放社会大发展时代背景下农村留守老人内心对土地的深深眷恋,对亲情的渴盼和无奈,引发读者对农村历史和现状的关注与思考。《秋唱》对有过农村生活特别是有过“双抢”和秋收经历的读者而言,更具有强烈的震撼和冲击感。

《秋唱》这篇小小说含蓄的标题让人品味出一丝丝疼痛。《秋唱》所选取的场景是四爷和四奶在地里收割晚稻,即农村人嘴里常说的秋收,但作者不以《秋收》而用《秋唱》为标题,其实是有深意的。“唱”字在新华字典里有四种基本解释:一是指口中发出(乐音)或依照乐律发出声音,如独唱、合唱、演唱;二是大声叫,如唱名、鸡唱三遍;三是指歌曲、唱词,如地方小唱;四是指“姓”。笔者认为,作者应该是从第三种释意出发,以《秋唱》为题,所表达的是想唤醒(或者说是呐喊)更多的人来关注农村,关注留守老人的情感,关注那些难离故土、独守空巢老人的寂寞。作者的这种“唱”,触及到了中国广袤土地上社会最底层中大多数农村老人的命运——当含辛茹苦、历尽周折供养儿女上学,将儿女送出乡村后,独自留给自己的却是无穷的思念和无尽的孤独。细细思量,疼痛的感觉便油然而生。

《秋唱》含蓄的语言让人品味出一丝丝疼痛。作者在描述农村的冷清时,通篇没有一句直白的话,而是通过“站在田边,可以看清整个村院。村子里没有狗了,行路的人走得静心清闲”“四爷看了看已汗流浃背的四奶,她满头的白发和金黄的稻色非常美丽。四爷很痴迷地看了一阵,说,老婆子,我总觉得这地里怪冷清的”等语句来表达。村院是清冷的,繁忙的秋收时节地里是清冷的,反衬出整个农村的清冷。这种清冷,既是留守一族心中的痛,也是那些远离故土一年中难得回家一趟游子心中的痛。

《秋唱》含蓄的结尾让人品味出一丝丝疼痛。行文结束时,四爷和四奶望穿秋水,也等不到三个儿子回家帮衬秋收,内心无限失落。小小说在写到“四奶没来由地竟浑身战栗起来,低头看,一层殷红的血液已浸过了她的指尖,无声地点滴在稻田里,她回过头想看,却不见了血痕,血早已溶浸在尘土之中……”时便戛然而止,这一意犹未尽的结语加上引人深思的省略号,艺术而含蓄的表达了那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人与土地的血肉联系,入骨入髓,令人掩卷后顿生无限感慨。

《秋唱》还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即语言清新、明快,行文从容舒缓,充满着诗情画意。如“一季的雨水足,晒够了秋阳,地里有个好收成”“稻子在轻吟的阵痛声中成功地倒下”“空旷的田野里,一段如泣如诉的歌谣,像一张无边无际的网撒向了天地的四方”,像这样清新、明快如诗一般的语句,文中随处可见,这种语言的运用,与作品所表达的沉重主题,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让读者觉得内心更加疼痛。也因为这种疼痛,读者对《秋唱》念念难忘。

《秋唱》不愧为一篇含蓄隽永、耐人寻味、让人内心疼痛的精美小小说。



  • 上一篇:拽着马尾走进新龙
  • 下一篇:献给大地与故乡的歌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