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藏文化 >> 浏览文章

我和我的祖国

甘孜日报    2020年10月15日

◎仁真康珠

建设家乡

在建设家乡的初心的驱动下,我2006年毕业后参加“三支一扶”计划,选择了回到我的家乡炉霍,非常欢喜地到了炉霍县仁达乡人民政府报到,仁达乡地处国道317线沿线,距离县城30公里,也是进入炉霍县城的必经之路。因为是乡上唯一的统招本科生,乡政府安排我从事办公室文书工作,配合开展驻点贫困村的工作,走村入户调查乡情,宣传新农合政策,统计全乡各村贫困人口、待业人口等等,跟着乡党委书记走村串户,收集整理乡情民意,每到一户详细问、仔细听、认真记,用心学。每次去县上送材料简报,都是沿途边走边搭车,在地广人稀的甘孜大地,能搭到去县城的顺风车也算是缘分,如果不能,就当做一次徒步旅行了,基层的工作培养了我吃苦耐劳、乐观上进的精神。后来调到县委办公室,在忙碌和充实的工作中,在看似简单而又琐碎的工作中,在办文办会办事日常中,学习了单位领导和同事做人做事的风格魅力,体会到团队团结协作强大的向心力,历练了严谨高效敬业讲政治的工作作风。

2012年我考调到甘孜州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从事国民经济分析研究工作,着力为州委州政府参谋决策服务。我的岗位让我更全面地学习掌握了甘孜的州情,熟知发展的战略思路举措,深知发展的优势后劲和短板不足,更体会了甘孜的干部谋发展、抓发展的不懈努力和不断进步,在历届党委政府带领全州干部群众艰苦卓绝的奋斗下,甘孜迈出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步伐。

2017年底雅康高速通车至泸定,2018年底雅康高速全线通车至康定,甘孜州彻底结束“零高速”的历史,建成了“西南第一长”雅康高速二郎山隧道,“川藏第一桥”大渡河特大桥成为《大国工匠》中的标志性工程,大美甘孜众多的旅游目的地成为网红打卡地,各地游客蜂拥而至。

儿时的乡愁——川藏路,从此不再崎岖不平、坎坷颠簸。回想起曾经梦想着能够一天到达成都,而今从康定至成都仅需3.5小时。我有幸能成为伟大时代的亲历者、见证者、奉献者。在感叹甘孜跨越式发展变化的同时,更加感恩伟大的祖国。在党中央的关心支持下,川藏铁路即将开工建设,将来川藏铁路建成后,我们与内地的时间距离将缩短至1.5小时以内,我们甘孜一定会越来越好。

走出大山

在余光中老先生的诗里曾说“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在我的记忆里,小时候,乡愁是那条崎岖不平、坎坷颠簸的川藏路。尤其在天险二郎山,举头是悬崖峭壁、低头是万丈深渊、军绿的解放牌汽车在二郎山上如滑雪道般的冰雪路面上小心地挪动,幸运的话翻越二郎山需要一天的时间,也许一不小心汽车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一抛锚就会成为在二郎山过夜的“山大王”;幸运的话从我的家乡炉霍到成都需要三天时间,也很可能会在途中耽搁滞留好几天,啃压缩饼干啃到饱。童年的我总是爱望着家门口的连绵起伏的山峦与万里碧空的天际线出神,想象着山外面的世界,每每随父亲到成都,总是怀着对未知世界的无限渴望,克服着对路途会出现的各种意外的恐惧不安,偶遇惊心的瞬间耳边总是回响起阿婆诵念经文的声音,颠簸在崎岖不平而又漫漫的川藏路。90年代,内地的兄弟市州帮扶甘孜州的教育,每年为我州培养各县选拔的30余名初高中生,小学毕业后,12、13岁的我们到内地读初中,每学期回家乡一次,我们的成长见证了甘孜的发展变化,大家改变交通条件的执着和打破交通瓶颈谋发展的决心从未改变过,川藏路年复一年修修补补,如此反反复复,我们曾经畅想着从家乡可以一天到达成都的那种激动和兴奋。在外求学的游子们,在心中默默发誓将来要“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

不忘初心

得益于党和国家对民族地区教育的重视,甘孜州的孩子与内地的孩子一样有机会接受相同的教育,因为深知机会来之不易,甘孜的孩子们尤其勤奋苦读,还记得每个清晨5点过后的操场上和楼梯间,总是有我们民族班孩子的身影和混合藏音普通话背诵的声音,到后来,民族班的孩子开始会唱全英文的歌曲,在大大小小的比赛中获得奖项,在学校运动会上总是拔得头筹,渐渐的,民族班成为班主任、校长乃至地方教育部门的骄傲。内地优质的教学资源以及倡导的素质教育的理念深入人心,为我们建设家乡的初心给予了源源动力。我们经历了年幼远离家人在外求学,十余载寒窗苦读,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也不仅仅是理想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而是对世界的认知、对祖国深厚的情感、对家乡不变的眷恋和笃定的初心。

在内地求学的每个暑假,我都会随着父母回到家乡,暑期是家乡最热闹繁忙的季节,农区有庆祝庄稼丰收的传统,牧区有祈求风调雨顺、牲畜肥壮的传统,会举办各种藏族传统的庆典活动,在手机还未如今这般普及的时代,我经常会拿着爸爸的红梅胶卷相机,奔波在草原上各种节庆活动的会场,拍摄展出的高原的珍稀动植物标本、华丽贵重的服饰表演、彪悍刺激的赛马表演,藏族传统的摔跤、足球比赛等。每个暑假我都会忙得不亦乐乎,高原的阳光炙热火辣,把我的皮肤晒得黝黑发亮,把我这个在内地长大的孩子,还原得有那么一点点像藏族。藏族的文化、藏族的传统,如此充满魅力,但却不为人所了解,内地的同学朋友总会问我一些奇怪的问题“你们藏族吃不吃米饭?”“那些磕头到拉萨布达拉宫的人到底是怎么想的?”“你们的天空真的有照片上那么蓝么?风景真的有那么美么?”……如此种种问题,让我萌生了我要像了解自己一样了解我的家乡,从而让更多人了解它的想法,让更多人感受到它的独特魅力,让更多人喜欢这里。

身为一个在外求学的藏族孩子,带着这份对家乡的深深眷恋,隔着万水千山,我开始通过读各种关于家乡的书籍、通过长辈的讲述,隔空了解神奇美丽的甘孜州,甘孜州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独特的地理人文景观。甘孜州地处川、滇、藏、青四省(区)结合部,是新中国成立的第一个专区级少数民族自治州,是连接西北和西南的“咽喉”、民族大融合的“走廊”、茶马互市的中心、藏汉贸易的主要集散地和康巴文化的核心区。在这里生态地位极其重要,是长江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地和生态屏障,“中华水塔”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景观壮美,文化底蕴深厚,有“蜀山之王”——贡嘎山、“香格里拉之魂”——稻城亚丁、世界同纬度海拔最低冰川——海螺沟等景区;多民族长期交往交流交融,孕育出“宇宙歌曲”《康定情歌》、“东方伊利亚特”《岭·格萨尔王史诗》、德格印经院等不朽文化遗产。水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约4130万千瓦,太阳能资源可开发量约1120万千瓦,风能资源可开发量约1000万千瓦;已探明矿产资源29种,锂辉矿储量居亚洲第一。全州幅员面积15.3万平方公里,辖17个县、1个县级市,325个乡(镇、街道),2679个行政村;有藏、汉、彝等20多个民族、120万人,其中藏族占总人口的82%。甘孜州是除西藏以外的最大藏族聚居区,也是四川省面积最大、人口密度最低的地区。解放前的甘孜州,经济凋零,民不聊生。历史上素有“汉藏走廊”、“治藏依托”之称。历届中央领导作出“稳藏必先安康”、“安康必先通康”的重大部署。甘孜州的稳定和发展,对西藏乃至全国的稳定,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自然条件、地理区位和发展历程等原因,甘孜州的发展严重滞后,与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民的殷切期盼极为不协调。那些没翻越过二郎山的孩子,无法想象外面的世界日新月异的变化,是如此令人惊叹。

感恩祖国

曾经有人问“地球为何如此幸运,竟能在“荒芜”的宇宙中孕育出智慧生命”。也一定有人问“我们的祖国为何如此幸运,能够在历经沧桑和屈辱岁月后,展现出惊人的意志力、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我想,正是因为我们党开创了社会主义道路,抒写新中国历史的新篇章,承载着百年梦想迈入了新时代。我们是如此幸运,虽然出生在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但是我们同自强不息、奋发图强的祖国一同成长,携带着中华民族勤劳、智慧、勇敢的基因,练就了精进勇猛、精诚团结、精忠报国的素质和本领。我们的祖辈传承了“献了青春、献子孙”的奉献精神,以青春热血抒写着热爱祖国、热爱高原、热爱家乡的壮丽诗篇,让我们这一代甘孜高原建设者的人生更加丰盛饱满,让我们对祖国的情感更加深切、更加自豪。

我的大女儿在幼儿园学会了一首歌,歌词这样唱道“一玉口中国,一瓦顶成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国是我的国,家是我的家,我爱我的国,我爱我的家”,未来的新一代,在祖国温暖的怀抱中,定将继承和发扬感恩祖国、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光荣传统,将继续凝聚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

  • 上一篇:万物皆有情 自入各人心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