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藏文化 >> 浏览文章

家乡的路

甘孜日报    2020年11月21日

   ◎沙马鲁石

   鲁迅先生说过:“世上本没有路,只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我的家乡在九龙县魁多乡甲坝村,这里四面环山,连绵的小山脉将十多个自然村包围着。这里山清水秀, 鸟语花香,民风纯朴。如果不是有几条公路与外界相通,人们也许不会知道这里有一个小镇。

   在我的记忆中,印象最深的是小时候跟父亲到邻乡桤木林集市赶集。从甲坝松林口往魁多走是崎岖山道,这条道从山下蜿蜒向山上延伸,途中需要跨过一条山沟,登上望香台“百步梯”,再翻过两个山坳就到了。所谓“百步梯”,是前人用山石在山沟里砌成的台阶。大概是因为山沟两旁都是山岭的原故吧,较早之前,每逢下大雨,山上的雨水便汇集在一起向山沟里涌来,湍急的水流很容易冲翻草皮露出黄褐色的泥土。尤其是在雨天,攀爬山沟踩在这些泥土里很容易打滑,给人们行走带来了不少的困难。因此,前人便充分发挥战天斗地的精神,就地取材,采挖附近较大的山石,搬移到这条小山沟里,砌成一条长长的石台阶,一级一级铺垫上去。这样一来,一般的山洪暴发,也很难将沉重的山石冲移。从山下往上望,石台阶的形状就像一步步的石“梯子”架构在山沟上。

   那时我刚上初中,每个假期都在这条道上往返,听父亲说“百步梯”刚好是一百个台阶,我便一级一级在心中细数了一遍,原来它不止一百级,而是一百零六级。在百步梯的顶上,有一块大岩石,岩石下面有一口人工打成的小泉井,泉水从石隙里源源不断地流出,清冽甘甜。山窝里还有一块约八平方米的平地,像一块被荒废了的宅基地。父亲说,这也是前人的功劳,那块平地是人们用来休歇的地方。那时,家乡的人除了在生产队里参加集体劳动之外,还常常到山上去打柴、割草卖钱帮补家用。父亲说,他曾经跟着村子里的人一起各挑一担草在天蒙蒙亮时就登上了“百步梯”,几乎每一回都要去那块平地上休歇一会儿,有时还掬一捧泉水喝下解渴,然后才继续挑着山草到外乡去卖。卖完之后又急急地赶回来参加集体劳动。父亲还告诉我,到外乡去做买卖还有两条比较平坦的泥巴路可走,但是那两条路很远,不是从南面就是从北面绕着山边走很长很久的弯路。只有会骑单车的人才选那两条路走,步行的人大多都是走“百步梯”这条近路的。

   乡因为山多,家乡的路多是山道。有时一场暴雨,山洪如猛兽下山,山泥倾泻在路上,形成一坑一丘。而山脚又多岩石,层层叠叠,坚硬如铁,给修筑道路带来许多困难。因此,许多年来,家乡的路一直是又弯又窄、坑坑洼洼的。由于路不好走,又地处偏僻,外乡人都不愿到这里来做买卖。曾经有一个外地人用马驮着两箩筐鸡蛋到二区淇木林集市上卖,竟震烂了不少蛋。在市场上,卖蛋人看见破了的鸡蛋先是很懊丧,好端端的蛋,就因路不好而破了。但他灵机一动,将破了的鸡蛋拣出来,摆放成一堆,这下好了,破鸡蛋竟成了“样品”,让大家一看就知道他的鸡蛋是新鲜的。

   真是“塞翁失马,安知非福”,有的人嫌他卖的鸡蛋太贵了,卖蛋人便笑着指了指破了的蛋,很实在地说:“你看啊,都是最新鲜的鸡蛋,货真价实。再说啊,我从老远的进来不容易,路不好走,震烂了很多蛋,不卖贵一点就亏本了。”

由于环境相对封闭,人们在生产生活上基本形成以自给为主的形态。那时候,家乡的人都很贫困,而集市上所卖的东西却比邻乡贵。许多人对此现象也是无可奈何。

   家乡是一个农业镇,“以农业为基础,加快山区发展”的口号叫了好多年,农民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由于农业未脱离传统耕作模式,仍以一年两季水稻为主,因此经济效益很低,农民生活艰难,家乡的面貌依然没有多大改变,道路依旧弯弯绕绕。道路的落后,对家乡的经济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当地政府对此十分重视。“要致富,先修路”,早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乡领导就曾提出了这样的设想。但对于一个当时人口不足五千,人均年收入不足一千元的山区小镇来说,要筹集近千万元的巨资去修筑一条山区公路,真是比登天还要难。

   记得那时,我每次去大队开会时,都会听到有人在谈论如何修筑家乡道路的问题。当时,大多数人都有一个共同的认识,认为“路通财通”。如果家乡的道路得不到改善,就等于和外界失去交集,那么,家乡就可能永远闭塞,永远也改变不了贫穷落后的面貌。乡党委政府经过多次讨论研究,最后一致认为:只有让群众生活得好,才有把握修好路;只有把路修好了,才能使群众生活得更好。为使广大群众尽快走上致富之路,九龙县委政府积极带领广大群众依靠科学技术,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大力发展高产量、高品质、高效益的三高农业。使家乡较早成为实现优化农业产业化结构的乡镇。家乡通过大力发展“三高”农业,使农民收入得到很大的提高,家乡的面貌逐年得到改善。

   有一次,乡镇召集各村委会干部和自然村村长到凉山州等地去取经,参观“三高”农业生产基地。那里的优质果树栽培发展得比较快,回来的时候,有人提议说要到工业开发区去参观,看看人家是怎样发展乡镇企业的。于是,我便有了那一次视察之行。一路上,我们看到了一种的现象,那便是在同一个地区,凡是种田的地方,人们生活水平都相对比较低,而在发展工业区内,群众的生活都较富裕。因此,当时有人便戏言说:“凡是以种田为生的地方都是落后的地方。”这话多少带一点偏见,但仔细地想想,这话也不是没有道理:一个科技落后的地区如果只单纯靠人力发展农业生产,是很难改变家乡贫穷落后面貌的。所以,从那时候起,人们又提出了一个“工业兴乡”的口号。有人认为,家乡是一块未曾开垦的土地 ,就“好比一张白纸,可书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可描画最新最美的图画”。家乡办工矿企业就得从零开始,实现零的突破。在这个穷乡僻壤,要发展企业首先就要招商引资,但要把招商引资搞好又谈何容易?说起招商引资,在我们家乡曾经发生过一段令人深思的故事:

   有一次,县领导费尽心思才与一名外商洽谈好,准备引进一个项目,在家乡办一家企业。初时,那名外商看到了我们家乡出台的《招商引资优惠措施》后,满心喜欢,又通过手摇电话初步了解了我们家乡的发展情况,表示愿意投资,并说要亲自来选场地,然后再订合同。在相约好的那天,县领导一早就开车到远方去迎接外宾。他们怀着满心喜悦,因为这一天是一个值得庆贺的日子,如果能够与这名外商签订合同,就意味着家乡的企业将实现零突破,从此迈向工业兴乡之路。谁知天不遂人意,接外商回来的时候,家乡正巧刚下了一场倾盆大雨,坑坑洼洼的泥沙路上,到处都有积水。县乡领导和外商的车一前一后在路上颠簸行驶,车轮底下水花四溅,碾出一路泥泞……在接待宴席上,那名外商不无幽默地说:“你们这里的路子差一点把我这外商变成内商(伤)了……什么时候路修好了,我就什么时候来这里投资。”外商的话有如一声响雷,震憾着家乡人民的心,也震醒了家乡沉睡着的希望。“要改变家乡的面貌,就必须先让利,后得利。”这是我们家乡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所总结出来的一句话。以情感人,以诚招商,是家乡振兴工业的成功经验。那一年,一家外资企业萌发了到我们家乡投资办厂的意向。经过一番实地考察后,外资方认为家乡的道路设施不理想,打算放弃这个项目。县乡领导没有灰心,继续想方设法积极争取。

   还有一次,县领导在一宾馆门口苦等到深夜,才见到从外地回来的外商,县领导见缝插针地与外商洽谈,并郑重承诺尽快实现道路硬底化。经过多次热情接待和洽谈,外商终被山区人民那份诚意所感动,终于取消在外地购买土地办厂的计划,成为我们家乡引进的首家外资企业。为了充分利用山地资源,首家外资企业选择在山边建厂。前面是公路,后面是山岭。初时,请了一个工程队,动用几辆钩泥机和推土机,日夜兼程开山辟地。由于那里地处偏僻,方圆一公里内无人烟,四周除了农田便是荒野。到了夜里,偶尔可见几辆运输车从公路经过之外,渺无人影,一片荒凉。一天夜里,几个推土的外省民工正在山边搭建的工棚内休息。

   忽然,在附近的山谷里传来了“唔……唔……唔……”的声音,像患了重病的人在痛苦呻吟,时高时低,断断续续,反反复复,实在令人心寒。这几个外省民工起初并不知道这是山里夜出的猫头鹰的叫声,觉得十分怪异。他们以前从未见过这种现象,无法解释清楚,便对其他人讲这个山头有很多“猛鬼”。这件事传到县领导那里,他们悟出了一个道理:在这个人口稀少,地方落后的偏僻山区,道路建设固然重要,但如果不加快招商引资步伐,即使道路建设得再好,也不会有多少人到这地方来。为此,县领导统一了思想,决定着力从服务上为客商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筑巢引凤,要在这条偏僻的公路约两公里长的范围内搞一个大型工业区,在公路两旁建成企业,使家乡成为投资热土,这便是而今的甘孜州龙头企业——四川里伍铜业股份有限公司。

一   分耕耘,一分收获。家乡人民的热情和真诚,赢得了投资者的信任。企业由八十年代几乎是零,发展到现在形成一个生产有色金属等产品行业,拥有先进技术、具有一定规模的工业生产体系。可以说,招商招来了雨后春笋般冒出的一家家亮丽企业,招商招来了宽敞平坦的水泥公路,招商招来了家乡新面貌……由于家乡那两条通往215省道的公路陆续开通,改变了以前那种货难出,人难进的局面,家乡以良好的交通环境,吸引了更多的客商前来收购农副产品。每天早上,不但家乡的农民,就连附近乡镇的种植户,都把一筐筐的农产品运到这里出售。历史在发展,家乡也在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每个时期都会有它的亮点。我想,这每一个亮点都是一颗珍珠,而家乡的发展之路就好比一条长长的绳带,将每一颗珍珠都串连起来,串连得越多就越会熠熠生辉,变得越发光彩照人。

  • 上一篇:在雪山和城市的边缘行走
  • 下一篇:少年志

  • 本文地址: http://www.kbcmw.com/html/wh/kcwh/663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