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藏文化 >> 浏览文章

在色达的支教生活

甘孜日报    2020年12月11日

   ◎杨美滨

   2020年4月15日,我们从广州市南沙区出发到成都,次日一早从成都搭乘班车,沿途历经12个小时到达甘孜州色达县,开启了我们的支教之旅。很多人问,你为什么要去支教呢?我认为作为一个教育人,能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贡献自己一点微薄的力量,这何尝不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同时这段支教历程也会成就自己最难能可贵的人生体验。

怀揣着憧憬,到了色达,才知道,一切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简单……

   初上高原,选择了坚持

   色达海拔接近4000米,我们的支教所在地是广东省首批支援甘孜州教师队伍进驻地中海拔最高的地方。我们可以预见的是高原反应,预想一周后就可以适应,没想到头痛过后,随之而来的是无穷无尽的的缺氧、干燥、寒冷……初来乍到,常常动不动就雪花飘飘,这对于生活在温暖的南方的我的确很难适应。由于缺氧,睡不好,平均每天晚上三四点钟才能睡着,第二天八点准时起床上班。吃不好,色达的饮食以辣的为主,我吃不了辣的东西,每天只能凑合着填饱肚子,住所里堆满自热锅和各种方便面。由于干燥,每天都能在鼻子里抠出一坨坨的血,身上长满了干燥性湿疹。上个月到高海拔地方回来后就感冒了,一个多月还没好,咳嗽不止。高原地区走路常常会大口喘气。更加令人害怕的是,我的工作性质经常要下乡到牧区学校检查工作,牧区特有的寄生虫病以及多发的肺结核,常常令我胆战心惊,只能全副武装,如履薄冰。

要不要打退堂鼓呢?本来南沙区教育局支援办说大家来了就是贡献,如果身体实在扛不住可以申请回去。但我知道来一次不易,依然选择坚持下去,并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新环境中创新教学

   我在色达支教,担任的职务是色达教体局教研室的语文教研员。我深知在这个职位上就要促进色达县语文教科研的发展。教研室的老师告诉我这里由于是民族地区,语言学习以藏语文为主,汉语基础非常薄弱,语文教学面临很大困境。结合我的调查了解,我也发现老师们的语文教学以生字教学为主,缺乏语言思维的训练,语文成绩更是很不理想。我在教研室主任的邀请下,经过对甘孜州统考试卷的深入分析,通过腾讯课堂开展了一场“学着接地气地教语文”为主题的培训。我记得自己作为一线语文教师的教学经验,为老师们介绍了若干实用的方法。这是色达县首次开展的网络教研,可以解决教师现场培训路途遥远、安全隐患大的问题,也能节省培训经费。这次网络教研得到教育局陈虎局长的极大肯定,也得到参训教师的一致好评。《甘孜日报》以《色达县网络“云”教研携手促发展》为题进行了报道。

   随后的第二场网络培训是关于微课录制技巧,这是在分析了教师们微课录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所开展的培训,能有效解决教师面临的实际困难。过后,色达县委宣传部以《线上微课助力教学培训 远程连线创新教育帮扶》为题进行报道。同时,为了解决信息上传下达效率低下的问题,我向教研室推荐了钉钉办公软件并进行操作指导,该软件现已应用到色达县教育系统中,有效提高了办公效率。

   教体局教研室具有教学指导督导的职能,于是需要常常下乡到各乡镇学校检查工作。色达县地域辽阔,到边远的学校去接近100公里,去其他学校也需要翻山越岭,走艰险的盘山公路。

   尽管山高水远,条件艰苦,我还是毅然跟着去。近两个月,所到过的地方分别有大则乡、康勒乡、克果乡、大章乡、杨各乡、旭日乡、霍西乡、洛若乡,其中大章乡海拔4300米,有高原反应,需要带着氧气瓶。到达各校之后,听课评课、检查作业及教师常规备课工作。另外也常到县城小、二完小、色达中学等在县城的学校去做调研。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我知道只有通过深入基层,才能更加了解教育教学的基本情况,也才能提供更实质性的帮助。

   让教科研之花在色达开放

   在教研室,老师们告诉我色达县教育系统目前还没有课题,教师们的科研能力几乎为零,希望改变这一现状。在甘孜州教科所下发课题申报通知后,我决定为教研室申报一个课题。由于本人正在研究教育部的子课题,希望在课题申报过程中,将课题申报及研究的一些做法跟老师们做交流,尽力提供一点帮助。

   此外,我还参与了甘孜州的微课比赛、论文比赛,希望用我的实践为老师们提供范例,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带动教师们也参与其中。

   另外,我还积极与南沙区教育发展中心的语文教研员联系,希望将教研资源与这边分享和对接。6月中旬,色达县语文教师成功参与了南沙区举办的线上深度学习研讨活动。同时,期末考试在即,为了助力教师们的复习,我也将本人所在单位南沙区金隆小学语文科组的复习经验与资料跟色达县的语文教师们分享。

   我希望,教科研之花可以在色达的大地上开放。

   七八月份是色达最美的季节,金马草原上鲜花怒放。我希望自己的支教青春犹如那鲜花,绚烂绽放。

   【支教日记】

   ●2020.04.16 一路向西到色达

   晚上七点半,我们到达色达车站。色达教体局的老师们已经在车站等候我们了。我们一下车,确实感觉到有点胸闷和气喘,有点点头晕。这就是高反吧。这里的海拔是3975米,据说在乡镇有的海拔更高,整个县的平均海拔在4000米左右。我们4位老师总体情况还可以,另外教数学42岁的何老师一路呕吐,下车之后有点喘不过气,于是抓着氧气瓶拼命吸氧。

   ●2020.04.23 他乡的样子

   早上,到教体局教研室上班。一出门就看到路上、小车上、三轮车上、垃圾桶盖上有厚厚的积雪。我的脚踩在白白厚厚的积雪上,软软的,黏黏的。再往前走,踩到有人踩过的地方,差点被滑倒,我才知道在积雪上走路还是一个技术活。我向左转到大街上,街道上都布满了白色,放眼望去,群山也被披上了白色的面纱。店铺的老板都在门前扫雪,这画面我突然觉得很有诗意。

   ●2020.05.06 小确幸

   由于日照时间长,聊完天,天还没黑。我洗了个热水澡,洗了头,把衣服洗了到天台上去晾晒,把头发吹干,再喝一杯奶茶,感觉非常舒服。我们正在慢慢地融入这里的生活,找到自己的节奏,一些生活的小确幸,让支教的日子有了一些暖意。

   ●2020.05.07 在天那边

   往前走,柏油路没有了,代之的是比较残旧的水泥路。再向前,水泥路也没有了,是泥路,还有些坑坑洼洼。接近山顶时,路边结冰,开始融化,水流到路面上像一条小河。到山顶,路边堆满了厚厚的积雪,天上洁白的云朵很低,两者互相辉映着。应该是有人把路上的积雪铲到两边去,路才能通。山顶海拔4600,我们的车好像要开到云端去,这是一条神奇的天路。我的头有点隐隐作痛,我知道这是高反,缺氧了。

   ●2020.05.27 古热老师与书

   古热老师由于博学多才,常会有人到办公室来找他翻译藏文。另外有老师告诉我,他在藏文化上面是佼佼者,不仅在教体局,在色达县也是有点名气的。古热老师说他非常喜欢藏文化,在今年已经买了30多本藏文化相关的书,已经看10多本了。这不,今天下午他一接到快递的电话,就快速跑下楼去,回来的时候拿着两本书,一副兴高采烈的样子,一边走一边说着:“我买的书到了!”我问他买的是什么书,他说是关于藏文化的。在色达,如此热爱读书的,我还是头一次见。

   ●2020.05.28 取个藏名

   我知道“措”是指大海,我说我喜欢这个“措”字,因为我的名字里面“滨”是指水边的意思,藏名我也想取相近的。于是他建议说可以重新组合一下,比如叫“罗绒措”,就是智慧像大海一样广阔的意思,他想了想,又说这个名字也可以理解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解释绝妙,于是一拍即合,确定了这个名字。

   ●2020.06.02 找亲戚

   今天一早到单位上班,第一件事通常都会到教体局的办公室去签到。签到的时候,我看到桌子上摆着一叠帮扶登记表格。降初老师正在数着那些表格。到了办公室,看到扎西老师已经早早的来了。八点半已经过了,其他老师还没有见到身影。接着降初老师和扎西老师拎着文件包往外走。对我说:“今天只有你一个人在办公室了,我们要找亲戚去了。”“找亲戚”是什么呢?原来他们要去拜访各自的帮扶对象。其他老师也有各自的任务,也在今天出发。

   ●2020.06.11 送教下乡

   车越往下行走,我们所看到的植物就越多了,成排成排的绿树成荫。在色达县城,树是不多见的。这是我到色达之后,第一次到“下色达”来。“下色达”即是以县城为界,海拔更低的地方。有一条小河,顺着路边一直流淌,我想这条河就是我们刚进色达的时候,沿着路边蜿蜒向上的那条小河吧。这条小河的水是浑黄色的,它很欢腾地在流淌着,现在也看不到冰了,冰雪也都融化了。后来我才知道,这就是色曲河。我看到了久违的绿树成荫,心中感到特别亲切。以前在广东,四季的树都是绿的,呆久了不禁抱怨有一点审美疲劳。但现在,我知道绿色是生机,是活力,是希望。

  • 上一篇:额头上的高原
  • 下一篇:没有了

  • 本文地址: http://www.kbcmw.com/html/wh/kcwh/668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