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藏文化 >> 浏览文章

忆在麦宿任教的岁月

甘孜日报    2020年12月22日

  ◎王晓康

  回眸四十多年的工作历程,尽管其间数次变换工作地点和单位,在我的记忆中挥之不去,印象深刻、至今时常浮现于脑海的,还是刚踏上工作岗位的那段经历。在这个岗位上,前后二十年,尤其是边远乡村小学近十年的工作和生活场景,总是难以忘怀,回忆起来,酸甜苦辣,五味杂陈,感受颇多。

  从教之路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我还是一个不满二十岁的毛头青年,从德格县更庆乡五一桥村出发,怀揣一份入学通知书,走进了甘孜州当时的最高学府——康定师范学校。在康师的两年时间里,凭着过去的基础和天资,进步提高不少,担任了班委,加入了共青团,以合格的成绩毕业,被分配回我的出发点——德格县。

  在县教育局的办公室,我们一同分配到德格的几个同学报到后,各自有了去向,几名女同学被分到条件相对好点的、交通也方便的、气候比较好的区乡任教,几个男同学被安排去相对边远、条件较差的学校工作。我的去向是德格县麦宿区中麦宿乡小学。

  麦宿,藏语意为“丢失药材的地方”,相传神仙在此丢失药材。该区位于德格县南部,距县城约100公里,因当时未通公路,需骑马两天到达。麦宿区辖四个乡,除八邦乡外,其余三乡均在一条山沟内,按所处地理位置,分别叫上麦宿、中麦宿、下麦宿三乡(后恢复原有地名:普马、达马、岳巴,也是上、中、下之意)。该地属半农半牧,海拔3500米,雀儿山脉的两座6000米以上的高峰均在麦宿境内,分别叫绒麦俄扎、多普俄扎。一条被称为麦曲的河流贯串全区上中下三乡,蜿蜒曲折80公里后注入金沙江。麦曲两岸散落着数十个村寨,村民基本都是藏族。我工作的学校就座落在麦曲河的中段,这里有一个村子叫荒达,学校也就叫荒达小学。荒达很美,一条小河从华拉山沟口流出,在村寨边注入麦曲,河边长着一些高原白杨,村后的山上生长着成片的冷杉林。在麦宿这条山沟里,这里的地势相对开阔平坦,河谷两岸有大片的农田,青稞和芫根是主要农作物。据说荒达是全县春播最迟,而秋收最早的地方,青稞从下种到收割仅需八十天,我觉得这应该是因为日照充足的原因吧,整条麦宿沟呈东西走向,太阳早上很早就照到了,下午日落很迟。

  在骑马的年代,德格县城到麦宿一般都由华拉沟口出来,刚出沟口便会面对一座突兀的山头,当地群众称其为扎西拉则,山上是一大片断墙残垣,这便是著名的藏传佛教寺庙仲萨寺,仲萨寺的下面有很多藏式建筑,后来,这些房屋成了区级机关,分属于区委、区公所、粮站、营业部、邮电所、卫生院等单位。在整个麦宿全区,这里是最“繁华”的地方,四乡几十村的群众都会来此购物交易、就医看病、交售公余粮。当地群众习惯性地称这里为康协,与康协隔麦曲河相望就是荒达村,我的乡村教师生涯就此开始。

  艰苦岁月

  出乎我的意料,荒达小学根本没有校舍。教室是借村里一间无人居住的旧房,墙壁是用山上砍来的树枝编扎后,表面涂抹稀泥平整而成,当地称为“沙玛”。屋顶是藏式夯土平房,雨雪天外面下大雨,教室里滴小雨,大晴天尘土飞扬。十几个学生挤在这昏暗的教室里,由两名教师轮流授课,这两名教师就借宿在当地群众家里。那一瞬间,我惊呆了,这就是我要开始的事业吗?考虑再三,还是决定先安顿下来再说,既来之,则安之吧!首先是自己的住所问题,区粮站的陈叔叔是我父亲的朋友,他在粮站为我解决了一间住房,使我有了居所。当时该地还无电,人们都是点蜡烛或煤油灯。白天去学校上课,夜里在烛光下备课批改作业,周末无课就在麦曲河畔散步,日复一日地打发时光。一年后我转正了,同时得到一纸任命,县上让我担任了该校校长,那年我二十岁。

  当时的交通条件十分落后,从德格县城到麦宿,马是唯一的交通工具。要说骑马,可不是现在旅游体验骑马那么浪漫,每次往返于学校和县城之间的两天近百公里的路程,翻山越岭,风餐露宿那可是家常便饭。无论开学和放假,马背上的颠簸可是一件受罪的事,腰酸背痛不说了,臀胯被鞍鞯磨擦疼痛多日不消,沿途要翻越数座海拔四千米以上的高山。冬天翻越这些大山,冰天雪地让人望而却步,有时在山顶上积雪厚达马肚,道上时有冰雪,稍不留神,人和马便会滑下山涧,常有一些内地初来的同志心惊胆颤,进退不得,有的甚至在冰雪中痛哭不前。如果是夏天,晴朗的天气会给人一种惬意的赏景美感,然而高原的天气变化莫测,刚才还是阳光明媚,转眼就是大雨冰雹倾盆而下,人和马都淋得精透,一阵暴雨之后,突然又是艳阳高照,刚才湿透的衣服和马背上的行李被晒得热气腾腾,浑身上下难受极了。特别让人紧张的是,快到县城时有十几公里的公路,山里的马遇见汽车可就危险了,在一些急弯处,突然开来的汽车会让马匹受惊狂奔,骑马的人常被甩下,如果没有经验的人不慎将脚套在马蹬内,就会被马拖着狂奔,甚至有生命之虞。往来于这条道上,自己也曾多次被惊马摔过,严重时还送进了医院手术。

  除了交通十分不便外,那时的生活条件也是非常艰难的。所有的生活必需品全靠牦牛驮运,从县城把粮食和副食品运到麦宿,往返一次至少需要半个月。在那个年代,一切物资消费都是凭票供应,买粮要粮票,穿衣要布票,还有大量的副食票如:油票、肉票、白糖票、盐票、茶叶票、酥油票……由于畜力和人工运输,途中耽误和意外难免,我们买回来的生活用品往往是严重不合格的。例如,面粉是被雨水淋湿成块的,大米包被牛摔破后重又装包混有杂质的,茶叶被河水浸泡过的,散装白酒在生锈的铁桶里已变成浑浊的黄酒等情况,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尽管不情愿,还是只有消费受用这些物品。由于海拔较高,加之群众没有种植蔬菜的习惯,要想吃到新鲜蔬菜可是极为奢侈的事情,偶尔托人从外地带来一些蔬菜,大都枯萎变质不可食用了。每年开春后,当地群众会采一些野菜,以解决蔬菜匮乏的困难。工作之余,在麦曲河里垂钓是很惬意的事,既消磨了时光,又解决了餐桌上的菜肴问题。

  认真执教

  回首往事,当初经历的那些艰苦岁月,对我而言是一次意志的磨砺和锤炼,对今后的成长进步是大有裨益的,培养了自己宁静致远的气度,无疑是精神意志的升华和涅槃。

  在中麦宿乡荒达小学,我经历了把一群孩子从小学一年级一直教到初中毕业的过程。说实话,刚接触到这些学生时,我对他们毫无信心,清一色的藏族农牧民子女,入学时绝大多数连一句简单的汉语也听不懂,第一堂课讲下来,看着学生们茫然的目光,我沮丧到了极点。我知道,光有热情是不够的。通过实践摸索,自己很快找到了原因,在边远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基层教育工作,存在语言交流不通的问题。当时使用的教材都是国家统一编制的,除了藏文课外,其余课程讲起来难度很大,因为多数学生不懂汉语,而内地分配来高原的教师又不会藏语,这就在教与学之间形成了极大的障碍,老师讲的学生听不明白,学生说的老师不理解,要让学生掌握一个简单的汉语单词,所花费的精力比在外地学校多得多,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和质量。对于会讲藏语的教师,课堂上把所讲内容及时翻译,让学生理解,不会藏语的同志边工作边学习,藏汉教师相互帮助,不断摸索总结,努力提高教学质量。许多年过去了,藏汉两种语言文字兼学,在我州藏族聚居区形成了共识,在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工作中,双语教学逐步发挥作用,各地陆续开办双语兼修的民族班、寄宿制学校等,为培养本地本民族各类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做事认真,一丝不苟,是我多年坚守的信条。当时人年轻,有闯劲,熟悉了环境后,很快就进入了工作状态。那些年里,认认真真地做了一些看似不起眼的事。一是认真抓生源:荒达小学覆盖周边三个村的教学,然而学龄儿童入学率极低,家长送子女入学的积极性很差,多数7—12岁的孩子没进学校,而是在家做家务,上山放牛羊。通过逐村逐户调查摸底,我们开展了动员儿童入学的工作,终于使大部分学龄儿童走进了学校。通过不懈努力,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5%以上,学生数达180多人。二是积极争取校舍建设:面对有学生无教室更无桌凳的窘况,一面借用村里的打场做露天教室,就地取材用垒石上面搭木板作为课桌凳,一面向县教育局汇报情况,争取资金。不久,一所规模不大的学校落成了,必需的教学设备添置了,学校工作步入正轨。三是抓师资队伍建设:一支合格的教师队伍,是提升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当时的教师来源有两个渠道,一是靠县上分配每年从州里分来的师范毕业生,再就是在当地物色适合人选,特别是藏文教师,大多都是本地聘用的民办教师, 通过培训,加强指导和管理,在当时的办学条件下发挥了积极作用。在抓好民族教育常规性工作外,自己尽最大努力,抓学校的发展壮大。一九七七年夏,该校第一批小学毕业生十几人结束了学习离校,由于经济的困难和交通不便,到县城去读初中继续学业对这些学生来说是不现实的,家庭条件也不允许,辍学回村务农是他们无奈的选择。为了不使我们的学生半途而废,作为校长,我反复给县主管部门反映情况,奔走于麦宿和县城之间,终于在政策允许和县局领导的关心支持下,荒达小学获准开办附设初中班,当时称为“戴帽初中班”,县局给我校分配了两名胜任中学教学的老师,我们的初中班就这样破天荒地开办了。由于民族地区教育战略的调整,按照省里“缩短战线、集中资源”的办学方针,这届初中班成为麦宿地区唯一在当地开办的初中毕业班。从一九八0年秋季开始,县中学每年招收一个民族班,把藏文教学放在最重要的位子,学生来源从全县区乡小学毕业生中择优录取,所有费用由国家补贴,县里从各地抽调人员,专门负责中学民族班的管理教育,我也被调至县中学担任全县第一个民族班的班主任兼语文教学工作,就在这个班尚未毕业的时候,县政府任命我担任了德格县中学校长,那年我年满三十。

  时光荏苒,转眼间几十年过去了,当初麦宿的学生都人到中年,分布在各个工作岗位,大家都自称“麦珠”(麦宿孩子之意),每年师生聚会时,麦珠们对我总是赞誉有加,充满了感激之情。他们目前分布在省、州、县各级机关工作,不少人取得较好成绩,进步很快,担任了一定的领导职务或从事重要的工作。学生们一致表示:由于我的严谨认真和所付出的辛勤劳动,改变了他们的命运,每次回麦宿家乡探亲休假,他们的亲属和周围群众总是提及我这个当年固执而又认真的老师,学生们深情地告诉我,家乡的老年人时常告诫他们不要忘记了我这个老师,每听到这些,我就深深地体会到群众的口碑比金杯银杯更重要的意义。我认为,做事不需要人人都喜欢,只要尽心尽力去做,总是会被理解的。由于我在荒达小学持之以恒的努力工作,曾在一九七九年被团中央授予“全国青年新长征突击手”的光荣称号,在德格县,我多次当选为州、县人大代表和党代会代表,数次评为先进个人,出席过全州文教先代会,担任过甘孜州教育学会理事,这些都是党和国家、人民群众给予我的工作的认可。

  回首往事,我把自己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麦宿、奉献给了德格的民族教育事业,我无怨无悔,至少在那里,我曾认认真真做了一些有益的事,那里有我难忘的美好回忆。

  • 上一篇:小说连载|南山
  • 下一篇:没有了

  • 本文地址: http://www.kbcmw.com/html/wh/kcwh/670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