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藏文化 >> 浏览文章

生命不过一场遇合

甘孜日报    2021年04月21日

   ◎邓勤

   沈从文是中国著名作家,有《边城》《从文自传》《湘行散记》等作品问世。著名汉学家马悦然认为,沈从文是中国最有资格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文学评论家夏志清指出:“最能表现沈从文长处的,是他那种凭着特好的记忆,随意写出来的景物和事件。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最伟大的印象主义者。他能不着痕迹,轻轻地几笔就能把一个景色的神髓,或者是人类的微妙的感情脉络勾画出来。”

   对于这些赞誉,沈从文看得很淡。他曾在湘西演讲中明确谈到:“我实际上算不上什么作家……谈文学我是没有资格了……我是毫无成就的,我到北京,当时连标点符号也不晓得,去那里,是想摆脱原来那个环境,实际上打算很小,想卖卖报纸,读读书。”当然,这应该算是沈从文的谦辞。沈从文身上一直带着湘西人“硬扎”和“不在乎”的气概。这篇演讲稿中,讲话人的朴实和深情,听讲人热烈的回应,适时的沉默,都浸透着湘西山水的明秀与敞豁。

   生命不过是一场遇合,关键是看你如何对待生活罢了。要说成为作家的资质,沈从文可能相去甚远,因为他仅仅只有小学学历。十四岁时,沈从文投身行伍,浪迹于湘川黔交界地区。1922年,沈从文开始在北京大学旁听。1924年,他开始文学创作,作品陆续在报刊上发表,影响力日增。最终,凭借着出色的文学才华,沈从文先后在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和北京大学任教,成为一名中文系教授,完成了从丑小鸭到白天鹅的蜕变。从小学毕业生到北大教授,沈从文的蝶变在今天仍然是值得称道的。

   要想具体了解沈从文的转变历程,我们不妨看看《沈从文自传》。湘西是一个美丽野性又神秘矛盾的地方。这儿是沈从文出生和成长之地,也是他日后创作的“湘西世界”中一切梦想的源头。本书中收录的《从文自传》,记录的便是他21岁之前在湘西生活的那段岁月。在《从文自传》中,无论是幼时的上学经历,还是少年的军中时光,都透着少年心性的顽劣和好奇,而那个混战年代对生命的漠视,也让他对命运有了别样的领悟。

   本书包括《从文自传》《湘行书简》《一点回忆》和《谈谈写作》四部分,收录了《我所生长的地方》《我的家庭》等数十篇文章。关于如何进行文学创作,沈从文曾经在演讲中否认自己有什么文学“天才”。文章是改出来的,沈从文也是这样,“主要是耐心耐烦,改来改去,磨来磨去。我文章大概发表了不少,但文字成熟得很晚,直到一九二九年后才比较成熟,比较通顺。”沈从文比较认可自己的个性,“我唯一的一点好处,有个习惯,向前走了,就不回头。”认准目标,就努力向前。我想这应该是沈从文成为作家的主要原因吧。

   本书还收录了沈从文作品中关于他的爱情、经历、回忆、写作等各方面的文章,读者可以从中了解到更加立体、多面的沈从文。沈从文在1986年的自我评述中说,“我来到城市五六十年,始终还是个乡下人,不习惯城市生活,苦苦怀念我家乡那条沅水和水边的人们,我感情同他们不可分。”可见沈从文之所以能写出湘西的神韵,关键是他至死至终热爱着这块土地。


  • 上一篇:学用相长解析美学之魅
  • 下一篇:自然与人生

  • 本文地址: http://www.kbcmw.com/html/wh/kcwh/703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