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藏文化 >> 浏览文章

瓦管

甘孜日报    2021年07月08日

◎黄孝纪

瓦管,顾名思义,就是用陶泥烧制的圆管。其口径、长度、壁厚不一,有大有小,管壁粗糙,紫黑。在我家乡八公分村周边,它有一个别致又略带象形的名字,叫做河洞,也叫瓦河洞。

年少的时候,我曾见过村人制作屋瓦。通常是在盛夏,山脚的一处砖瓦场,放眼都是黄土,挖掘得如同梯田。那些成年男子,或赤膊,或穿衣,都在烈日下努力着自己的分工:驱牛踩泥;打砖;制瓦……

我那时对制瓦尤其感兴趣。制瓦有一个专门修筑的简易土台,为避烈日,旁边挖三两个洞坑,砍来整棵的松树植上遮阴。因此常能看到,有的松树还是绿色的,有的则已经晒得枯死发红。相比打砖,制瓦的工具和手艺也要复杂许多。土台旁的地上立一个木桩,上面顶着一个圆木盘,木盘中央凸起一个圆滑的黄泥团,大小与木瓦桶的内空相当。木瓦桶上有一个机关,能控制桶壁的开合。制瓦的时候,瓦桶放在木盘上。瓦匠用一把弯弓,从长方体的泥坯上刮下一块厚薄均匀的油润瓦泥,双手托了,围住瓦桶外壁,刚好合上。之后,他从土台上,泥水盆里,拿了木堂子,泥刮子等一应器具,交替使用,一面旋转着瓦桶,一面抹着瓦泥,修补,整形,压实,抛光,直到光滑油亮。制作好瓦坯,瓦匠提下木瓦桶,整齐摆放在晒场上。松开瓦桶的机关,桶壁收缩内卷,提起来,地上就是一个新的黄泥圆瓦筒。

黄泥瓦筒晒干了,沿着分隔线轻轻一折,就成了大小规整的泥瓦。收拾起来,码成墙,任其干透。以后随时可以装入砖窑,烧成瓦。

在距离我家乡六里路的地方,有一个村子叫窑上,自古以来以制作瓦器为主业。各类瓦罐,瓦坛,瓦瓮,瓦壶,瓦钵,瓦盆,瓦管……乃至屋瓦,旧时生活中的粗糙瓦陶器具,无所不有。只是这么近的地方,我却一直不曾去看过那些繁复的手工艺品的制作和烧结过程。如今,这个村子早在多年前就不再制作瓦器了,那些粗犷的大窑全都拆毁,一项传统的工艺已然消亡,想看也看不到了。

不过少年时代,我对窑上村烧制的勾瓦和河洞,还是印象深刻的。他们烧制的屋瓦有别于我们村人烧制的泥红小瓦,要长三四倍,紫黑色,叫勾瓦。我家瓦房翻漏,父亲和姐姐,就会挑着箩筐到窑上村去买这种勾瓦。村人购买河洞,也是寻常的事情。比如新筑一口池塘,在塘岸进出水的地方,埋放几节瓦河洞,用于放水和堵水。又或者修一段土路,在路基下埋几节河洞,用于排水。现在想来,瓦河洞其实就是水泥涵管和塑料涵管的前身,于今已全被后两者取而代之。昔日的瓦河洞是如何制作的,我已无从知晓,想来应该与制瓦大同小异。

在八公分村,最近一件与河洞相关的大事,应该是村前老井枯死的那一次。大约是九年前,武广高速铁路修建,恰好从这里经过。在田野间密集开挖桥墩基坑的时候,不知是在何处,挖断了深埋水田底下的河洞,致使这口已有数百年历史的水井,先是井水浑浊,继而彻底断流干渴。

这股井泉,据说是先人们从村庄上游两三里远的河洲大涌泉引来的,地底下全部埋的是瓦河洞。只是岁月久远,已无人知晓那根看不见的管线,究竟是如何曲折走向的。直到几年后,村人经过一番努力,找到了这条线路,修复接通了深泥底下的瓦河洞,老井才又恢复了生机,再次汩汩流淌。


  • 上一篇:南山
  • 下一篇:明月贡嘎千年雪

  • 本文地址: http://www.kbcmw.com/html/wh/kcwh/724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