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21年07月12日
团结包子。
张明华戴着“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
回眸
歌曲名称
《洗衣歌》
歌词
是谁帮咱们翻了身?
是谁帮咱们得解放?
是亲人解放军
是救星共产党
呷拉羊卓若呷拉羊卓若桑
军民本是一家人
帮咱亲人洗呀洗衣裳
是谁帮咱们修公路?
是谁帮咱们架桥梁?
是亲人解放军
是救星共产党
呷拉羊卓若呷拉羊卓若桑
军民本是一家人
帮咱亲人洗呀洗衣裳
是谁帮咱们收青稞?
是谁帮咱们盖新房?
是亲人解放军
是救星共产党
呷拉羊卓若呷拉羊卓若桑
军民本是一家人
帮咱亲人洗呀洗衣裳
我们的生活变了样
我们的幸福乐无疆
感谢亲人解放军
感谢救星共产党
呷拉羊卓若呷拉羊卓若桑
军民本是一家人
帮咱亲人洗呀洗衣裳
创作背景
《洗衣歌》作于1964年,是同名舞蹈《洗衣歌》的主题歌,它的创作酝酿过程达十多年之久。
在解放西藏“一面进军,一面修路”的战斗中,在砸碎封建枷锁,实现民主改革的日子里,在边疆自卫反击的战场上……解放军和藏族人民结下了深厚的鱼水情谊。《洗衣歌》词作者李俊琛亲身经历了这些难忘的岁月,感受深切,但一直未找到合适的形式来表现它。
1963年底,拉萨人民为解放军拆洗衣被,李俊琛从这动人的场面中得到了创作的启示,立马在提纲里写下了“是谁帮咱翻了身?是谁帮咱得解放?是谁帮咱修公路?……”“架桥梁、收青稞、盖新房……”这些平易通俗却深含情谊的话语,拨动了曲作者罗念一的心弦,他以此为歌词,谱成了这首深受军民喜爱的《洗衣歌》。
作者歌者简介
《洗衣歌》词作者李俊琛,1936年5月生,北京人,国家一级编导,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13岁开始从事舞蹈专业,15岁作为新中国首批进藏的女文艺兵,徒步走进西藏。28岁时,创作了成名舞蹈《洗衣歌》。
曲作者罗念一,四川合江人,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历任军文工团乐队指挥,西藏军区政治部文工团创作员、创作组副组长兼乐队指挥、艺术指导,中国音协第三、四届理事和西藏分会副主席。197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与创作的歌舞曲《洗衣歌》获1964年第三届全军文艺汇演最佳编导奖等4个奖项。
2003年,《洗衣歌》收录于韩红专辑《红》由水晶唱片出版、无线星空发行。
再现
◎本网记者 丁瑶 文/图
甘孜州是一片拥有着深厚红色基因的土地,红色文化引领全州各族干部群众始终与人民军队保持着血肉联系,持续传承着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优良传统。
2020年7月9日,四川省双拥模范命名表彰大会在成都召开,省委、省政府、省军区授予我州“四川省双拥模范城”称号;授予泸定、丹巴、理塘、石渠“四川省双拥模范县”称号;授予九龙县三岩龙乡田根村村民张明华“四川省爱国拥军模范”称号。四川省双拥工作领导小组授予康定市“四川省双拥先进城”;授予巴塘、乡城、九龙、德格、雅江、色达“四川省双拥先进县”称号;授予州委办公室、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州委政法委、州退役军人事务局等9个单位“四川省拥军优属先进单位”称号;授予张冬蓉、郭杜平、春莲等8人“四川省拥军优属先进个人”称号。
这些殊荣离不开我州近年来始终坚持将国防和军队建设纳入全州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把拥军优属作为一项事关全局的重大任务,坚持拥军优属和拥政爱民相结合,进一步密切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军政军民关系,广泛深入开展拥军优属活动,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军民之间建立了坚如磐石、鱼水相依的深厚情谊,奏响了“军爱民,民拥军”的新时代强音,谱写了军地相互支持、协调发展,军民携手并进的新篇章。
“团结包子”里的军民情深
“军民本是一家人,帮咱亲人洗呀洗衣裳……”6月20日,“欢乐巴塘行”文艺联欢会在巴塘县中山广场上演,当天全县党员干部群众和中小学生2000余人在现场观看了演出。
“我爷爷是有40多年党龄的老干部,在我很小的时候,爷爷就给我讲十八军进藏经过我们巴塘的故事,还教我唱这首歌,现在只要一听到这首歌,就会想起爷爷,还有关于‘团结包子’的由来。”巴塘中学初一学生小林告诉记者。
“团结包子”是巴塘县的一道特色小吃。1950年6月底,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进藏南路先遣支队到巴塘时,所到之处,纪律严明,秋毫无犯,巴塘的县工委、县军事代表办事处,组织东藏民主青年同盟的盟员、小学生、人民群众、寺庙僧侣等数百人夹道欢迎,妇女们自发组织起来,按照巴塘人爱吃蒸肉和用蒸肉包子来宴请尊贵客人的习俗,为十八军将士接风洗尘。
但是,家用的笼屉小,蒸出的数量有限,为了让战士们够吃,妇女们就借来大笼屉,将包子做得更大,军民共食蒸肉,畅叙友情。为了表达军民鱼水情,大家把蒸肉称为“团结包子”。从此,“团结包子”这个涵盖着军民一家亲意义的名字就延续下来。十八军进藏路过巴塘时正值端午节,自此,每年端午节,巴塘城区家家户户都要吃“团结包子”,以此纪念十八军进藏,也意寓全家团团圆圆。
“团结包子”对于汉族军官张庆来说,还有一份更深的感情在里面。张庆来自安徽,1994年入伍,随后考入军校,毕业后一直在川藏线各兵站工作。因为长年在川藏线工作,雪域高原已经成为他无法割舍的第二故乡,藏族同胞也成为他的至爱亲人。2003年,张庆和妻子扎西志玛步入了婚姻殿堂。
张庆是个性格热情直爽的人,虽然嘴里说的是普通话,但言谈举止却是个“康巴汉子”。据志玛回忆,有一次,兵站附近的一位藏族村民在干农活时不小心把脚砍伤了,情况十分危急,张庆了解情况后,马上赶赴现场,为村民进行伤口止血包扎处理,然后背上受伤村民往附近医疗点跑。后来村民送来“团结包子”向张庆表达谢意,在张庆心中“团结包子”就是藏汉民族、军民一家亲的美好见证。
如今,吃糌粑、喝酥油茶,已经成为张庆的日常生活习惯,而对他来说更值得炫耀的就是他练就了一手巴塘地道的烹饪本领——制作“团结包子”。在巴塘,夫妻二人除了给战友做“团结包子”外,还经常有进出西藏的游客慕名找他们做“团结包子”。但无论是战友,还是慕名而来的游客,他们夫妻都乐意做“团结包子”,从不拒绝,他们只想让更多人从中感受到藏汉民族的团结友谊和军民一家亲的传统。
“民拥军”点滴汇聚鱼水情
在甘孜军人的眼里,泸定县泸桥镇村民史国秀是像母亲一样的存在。这位年过七旬的农村妇女自1979年起,便踏上了一条平凡而感人的拥军之路,被大家亲切的称作“鞋垫大妈”。
在史国秀家里,有一只陪了她数十年的小包,里面有一沓厚厚的荣誉证书、奖状和感谢信,整整齐齐地躺在包里,这是她几十年坚持拥军之路的见证,她小心翼翼地将一张张证书展开,向记者一一介绍它们的来历。
从1979年的泸定烂柴湾山体滑坡,到汶川地震、康定“7·23”泥石流、玉树地震、2010年康定金汤泥石流、芦山地震、九寨沟地震和长宁地震等,哪里有解放军、武警官兵救援的身影,哪里就有史国秀看望官兵的身影。
2019年,得知宜宾市长宁县发生地震后,史国秀连夜缝制了100双鞋垫,而后一个人边走边打听从泸定辗转去到宜宾,只为送上自己的心意。收到史大娘“礼物”的一位战士动情地说:“更加感受到这身军装的重量和意义”。
“不管再远的路,只要我看到了,就一定要去送,让战士们知道人民和子弟兵心连心。”史国秀说,40余年来,她向省内外部队官兵赠送了4000多双亲手缝制的鞋垫、价值十万元的慰问品和大量代表祝福的哈达。每年春节、建军节,她都要到泸定县人武部、泸定兵站、武警中队、消防中队去看望慰问战士们。
和“鞋垫大妈”一样满腔拥军爱军热情的还有九龙县三岩龙乡83岁的残疾军人张明华。1956年,张明华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9年9月在一次执行任务中,他被数名匪徒包围,左臂被砍成粉碎性断裂,右脚膝盖被子弹打穿,当他从昏迷中醒过来时,已在医院里躺了11天,成了一名残疾军人。
他原本可以在疗养院度过一生的,可他不!刚刚学会一只手穿衣服、吃饭、做家务的时候,就向院党委打了报告,要求出院回家。“我是一个共产党员,我是一名军人,我的天地在战场和训练场上。尽管我失去了一只手,但我有一颗为党为国分忧的心,我不愿给国家增添任何负担。我请求组织批准我回家搞生产!”这是当时张明华的报告。
军人规矩严、作风硬,张明华把铁打钢铸的规矩和雷厉风行的作风从部队带到了村子,回村后,从来不给当地村委会、乡政府增添麻烦,不愿给国家增加负担。他不等不靠,不向国家伸手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用自己的双手建设美好家园。
张明华有一个光荣的家族,他的父母把自己的儿女都相继送到部队。他继续发扬优良传统,把自己的儿子和孙子都送去参军。
“他始终把家族成员参军作为一种传统,把拥军作为一份责任,把宗旨铭刻在心。”孙子张洛让这样评价爷爷说。
在我州像史国秀和张明华这样的拥军事迹还有很多,他们的优秀事迹被社会各界广泛传扬,在州内更被奉为榜样,而这正是我州扎实开展“双拥”工作并取得显著成效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我州党委政府和干部群众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军政军民团结”的重要论述精神,不断创新工作形式、丰富工作载体、拓展工作领域,对标组织领导坚强有力、宣传教育广泛深入、拥军工作扎实有效、拥政爱民成果显著、政策法规落到实处、双拥活动坚持经常、军民共建富有成效、军政军民关系融洽“八项指标”,奋力创建“全省双拥模范州”,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军政军民团结关系,为推动全州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退役不褪色”用行动践行誓言
2020年2月,新冠肺炎疫情突袭高原,道孚县疫情防控形势最为严峻。
“一日从军,终身姓军。”“若有战,召必回!”
格西乡专武部长扎西泽仁和1999年退役的军人刘索朗,他们负责白塔下方社区107户群众的生活补给、政策宣讲、防疫消杀等工作,每天上午逐户电话联系,下午配送代购物资,每天背着几十斤重的喷雾器走遍社区各个角落。
藏历新年刘索朗接到妻子的电话,他这样回答:“我是个老兵,现在疫情严重,我得坚守岗位,越是这个时候越不能掉链子啊!”
那时,道孚县每天出动200余名民兵服务社区居民、值守乡村卡点、搬运抗疫物资,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道孚民兵的身影,为人民群众构筑起了一道道抗击疫情扩散的坚固防线,“迷彩色”成了抗疫一线的绚丽风景。
抗疫是一场大考,抗疫一线交出优异答卷,“第二考场”书写动人答卷。
甘孜军分区主动与地方党委、政府密切配合,第一时间启动军地联防联控机制,发挥民兵“人熟地熟情况熟、就地就近就快”的独有优势,发扬甘孜民兵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优良作风,军民一心同舟共济,坚决打好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全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甘孜州退役军人事务局及时发布了《捐款支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倡议书》,全州退役军人、优抚对象和退役军人事务工作者积极捐款助力、为抗击疫情出力,共计捐款805602.8元。
甘孜州退役军人用实际行动践行“退役不褪色”的军人本色,向社会传递了满满的正能量。退役军人陈万宇创办的康定百草堂骨科医院,是疫情期间我州唯一接受“留观人员”的民营医院,暂停对外业务,全力抗疫。退役军人、深圳圣心科技集团董事长陈福全向武汉疫区捐赠物资共计37.88万元。
甘孜州各县(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加大对伤残军人、军属烈属、企业军转干部等年老多病、出行不便、生活困难服务对象的关心和帮助,力所能及地帮助其解决生活物资、防护物资缺乏等困难,做好特殊时期对特殊对象的关心关爱工作。
视甘孜为故乡,爱人民如亲人,甘孜驻军单位通过实际行动展示了人民军队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鱼水情。他们在抢险救灾中争当排头,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坚持从维护国防安全、维护社会安定大局出发,加强军警民联防联治,积极协助处置各类突发事件。在军民共建中甘作奉献,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生态建设、川藏线千里文明走廊建设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创建工作。
鱼水欢歌唱盛世,双拥花艳映高原。军地共建的辉煌成就映照时代,军民相亲的动人音符震撼人心。军民一心,鱼水情深,一首气势恢宏的双拥之歌响彻在雪域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