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各县动态 >> 浏览文章

红色老区新村“变奏曲”

甘孜日报    2021年07月13日

远眺岚安。

泸定藏族贵琼绣公司的绣娘们干劲十足。

岚安乡红军烈士纪念碑。

◎本网记者 李娅妮 文/图

泸定县岚安乡,是一片经受过革命洗礼的红土地。1935年11月3日,红四方面军追击残敌直入岚安,当月中旬,先后在岚安乡建立了康区第一个区苏维埃政府和四个乡苏维埃政府。

彼时,毛泽东已率中央红军北上,而张国焘正在实施南下计划中的“天芦名雅邛”战略,岚安乡则成为其间极为重要的战略供应线。

在岚安乡的53天时间里,红军为保卫苏维埃政权和支援前线,同国民党中央军、川军之间展开了大小7次战斗;12月26日,红军主力撤离,最悲壮的革命一役打响。

八十六年竟须臾,曾经照亮岚安乡暗夜的“星火”早已“燎原”,这片殷红土地却始终不忘融红色基因于山乡巨变的血液中,昔日风华波澜的革命老村终成今朝生机焕发的幸福新村。

切片一

“红地标”耀岚安

夏至岚安,葱茏始之,万物并秀。

6月下旬,记者从泸定县驱车沿国道318线向北行驶约9公里,一座簇新的岚安大桥飞跨于大渡河。

穿过大桥,由河谷左岸上行,虽还难觅岚安踪迹,但见一条犹似“白练”的通乡路,将山下磅礴的大渡河与山腰广袤的红土地紧紧相连。

九曲十八弯,车行近18公里,豁然开朗。在平均海拔2280米的“马鞍形”大山坳里,良田千顷、阡陌纵横、土地平旷、屋舍朴拙……目之所及处皆如流动的音符,串联成一曲深春浅夏的“桃花源交响乐”。

即使第一次造访,记者明了,这便就到了“革命火种广播撒”的红土地——岚安。

岚安,原名“昂州”,东邻天全,南连泸桥,西望烹坝,北靠马嘎(山名);1935年11月,红军长征途中,红四方面军南下攻打天全,与辗转丹巴、小金、金汤的红三十二军(原中央红军9军团)至此休整,救治伤员,运送军用物资。

不足两月,红军在岚安成立区苏维埃政府,在昂州、昂乌、脚乌、乌泥岗分别成立乡苏维埃政权,还组建苏区游击队带领当地穷苦百姓打土豪分田地、捉劣绅逮暗探;后因国民党军队反扑,昂乌战斗、阴之光战斗、二道坪战斗、九杈树战斗……“七战昂州”惨烈打响,607名红军战士和游击队员浴血牺牲;苏维埃政权在此仅“生存”了49天,即惨遭血洗。

“世人皆知‘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却很少知道‘岚安23勇士’的英雄壮举。1935年12月26日,国民党第十六集团军315、317、318三个团‘血洗昂州’。当时红军大部队已从岚安开拔向天全、芦山一带进军,留下的红三十二军一个排23名战士,为掩护金汤县委和岚安区苏维埃政权转移,尽管面临大雪封山等多重极端不利的困难局面,仍与来敌殊死搏斗。”州政协委员、泸定县政协常委、四川民族学院客座教授黄能贵提及这段尘封已久的历史,仍难掩戚戚。

记忆匣子打开,今年72岁高龄的黄能贵娓娓道来。他说,曾经随着自己对“昂州七役”亲历者及38名当事人的深入采访,一笔笔珍贵的口述资料被“抢救”下来,“当年,为牵制敌人、拖延时间,23名战士一边阻击敌人一边往高山上退,退至一处悬崖边时,战士们弹尽粮绝。前是万丈深渊,后有潮水恶敌,在这千钧一发之际,23名战士头也不回,纵身跃崖,全部壮烈牺牲,只留下‘我是共产党员,誓死不当俘虏’的声音在山谷中回荡。”

大半辈子都在“与时间赛跑”的黄能贵,多年来,一直坚持走访寻找当时参与掩埋红军遗体的群众,调查取证、收集文物、记录史实,只为留下弥足珍贵的红色记忆。

幸运的是,基于丰富的抢救性史料,区苏维埃政府旧址、红军医院旧址、红三十二军司令部、红军磨房等遗址留存,以及红军政纲、宣传标语、漫画等遗迹“从漫长岁月中挺了过来”,当地积极推动红色资源的保护利用照进现实——1985年岚安被批准为甘孜州的革命老区;2012年7月,岚安多个旧址被省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同年,在县委、县政府及相关部门支持下,地势开阔的原红军哨所遗址上筑起了高22.8米的岚安红军烈士纪念碑。”

2018年,岚安红军烈士陵园落成。半个多世纪后,零落掩埋于各处的红军烈士忠骨终埋青山翠柏间。如今,高岗之上的纪念碑,与长埋607名忠魂(其中不少为没有遗体骸骨的衣冠冢)的陵园默默相对,让卧于浮岚暖翠间的这个“红色地标”——岚安灿烂熠熠,吸引着万千游人到此,驻足缅怀。

高天厚土,苍山翠岭,走进今时今日的岚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烈士纪念碑、烈士陵园……一处处矗立的“石头书”,似无声的告白:红星之下,初心永恒。

“岚安具有光荣的革命历史。当年红军驻于此地,除48户土豪外,其余每家每户都为红军送过粮、推过磨。据原岚安乡文化站统计数据显示,1935年底岚安4支运输队36名村民参与其中,男的多为红军背粮,女的多为红军纳鞋垫,还有7名本地青年随红军部队走出岚安,积极参军参战。”岚安乡党委书记陈涛说。

切片二

变迁何止“主场”

车轮滚滚向前,曾经闪耀的革命“星火”,86年后仍能映红岚安人的蜜糖日子。近一个世纪,岚安人珍惜鱼水深情,继承红色基因,激发发展活力,革命老区展露幸福新颜。

硬化通村路、蜿蜒青石板、淙淙小溪流。夹道两旁,多是洁净齐整的两层小楼,屋顶清一色黛瓦斜卧,粉色外墙缀着白色斑点;远山绿树掩映,杜鹃若隐若现;花椒树遍山野,农田郁郁葱葱……过往偏安一隅的老区僻壤,如今变成一幅物丰人和的幸福新村图景。

“往年间,进出一趟岚安是真难!”黄能贵直言,岚安作为泸定县唯一一个少数民族聚居乡,又是偏远高山贫困乡,闭塞不便的交通曾是其发展路上的最大掣肘,“虽然从唐代起,古岩州(今岚安)便是茶马古道必经之处;但至清朝,随着康藏大道南移和茶马贸易衰落,岚安‘边防要塞、军事要地、茶马重镇’的地位日渐衰落。”

听黄能贵讲罢,一旁飞针走线的老伴儿——岚安藏族贵琼绣代表性传承人张良珍也不住地点头。她告诉记者:“我今年76岁,生于岚安长于岚安。年轻腿脚轻便的时候,时不时就背上绣品和洋芋下山换日用品。到烹坝集镇来回要一天脚程,泸定县城要两天脚程。人背马驮,羊肠小道,只有到了山脚渡口,才能偷懒,坐船往返大渡河两岸。”

而今,岚安人家的房前屋后,交通工具比比皆是。在村民王孝军自建的三层独栋小洋楼前,记者看到,依次停放着小轿车、摩托车、拖拉机……他笑道:“现在岚安1000多户,买了汽车摩托的大有人在。路通了,也好走,到泸定单边只需40多分钟,我们乡的花椒、腊肉、蔬果畅销得很。特别是2019年,花椒长势喜人,我家光这一项收入年进账就有20多万元。”

据陈涛介绍,1999年岚安建成通乡路,2002年实现首次硬化;以前,岚安虽是全县基建垫底的乡镇,但后续随着通村通组路进村入户、农村电网规模改造、太阳能路灯普遍架设、垃圾污水设施配备齐整……一系列基建项目纷纷“落地”,全乡步入发展“快车道”,大有底部突围之势,“更快更畅的进出通道,不仅催生了集体花椒产业园,让老百姓尝到‘甜头’的同时也盘活了这片红土地上的‘资源富矿’。”

对50岁的王永义来说,不论是奏响通道“变奏曲”、还是打出基建“组合拳”、抑或是发动产业“新引擎”……凡此变迁,都是将他和全家人“送”上幸福列车的因缘。

“2014年注定难忘,我家被认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王永义说,之前几年,全家人日子过得紧巴更拧巴,上有二老久病难愈,医药费难以为继;下有三个娃娃正当读书用钱时期,家里生计全靠种销十亩一分地的玉米、洋芋、大豆,勉强维持。

自脱贫攻坚战役打响,王永义一家通往幸福生活的道路逐渐拓宽。因“两不愁、三保障”助推“物质”“精神”双脱贫,不仅二老的基本医保参保、重大疾病救助兜了底,就连三个孩子的义务教育都普及到了十二年、直至高中毕业……压在王永义夫妻俩肩头的千斤重担自此瞬移。

与此同时,全乡统筹推进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并将修路提速、发展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两项标志性工程。“这恐怕就是路通畅、产业上”,王永义得到的实惠看得见、摸得着,“现如今,每天都可以开车拉蔬菜水果下山卖。我家不再种大豆、洋芋、玉米‘老三样’,开始种各类附加值更高的蔬果,一趟一车批发价少说也可以卖六、七百元。”

在这个夏天,全家人均年收入早破万元大关的王永义,常在椒香四溢的田坎边忙碌,“我们乡近些年成了名副其实‘椒乡’,全乡粮食播面8300多亩,蔬菜种植2400多亩,而丰产花椒就超过6000亩;我家算是乡里种的少的了,但一年下来,收入至少2万元,比种庄稼划算多了!”

椒、果、蔬、药、核桃……今天的岚安,千户百景,日照万亩,生态农、林、牧业遍地开花;而与王永义家一墙、一入户硬化路之隔的沃野良田——集体经济发展的花椒产业园,正一年成百上千亩的正恣意拓展。

切片三

老区人“新思路”

见到张良珍时,她正在岚安乡传统教育陈列室里赶制绣品,“我想在建党百年之际献上一份礼物!”

这位州级非遗岚安藏族贵琼绣代表性传承人已有50多年绣龄,是全乡最年长的绣娘。在她灵巧翻动的指尖下,一根针、一团线、一块布,被施以架、纳、平、挑、掺、滚……12种贵琼绣常用针法,一幅“忆党史 续长征”的主题绣品呼之欲出。

“我绣了10天,估计还得要两天。正好赶上党的百年华诞!”张良珍说,“我们岚安人如今的日子甜如蜜,我想用岚安传统手艺贵琼绣,表达对党和国家的拳拳心意。”

说罢,她便向记者展示绣作:在红绢布上,岚安红军烈士纪念碑、党旗、五星红旗自然而然地构成“100”图案,既寓意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讲述红军长征在岚安的故事。

藏族贵琼绣是岚安乡有史以来的传统工艺,相传脱胎于“古羌族后裔贵琼人先民迁徙到此繁衍”时携带的手工技艺,在针法、配线、操作上区别于羌绣、藏族堆绣,图案大致分为动植物、山水风物,风格色彩质朴浓烈。

“直到今天,在岚安乡大多数人家都有会这门手工技法的女子,代代承袭。”黄能贵补充道,藏族贵琼绣其主要功能已由满足家人御寒着装需求、反映女性贤惠持家程度,逐渐演变为一种审美品位、传统民俗、文化现象和特色产品,甚至成为一种致富手段。

黄能贵跑市场、张良珍带徒弟,很长一段时间里,夫妻俩为藏族贵琼绣给乡亲“绘钱景”费心尽力。各界对这种传统工艺认可度也随之看涨,岚安乡获得省民间艺术(特色文化)之乡,黄能贵垫资成立泸定贵琼刺绣有限责任公司,张良珍成为州级非遗岚安藏族贵琼绣代表性传承人。

2014年起,20余位妇女先后加入黄、张二人的贵琼绣团队,目前仍有10名签约“专职”绣娘。黄能贵介绍:“我们采取‘公司+农户’模式,老太婆负责绘图谱、备绣料、定绣娘;绣娘一旦接单,务必在约定时限内,按要求保质保量完成绣品;根据难度、耗时不同,每件成品绣娘能挣50元至2000元不等。”

随着市场不断拓展,要求藏族贵琼绣传统技艺从内容到形式要紧贴时代、有所创新。绣娘余孝琼告诉记者,“以前,我们绣娘水平参差不齐,只能绣些围裙、抱裙、背心、帽子、鞋面等家用物品图案;如今有团队就大不一样,我们不仅多次接受专业刺绣业务培训,骨干队员还会手把手指导队员提升审美、改良针法、优化配色。我们团队出品的靠垫、枕套、鞋垫、布包……不愁销,还有点供不应求!”

令绣娘们干劲十足的是,公司自2016年盈利开始,6年创收30余万元,最行销年份卖了6万多元,主要通过参加州内外农产品展销会、历届泸定红樱桃节、电话定制等方式外销。

黄能贵认为,岚安非遗项目丰富多彩,除了藏族贵琼绣,还有岚安锅庄、烟熏腊肉、豆花碾磨……可以“打捆”缔造岚安文旅除红色文化外的又一张金字“活”招牌,让游客感知古镇老区人的温度。

“这么多年,我不是埋首挖掘岚安史料,就是致力保护岚安文化遗产。这期间也在市场里摸爬滚打、四处碰壁过,现在我想自己作为省级非遗岚安锅庄代表性传承人,亦以更开放的心态,与时俱进传承推广岚安非遗,吸引年轻一代参与其中才是最迫切紧要的。”黄能贵表示,如今的自己对宣介销售的新手段——当微商、做直播、玩抖音、拍视频、发微博等大都不擅长,接下来贵琼绣团队将请乡党委、政府精通网络的青年干部,指导绣娘们在淘宝、抖音、微信各类平台“试水”带货。







  • 上一篇:凝心聚力抓管理 强力助推促执行
  • 下一篇:没有了

  • 本文地址: http://www.kbcmw.com/html/xw/gxdt/726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