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21年07月13日
我州推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图为九龙县人民医院的医生正在为患者做股骨替换手术。 本网资料库图
患者正在接受治疗。 本网资料库图
◎本网记者 丁瑶
从建州初期的落后,到如今不仅实现了乡乡有卫生院,村村有卫生室,还为群众配备了家庭医生等,我州医疗卫生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群众健康水平大幅度跃升,健康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州医疗卫生机构始终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贯彻新时代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力打好包虫病综合防治和健康扶贫攻坚战,健全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切实推进中藏医药发展,积极开展“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州创建,全面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着力破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难题
“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住上一次院,三年活白干。”以前,对于许多家庭来说,生一场大病,就是一场灾难,“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脱贫路上不可忽视的“拦路虎”,健康扶贫成了脱贫攻坚道路上的重中之中、坚中之坚。
自脱贫攻坚启动以来,州卫健委围绕“基本医疗有保障”这一目标,从推动医疗救助、能力提升、公共卫生、人才培植、生育秩序整治等五个方面齐发力,着力破解贫困群众因病致贫、返贫难题。
通过五年的努力,全州因病致贫返贫的8641户,37069名贫困人口全部如期脱贫,18个县(市)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全部达到“基本医疗有保障”工作目标,全州历史性消除基层医疗机构和人员空白点,22万贫困人口享受到了“平时健康有人管,需要服务有人帮”的持续稳定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健康扶贫取得决定性胜利,为全州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甘孜各族人民健康的守门人——甘孜卫生健康系统始终如一坚持呵护困难群众的健康,一以贯之致力于扶贫政策深入人心。将全州22万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和卫生扶贫基金“四重”医疗保障范围,确保贫困人口常见病、多发病看得起,生了大病不会回到绝对贫困状态。
坚持基本医疗有保障,高标准落实有地方看病、有合格医生看病、有制度保障看病。州卫健委督促指导全州18个县(市)综合医院全部建成二级甲等医院,所有乡镇卫生院全部达到标准化建设,1360个贫困村全部建成标准化卫生室。为州、县(市)、乡招录引进各类卫生人才1062名,通过举办医师考前培训和“传帮带”培训,2020年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通过324人,考试通过率由2010年以前的3%上升至18.25%。县域内医院全部实现贫困人口“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结算。
坚持“防治”为主,高位推动公共卫生保障行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和免费健康体检实现贫困人口全覆盖,尤其是在包虫病综合防治工作方面,探索出“两抓四管六结合”的石渠模式,并在西藏及青海、四川涉藏地区广泛复制推广,包虫病主要防控成效指标呈现出“一升四降”,2020年底,石渠县包虫病防治试点工作通过国家终期评估验收。
甘孜州健康扶贫取得胜利,兑现了“全面小康路上一个家庭、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庄严承诺。全面完成健康扶贫任务不是终点,而是新奋斗、新征程的起点,也全面开启了甘孜州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新的历史篇章。
形成“两抓四管六结合”的石渠模式
2020年8月22日,四川省疾控中心发布消息,四川顺利完成了石渠县包虫病综合防治试点终期评估。
包虫病是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传染病之一,泡型包虫病更是被称为“虫癌”。据2012年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我州人群患包虫病率达1.72%,受威胁人口高达80.5万人,石渠县尤为严重。 2015年,我省启动了石渠县包虫病综合防治试点工作。
“喝开水来,吃熟食,饭前便后要洗手,千万不要去耍狗……”在石渠县各中小学,孩子们不仅会背包虫预防顺口溜,还会跳县里专门编排的洗手舞,时刻将预防常识牢牢记在心里。
除了有专门编排的“包虫病防治洗手舞”,我州还创作了《包虫病防治三字经》等顺口溜,通过“千人小分队送健康下乡”“小手拉大手”等活动,将健康融入学校、送入寺庙。因地制宜、创新载体,强力推进全民健康教育专项活动,已经成为“石渠模式”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昨天免费做了包虫病筛查,检查结果没有异常,以前包虫病让我们担惊受怕,大家的健康得不到保障,贫穷随之而到。现在包虫病离我们越来越远,大家心也安了。”5月26日清晨,石渠县色须镇红旗一村牧民其美多吉正在收拾行李准备上山挖虫草,幸福的微笑挂在了脸上。
五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领导下,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依法科学、综合施策的方针,全面推进包虫病人群查治、犬只规范管理、畜间传播控制及定居点灭鼠、全民健康教育、饮水安全、寺庙综合管理等。
通过试点工作,群众健康教育知晓率明显上升,人群患病率、6-12岁儿童检出率、家犬及家畜感染率均明显下降,呈“一升四降”的良好效果。同时,石渠县还建立健全了包虫病综合防治试点工作机制,构建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履职、上下联动、区域联防、专家指导、社会参与”的防控体制。
坚持病人筛查与救治齐头并进,创新运用“虹膜+指纹+身份证”复合筛查技术,并在后期进行了人脸识别技术升级,实现了人群筛查身份信息、患者病情信息、患者随访管理信息和流动人群、高危人群、重点人群的“三固定、三跟踪”,确保“应查尽查、应治尽治、应助尽助、应管尽管”,采取1名乡村干部加1名乡村医生负责多名患者的“1+1+N”跟踪管理服务模式,对确诊患者中符合药物治疗条件的患者全覆盖给予药物免费治疗;传染源和中间宿主得到有效防控,探索出畜间防控“238”石渠模式。
群众“家门口”享受优质医疗服务
行走在甘孜大地,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领办托管甘孜州人民医院正在进行,一栋栋县人民医院门诊、医技和住院大楼巍然耸立,一座座标准化乡(镇)卫生院拔地而起,一面面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一首首幸福赞歌响彻雪域高原……
“十三五”以来,在国家、省和广东对口支援地的关心支持下,投入资金13.16亿元,实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项目237个。整合中央、省州和县(市)级各类资金,按照轻重缓急、分步实施、分类推进、满足应用的原则,加力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州建设,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满足农牧区群众就近享受优质医疗服务的迫切需要。
“以前医院小病都看不好,大病治不了,想治好病就得去州上和省上的大医院。现在我们县医院也能做大手术。”在巴塘县做完腹腔镜手术的夏邛镇村民益西阿姆感慨地说。巴塘县人民医院是我州最早开展腹腔镜手术的县医院,如今的巴塘人民医院已成为川滇藏结合部医疗卫生中心。
目前,我州医疗设备达3万台(件套),业务用房达75万平方米,固定资产达28亿元,全州现有三级甲等综合医院1家,二级甲等综合医院19家,二级乙等综合医院2家;二级甲等中藏(民族)医院14家,二级乙等民族医院5家;三级乙等疾控中心1家,二级乙等疾控中心18家;二级甲等妇计中心2家,二级乙等妇计中心17家。所有建制乡镇卫生院达到标准化建设要求并配备了1名全科医生,完成1360个贫困村卫生室建设,并配备合格村医。
“触角”延伸至基层,群众看病更方便。“现在卫生院的环境比以前好太多了,而且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我们看病还有减免。”近日,记者在甘孜县中心卫生院遇到刚办理完出院手续的昔色乡中村向巴拥措,她高兴地向记者说。
以往生病靠忍,如今有病能治;以往看病跑州府走省城,如今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以往看病贵看不起病,如今医疗保险来兜底看病不再贵。
“我家条件本来就不好,为治病在成都花了十来万元,经医保报销后,自己才掏了2万6千余元,多亏了国家的好政策。”今年,出院回到泸定拿到7万余元医保报销费用的兴隆镇沈村的村民余某感慨地说。
近年来,我州始终坚持将百姓利益放在首位,着眼于“保基本、惠民生、补短板、兜底线”,聚焦百姓关注,破解医保难题,一项项惠民政策接连出台、一桩桩医保实事落地生根。从新农合、医保中心到医疗保障局,职能定位越来越明确,权责划分越来越具体,全民医保目标渐行渐近;从各项改革相继落地到多层次保障体系日趋完善,从医保待遇连年提高到百姓就医负担不断减轻,一张医疗保障安全网正在织密筑牢,一幅医保发展的新图景已徐徐展开。
站在新的起点上回望,越来越多的百姓真切感受到医疗保障快速发展带来的实惠,百姓看病就医的底气越来越足,幸福的指数更是节节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