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21年09月17日
◎朱美禄
祖先崇拜,已经内化到每个中国人的潜意识中,唐代大诗人杜甫也未能例外。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曾任左拾遗,是西晋杜预十三世孙。杜预允文允武,著有《春秋左氏经传集解》,是现存最早的关于《春秋左氏传》的注解;曾出任镇南大将军,镇守荆州,推动了晋灭吴的统一战争,被封为当阳县侯,堪称一代名将,殁后被供奉在文庙也被供奉在武庙。对于这样一位祖先,杜甫自然不会忽视。在开元二十九年寒食节那天,杜甫写过一篇《祭远祖当阳君文》,表达了追远之思。在《惜别行,送向卿进奉端午御衣之上都》一诗中,杜甫也说道:“尚书勋业超千古,雄镇荆州继吾祖。”唐代将领卫伯玉,在代宗广德年间拜江陵尹,充荆南节度使,寻加检校工部尚书。杜甫这两句诗,既是对卫伯玉的恭维,也是对自己远祖杜预的赞颂。
杜甫的祖父,名审言,曾与崔融、李峤、苏味道一起合称“文章四友”,其中以杜审言成就最高。明代胡应麟在《诗薮》中说:“初唐五律,必推杜审言为作者。”对杜审言在五言律诗形成上的贡献以及创作上的成就给予了充分肯定。杜审言最有名的律诗作品是《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萍。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诗歌刻画了江南早春景色的秀美,也写出了宦游思乡之情,胡应麟赞道:“初唐五言律‘独有宦游人’第一”。 对于这样一位杰出的祖父,杜甫曾道:“吾祖诗冠古”,洋溢着引以为荣之情。
杜甫家族长期以来“奉儒守官,未坠素业”,到了他祖父这一代,因为能诗,便又增添了一个新传统:写诗。诚如南宋赵蕃所说:“究其所源流,盖匪一日基。有如审言门,遂至杜拾遗。”元初王义山也曾说:“少陵元是谁家数,衣钵当初自审言。”杜氏家族写诗传统对杜甫影响很深,他在《壮游》一诗中夫子自道:“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场。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扬。”少年杜甫,文名彰著,成为了不折不扣的“别人家的孩子”。长安十年的困顿,使杜甫体会到了人生的艰辛,写出了一些反映自己也反映民生疾苦的作品。“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诗歌题材发生了变化,再现了动荡流离的社会现实,具有史的认识价值,被誉为“诗史”。需要指出的是,杜甫诗歌在对社会现实书写的同时,也是对家族诗歌传统的发扬,难怪清人郑鸿评价道:“渊源家学千秋继,不愧诗名在杜家。”
杜甫育有两子——宗文、宗武,杜甫的儿子对于作为家学传统的诗歌又继承得如何呢?作为一个舐犊情深的父亲,作为一个“清词丽句必为邻”的诗人,杜甫当然希望儿子能写诗。杜甫所谓的“有子贤与愚,何其挂怀抱”,其实只是说说而已,并不能当真的。他在《宗武生日》一诗中说:“诗是吾家事”,明显有希望儿子能继承家族诗歌传统的意思。那么怎么样才能写好诗歌呢?“熟精《文选》理,休觅彩衣轻。”杜甫认为要多读书,特别是要精熟《文选》,而不要追求物质享受。在《水阁朝霁,奉简严云安》一诗中,杜甫也说:“呼婢取酒壶,续儿诵《文选》。”由于杜甫多次强调阅读《文选》,南宋张戒在《岁寒堂诗话》中曾指出:“《文选》中求议论而无,求奇丽之文则多矣。子美不独教子,其作诗乃自《文选》中来,大抵宏丽语也。”这样说来,《文选》不但是杜甫诗歌的武库,也涵养了他的诗歌风格。由于经典具有永恒的魅力,“后进追取而非晚,前修久用而未先”,除了自己运用之外,杜甫还对儿子一再强调要把《文选》读得滚瓜烂熟。
强调精熟《文选》,其实杜甫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小儿子说的。杜甫两个儿子的命运不尽相同,南宋刘克庄在《后村诗话》中指出,杜甫诗中“无一字及熊儿,故余疑宗文失学。”所谓熊儿,是宗文的小名。其实也不是没有提到宗文,杜甫就写过《催宗文树鸡栅》一诗,不过是催宗文干活,而不是催他读书。所以刘克庄又说:“长子宗文者,传记乃不言其所终,岂竟失学,遂无闻欤?如‘树鸡栅’之类,必非精《文选》者。”杜甫在《遣兴》一诗中称赞小儿子宗武道:“骥儿好男儿。”所谓骥儿,乃是宗武的小名。宗武何以被称赞呢?因为在杜甫眼里,儿子牙牙学语之时就“诵得老夫诗”。杜甫在《又示宗武》一诗中说:“觅句新知律,摊书解满床。试吟青玉案,莫羡紫罗囊。暇日从时饮,明年共我长。应须饱经术,已似爱文章。十五男儿志,三千弟子行。曾参与游夏,达者得升堂。”这年宗武已经十五岁了,孔子“十有五而至于学”,所以杜甫希望儿子潜心向学,见贤思齐;对于他学问上的进步和身体上的成长,杜甫都表达了作为父亲的欣喜。
关于杜甫家族作诗的传统,南宋黄力叙概括道:“要知是家传,审言以传甫。传之而又传,衣钵传宗武。”但遗憾的是,宗武诗无一字存者,看来他未能克绍箕裘。清代查慎行所谓的“宗武学能传杜老”,可谓不实之词。苏轼评价儿子苏迈道:“传家诗律细,已自过宗武。”一方面反映了苏迈能继承家学胜过宗武,另一方面又表明了苏轼的欣慰之情。元代李昱说:“已知子可为宗武,更愿孙能继审言。”这是对儿子不过如此失望的表述,但把希望寄托在孙子身上,希望孙子像杜甫一样,能继承祖父的笔墨遗风。清初嵇宗孟则直言不讳地指出,“忆老杜,誉儿堪鄙。宗武诗谁纪。”因为宗武并无文字传世,故而批评杜甫对儿子的夸耀并不可取。对于杜甫家族的诗歌承传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足见这一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兴趣,成了历代诗人热衷言说的话题。
杜甫是唐代诗歌的巨擘,推动了中国诗歌的发展,可与日月齐辉。作为子孙,他光耀门闾;作为父亲,他对儿子寄予希望也再正常不过了。但遗憾的是,诗书传家久是一种美好的愿景,普遍的情况则是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杜甫儿子默默无闻,原因固然很多,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他们好读书的年龄,爆发了“安史之乱”,能苟全性命于乱世就已经不错了,焉能有别的奢求?因此我们没有予以苛责。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但是生而为人,就应该无条件地自强不息,至于结果如何,就姑且随缘吧。
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