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藏文化 >> 浏览文章

柿叶铺庭红颗秋

甘孜日报    2021年10月15日

◎郑学富

我国近现代著名花鸟画家于非闇的《丹柿图》是一幅工笔花鸟画。画面上若干柿树枝由左上角斜插而来,枝上的丹柿红的彤彤,黄的泛金,果蒂翠绿,挂满了枝头,摇摇欲坠;枝上树叶茂密,有的平铺,有的翻卷,有的残缺不全,说明作者观察生活之细腻,那是被虫子咬损了边缘。叶子的着色也颇具匠心,叶子的正面是深褐色的,背面是浅绛紫色的,叶脉纹络清晰可见。两只翠鸟形态生动,一上一下,相互呼应,栩栩如生。构图打破陈规,用笔刚柔相济,着色求艳丽而不俗。尽管果实压弯了树枝,但是树枝仍倔强地成弧形向上翘起,呈现出积极向上的勃勃生机。此画表现的意蕴犹如黄庭坚“柿叶铺庭红颗秋”之诗境。

画面左下用瘦金体落款“老舍家看菊花见丹柿满树亟图之非闇七十岁”。寥寥不足20个字,却透露出众多的背景信息。于非闇长老舍10岁,都出生于京城旗人家庭。新中国成立后,二人都工作、生活在北京,一个是画坛巨匠,一个是文坛大师,可谓是文友至交。老舍的夫人胡潔青还曾拜于非闇为师,学习绘画。老舍的四合院里边有棵柿子树,每当秋日来临,红彤彤的柿子挂满枝头,老舍夫人称之为“丹柿小院”。老舍在《悼于非闇画师》一文中说:“每值我家菊开,画师必来,徘徊花间,见细瓣如针,或色微韵秀,频谓‘这怎么画呢?怎么画呢?’事实上,他并不畏难,他千方百计地想办法,把最不易摹拟的画了出来。”1958年深秋时节,老舍邀请于非闇等若干文友到小院观赏菊花,饮茶雅集,议论文坛之事,庭院中的丹柿吸引了于非闇,他画兴陡起,文思泉涌,拿起画笔创作了这幅《丹柿图》。

于非闇(1889年—1959年),被称为20世纪北方“京派”工笔花鸟画的杰出代表,其书画风格鲜明,并注重文化和内心的修养与绘画书法的结合,是一位全面的文人气的书画名家。于非闇自幼得书画家传,23岁时向民间画师王润暄学画花鸟草虫和饲养昆虫及研制颜料之法。次年入师范学校学习,后任教于私立华北大学美术系,兼任古物陈列所附设国画研究馆导师。1935年起专攻工笔花鸟画,从学清代陈洪绶入手,后学宋、元花鸟画。重古意是他的一大特点,但师古而不泥古,创两宋双勾技法之新,自成画派。他的绘画作品中,艳美之色与高古之意,整体的贯穿其中。于非闇着意研究赵佶瘦金体书法,并且相当有造诣,是近代写瘦金体首屈一指的大师。他以瘦金书笔法入画,表现出形象的气骨,笔道有了粗细、软硬、顿挫、波磔的变化,不仅书意大增,且使线条具有表现质感、体积感、空间感的丰富变化。对于工笔画家来说,瘦金体不仅能够锻炼笔力,而且这种瘦硬的书法风格与工笔画相得益彰。其书法配其工笔花鸟,古意更浓,意趣更深。晚年的于非闇,虽已成名,可还是极重写生,每逢公园牡丹盛开,或闻某处有菊花展览,他必去观赏,时刻留神观察百卉虫鸟,勾画底稿多幅,以求精确。他晚年所画的花鸟特别明艳。他说:万紫千红,争奇斗艳,才足以配合新社会的新气象。他晚年一次病愈后,刻了一枚“再生”的印章,以表示对党、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柿子在我国已有3000多年的栽培历史,每年的霜降之后是柿子的收获时节。明人蔡文范有诗说“露脆秋梨白,霜含柿子鲜”。我国民间有霜降吃柿子的习俗,谚语说“霜降吃柿子,不会流鼻涕”。因为谐音,柿子有事事如意的寓意,朱丹之柿象征喜庆吉祥。柿子一向是我国传统花鸟画的题材之一,历代许多著名画家把它入画,如宋代法常、清代扬晋等大师,许多名家画柿子常寓用三世清白、四世同堂之佳句。深秋时节,柿树果熟叶掉,满树红丹,红火艳丽,有“九月柿熟红似火”之称。历代诗人都为它留下许多名篇,唐朝诗人李益有“柿叶翻红霜景秋,碧天如水倚红楼”的吟诵;宋代诗人陆游有“墙头累累柿子黄,人家秋获争登场”的诗句。


  • 上一篇:求学记
  • 下一篇:桑多镇秘闻录

  • 本文地址: http://www.kbcmw.com/html/wh/kcwh/754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