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藏文化 >> 浏览文章

牟天官·卓文秉·苏状元

甘孜日报    2021年11月18日

状元故里.jpg

状元故里。

◎张永才 文/图

我老家所在的村庄旧时叫牟家楼。人民公社时期,这里曾一度易名为部队番号似的“3大队8队”;改革开放后,又更名为“牟楼村”,虽未恢复旧有名称,但总算保留了“牟楼”二字,表面看还有那么一点点“牟家楼”的味道。

听爷爷说,这里曾出过一位大人物——牟天官。古时宰相告老还乡后称为天官,牟天官就是当时告老还乡的宰相,他告老还乡后就在我老家所在的村庄建造府邸,因此村庄得名牟家楼。

传说当时在这里还出过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叫卓文秉。那时的乡里很穷,穷人的孩子是读不起书的。牟天官告老还乡后,为了造福乡里,便捐资办了一所专供穷人子弟读书的学堂。村里穷人卓金贵以卖豆芽为生,人称“卓豆芽”,虽然家徒四壁,但儿子卓文秉却十分聪颖伶俐,只因家里实在太过贫穷,小文秉一直未能拜师启蒙,好在牟天官捐办了这所学堂,才终于能够入学读书。春节,小文秉见牟府大门贴上了喜庆的大红春联,也便心血来潮要写一幅贴在自家门上。可是写什么呢?卓家的小土墙茅草房正对着牟府大院,仅隔一个田坝之遥,牟家大院外翠竹郁郁葱葱。小文秉一看灵感来了,提笔写上“门对千竿竹,家藏万卷书”贴在门上。第二天早晨,牟天官出府,遥见卓家门上贴有喜庆的对联,心想,“卓豆芽”既穷且憨又不识字,门上怎会贴着对联呢?便差人去看个究竟,得知内容并知是小文秉所书。牟天官推敲对联内容似有贬损自己之意,心生不悦。于是叫人将院外竹子拦腰折断,以观文秉反应。结果,小文秉又贴出了“门对千竿竹短,家藏万卷书长”的对联。天官得知,更生怒意,叫人将竹子全部连根拔起,可小文秉又贴出了“门对千竿竹短无,家藏万卷书长有”的对联。至此,天官坐不住了,要亲见文秉,结果被文秉才气折服!天官原本十分爱惜人才,便对文秉特别照顾,安排高明的先生对其进行专门培养。又三年,以文秉的聪慧、学识和才气,已没有先生能够教他了,天官便将文秉推荐给朝廷,被封为学士,常伴皇帝左右。当时文秉才12岁。

当然,牟天官和卓文秉到底生在哪朝哪代,一直没人能说得清楚。至于天官府,我更是从来就没见过它的尊容,哪怕是一丁点儿残垣断壁似的沧桑痕迹!今天老家所在的小村庄仍然只是一个极为平常的小村庄而已。我也曾尽己所能遍查资料,但关于牟天官和卓文秉其人其事均未得考证,而“门对千竿竹”的故事也只是史载明代大才子、洪武进士解缙少时的佳话,与我的家乡根本没有半毛钱的关系。看来,牟天官和卓文秉只不过一传说而已。倒是中江县志记载,离我家乡小镇约20公里外的另一个小镇——广福,宋时曾出过一名状元,名叫苏易简。此人也是十分了得。史载,宋太宗太平兴国5年庚辰科,苏易简为进士第一。因太宗留心儒术,“责考生皆临轩复试。”苏易简在复试中洋洋三千字一挥而就,太宗读到苏易简的试卷时甚为赞赏,说:“君臣千载遇。”钦点苏易简为甲科状元。于是,苏易简以文章名扬天下,当时他才22岁。这位苏状元为官清正,仕途平步青云,官至礼部尚书。这个厉害了!宋太宗时的礼部尚书可是相当于现在的中宣部部长兼外交部、教育部、文化部部长呢。由此可见,皇帝对他有多么器重、他的地位又是多么显赫!苏易简不仅为官公正无私而且为人幽默又知识渊博,其著作《文房四谱》涉及“纸、墨、笔、砚”产生的根源、制作的工艺、流传的故事等等,为后世研究提供了很大帮助。《文房四谱》中的“纸谱”还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纸的专著呢。然而遗憾的是,这位苏状元嗜酒如命,特别贪杯。正是因为他的嗜酒贪杯,太宗皇帝曾多次劝诫,并草书《诫酒》《劝酒》两首诗,令他在母亲面前朗读,但收效甚微。也正是因为他的嗜酒贪杯,曾遭遇同僚弹劾,皇帝老子的话你都不听,谪官贬职那是自然的事了。同样是因为他的嗜酒贪杯,太宗至道二年十二月,终因饮酒过度而寿终正寝,年仅39岁。可惜可惜!

行文至此,还得再啰嗦几句。这位苏易简苏状元同其孙苏舜元、苏舜钦与眉山苏洵、苏轼、苏澈一样在历史上也被称为“三苏”呢,即中江铜山“三苏”,只不过铜山“三苏”没有眉山“三苏”那样名声响亮罢了,但在历史上自然留有他们的一笔。铜山“三苏”祖孙三人中,苏舜钦因文学成就最高而名气最大。苏舜钦是北宋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诗作感情激越、风格豪放、语言畅达,与梅尧臣并称“苏梅”,在诗歌创作上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立下了汗马功劳,后代学者称赞他们开创了宋诗的新格局。苏舜元比苏舜钦年长两岁,与苏舜钦都是在仁宗时期入朝为官。苏舜元当官后在救济饥荒、防御西夏等方面有突出贡献,并在书法上造诣颇深。铜山“三苏”与眉山“三苏”都生活在北宋时期,之所以前者没有后者那般知名,我以为除诗文、政治原因外,与寿命亦有关联。铜山“三苏”寿命最长的为苏舜元,但也只活了49岁,比眉山“三苏”的平均寿命65岁还差得远呢,这在生活和创作上难免不会有所影响。

岁月的河流终究没能洗掉历史的痕迹。如今,广福镇外玉江河畔纪念苏状元的“苏公笔”塔,历经千年风霜雨雪仍傲然挺立,顽强地昭示着苏家当年的荣耀以及广福这座极为平常的小镇与古代文人和文化的历史渊源。






  • 上一篇: 冷碛古镇
  • 下一篇:没有了

  • 本文地址: http://www.kbcmw.com/html/wh/kcwh/765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