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巴人文 >> 浏览文章

古人消暑有“凉”方

甘孜日报    2024年07月19日

◎任蓉华

入伏后,室外温度日日攀升,滚滚热浪席卷而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简直让人们“酷毙”了。当我们躲在空调房里,大口咀嚼着雪糕时,或许会想,在没有发明电的古代,人们是如何度过“天气热如汤”的三伏天的呢?事实上,古人虽然没有空调、冰箱等家用电器,却也不乏各色消暑冷饮。

唐宋时期,每到盛夏,便有小贩走街串巷兜售“冰糖冰雪冰元子”“雪泡豆儿水”“冰凉酸梅汤”等冰镇小食,甚至还一度出现了类似的专卖店。他们在加工冷饮时,掺入蜜糖、珍珠粉等佐料,使得冷饮不但拥有很好的口感,还多了可以大肆宣传的美容功效,食者如堵。对此,宋代大诗人杨万里曾在诗中描绘道:“帝城六月日停午,市人如炊汗如雨。卖冰一声隔水来,行人未吃心眼开。”

国人藏冰、用冰的历史可追溯到三千年前,夏朝历书《夏小正》中记载,每到三伏天,朝廷就会把藏冰当做珍贵的礼物,赏赐给士大夫。从周朝开始,朝廷还专门设立了负责藏冰的官吏,称为“凌人”。此后,历朝历代多有沿袭效仿。考古学家在对一处战国时期的遗址发掘时,发现其存在大范围的夯土和陶质井圈,这正是古籍所载的“凌阴”,是古人用来存放食物和藏冰的“冰箱”。

《左传》中提到,楚国的子冯对楚王非常不满,为了拒绝楚王要他当令伊的命令,就穿着棉袄盖上棉被装病。按说,大暑时节,如此这般,不弄假成真,也得满身臭汗在人前露馅,但子冯却成功骗过了使者。这是因为,子冯事先在床下垫大冰块降温。到了唐代,杨贵妃的堂兄杨国忠得势时,夏天在家里设宴,曾用大块冰雕琢成山,围于宴席四周,使得宾客喝酒都要穿上薄棉衣,制冷效果堪与如今的空调媲美。

而要论藏冰的规模,还要数清代。《大清会典》中记载,紫禁城内有5口窖,藏冰25000块;景山西门有6口窖,藏冰54000块;德胜门外3口窖,藏冰26700块。有学者根据数据推算,5000块藏冰窖的容积,即相当于一幢五层四单元的住宅楼!

除了官方的大规模藏冰,古时民间也多有隆冬时节存储冰块的习惯。人们用器物装好坚冰,收藏到冰窖或冰井之中,待到炎夏再敲成小块取用。冰块既可以置于屋内降温,也可以添加到汤羹或水果盘中,虽然存储数量不多,但也算给酷暑添一丝凉意了。另有传言,现在处处可见的冰激凌,实际上是马可·波罗从元代大都的冰奶酪中受到启发,介绍到西方演变而来的。

这些令人叫绝的消暑“凉”方,承载着古人的超凡智慧,也蕴含了他们对自然、生活的深刻理解与追求。而除了藏冰、用冰,“修心”也是古人消暑的方式之一,恰如白居易诗云:“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热散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


  • 上一篇:古人挑灯夜读是高调地“炫富”
  • 下一篇:康定转山会

  • 本文地址: http://www.kbcmw.com/html/wh/xkbrw/1022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