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巴人文 >> 浏览文章

八邦印经院及雕版印刷

甘孜日报    2019年01月05日

        ◎ 噶玛降村

       传统的雕版印刷业从创始至今已有1500多年了,她经历了初传、发展、繁盛、衰落阶段,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上世纪中叶,随着现代印刷业的兴起而悄然退出历史舞台。东方传统雕版印刷业,于上世纪中叶逐步退出印刷历史舞台,本世纪初各国纷纷将其列入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何保护利用好雕版印刷文化遗产,东亚各国各地区都在进行探讨和研究。虽然现代印刷业取代了传统的雕版印刷业,主要是指现代社会再也不依赖传统雕版印刷品,扩散、传播、保存所印图、文本内容了,但现代社会却更依赖传统雕版印刷品传承雕版印刷文化。

        扬州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研究员袁淮认为:现代社会对传统雕版印刷品的需求至少有三个:一是作为收藏品的需求。传统雕版印刷品作为收藏品,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它不仅可以传存历史文化信息,还可以作为一种保值增值的资产投资;二是作为观赏品的需求。传统雕版印刷品本身凝聚了几千年的艺术传作成就,雕版印刷的每一道工序都是手工操作,所印作品个性特征很强,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三是作为适用品的需求。雕版印刷品完全可以,而且正在与现代生活用品相结合,成为现代社会人日常生活用品。

        当然,以上三者并非截然分开的,有时也是相互交叉渗透的。本文试图对八邦印经院和库藏印版进行调查和研究,分析八邦印经院的历史和现状。

       八邦印经院为八邦寺附属建筑,是一座独立的藏式三层土木结构建筑,占地面积485平米,建筑面积900平米。其中经堂面积275平米,其余全部用于雕版库房和印刷。房间12间,有版房、印刷房、经堂和护法殿,其中经版库8间。房间的顶层平台用于晾晒印版。整体建筑设计充分考虑了雕版印刷的需要。

       印经院座落于八邦寺大殿对面的山坡上,朝向西南,与其它附属建筑相隔一定的距离,两边有流淌溪水,周围的自然环境利于印版的制作和保存。三面门窗的设计能自然通风换气,自动调节温度湿度,还保持了良好的透光性。这既能有效减少印版变形,又能使印版不受虫子伤害。

       摆放印版的版架设计也科学合理,两排版架上的印版由东南向西北方向与壁面平行摆放,版架与墙壁之间的空间可以用于印刷。室内地面采用西藏传统的“阿嘎土”夯打而成结实又能对温度湿度的调节起到一定作用。室内外壁画、门窗柱梁、斗供橡头的装饰绘画突出了“新噶玛嘎纸”画派的艺术风格。

      八邦印经院在司徒曲吉迥乃时期即八邦寺重建之时即开始雕版印刷,从无间断。1798年,第九世司徒白玛宁协旺波(1775—1853)正式创建八邦印经院,奉名为“八邦正法印经宝库院”,简称”八邦印经院”。后来,随着藏区各地噶举教派佛教事业的发展壮大,应西藏楚布寺、康定贡嘎寺,德格竹庆寺勘布银噶等的要求,在德格土司的支持下,第十一世司徒白玛旺曲甲波(1886-1952)根据八邦寺大堪布(法师)扎西俄色的遗嘱,制定了八邦印经院的长期发展规划,并在原址上亲自主持扩建了今天的八邦印经院。建成后,由噶玛次巴、多登拉桑、扎西俄色、郭如堪布、朱尼泽旺等数位大堪布担任总编,收集并确定了所需印刷的珍贵文献。

       自从18世纪初始建以来,八邦印经院一直不间断地在使用传统的雕版印刷术雕印,截止1958年底,雕刻印版达12万余块,其内容有藏族大小五明学科论疏,还有大量实用性较强的佛教法本,以及历代噶玛巴(大宝法王)、历代司徒活佛、绛甘贡珠云丹嘉措等高僧大德的文集、丛书等印版,具有丰富的文史资料和藏族古代雕版印刷工艺研究价值。

      1798年以来,八邦印经院一直由八邦寺统一管理。由院长、管家,秘书三人组成,三年一届。印经院所需要的人财物力,则均由印经院自行安排。印经院常设专职人员从事雕版印刷工作。同时,在相应的造纸、研磨、刻板工匠等技术上,寺院还有所属技术专业户提供服务。印经院所印刷的文本以成本价提供给信众,所印文本遍布藏区。八邦印经院的建成和发展,正是寺院僧众努力的硕果。与此同时,寺院高僧大德将佛教教义和闻思修,讲辩著成果也融入雕版印刷的出版活动,为藏传佛教长久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时至今天,还完整地保存了全套传统的雕版印刷工艺流程,这在藏区印刷史上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摘自《藏文雕版印刷传承与保护——康区印经院》)


  • 上一篇:羊湖的水
  • 下一篇:唐卡中的人体比例与汉地服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