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巴人文 >> 浏览文章

​对我州“非遗”保护的思考

甘孜日报    2020年05月08日

  ◎毛利祥

  引子: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传承中华民族精神与承载民族情感的核心载体, 是体现我国社会文明发展智慧的重要依据。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力度, 是确保中华民族文化、民族命脉得到有效传承的重要支撑。甘孜州作为我国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悠久的历史孕育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在漫长的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通过不断演变、传承,形成了独有的民族性、历史性和唯一性文化特征是我国非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文明、互联网、科技时代的不断冲击之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面临诸多问题。

  一、甘孜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

  自2011年甘孜州文体广新局非遗科成立以来,通过州县文化工作者的共同努力,目前已有4个非遗项目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分别是“格萨尔”、“藏戏”、“德格印经院雕版印刷技艺”、“藏医药浴法”,同时,有24个非遗项目被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62个非遗项目被列入省级非遗项目名录,128个非遗项目被列入州级非遗项目名录;有11个传承人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录,60个传承人被列入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录,293个传承人被列入州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录。组织参加了六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举办了“第六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甘孜分会场”系列活动。举办了“格萨尔故里行”系列活动。制定了《甘孜藏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出版发行了《守望·绽放—甘孜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甘孜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丛书》、《格萨尔学术论文集》,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全面真实、客观详实的记录和描述了我州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及其代表性传承人。发行了《文化甘孜》光碟一套七集,对甘孜州的文化资源进行了全面梳理。本着“完整保护、整体传承”的原则,立足自身优势的歌舞文化遗产,启动了“甘孜州歌舞数据库建设工程”。完成了全州18个县的踢踏、弦子、锅庄、山歌、藏戏等数据库建设,投资2000多万元,行程20多万公里,采访艺人100余人,组织演职人员5万多人,分别建立了:图片库、音频库、词库、曲库、视频库。完成了弦子锅庄2000余首,山歌1800余首,藏戏8部、图片10000余张,视频资料近60小时的记录工程。举办了“雪域手造·甘孜州2019文化传承与创新人才大会”系列活动。在甘孜州全州范围内近2000个传统艺人中选拔出10名康巴十大匠心大师、20名康巴卓越工匠、50名康巴优秀工匠、150名康巴工巧匠人。充分体现州委州府重视人才、爱惜人才、发挥人才的务实理念。有效的整合人才资源,提高了手工技艺人群的知名度。

  1、对非遗重要性的认知存在误区。

  甘孜州是我国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康巴文化的发祥地,是茶马古道的重要纽带,这里传承着古朴厚重、独具魅力的文化资源,拥有着丰富多彩的非遗项目。而这些项目体现了特定民族或群体的审美个性和文化精神,其独特性是其他依附现代工业社会产生的文化所不能取代的。

  非遗到底是什么?一些人片面地说“就是跳舞唱歌”,“就是那些生活用具啊、配饰啊、服装等等嘛”,一些人把非遗和文物混为一谈,对非遗这一新名词的概念解释、宣传普及率低,导致群众对非遗这一新名词没有正确的定义。

  非遗实物需要耗费很长时间的制作,而这些实物如不及时销售,传承人生活没保障,将导致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进行不下去。有些身怀绝技的民间艺人门庭冷落,后继乏人,而这些民间艺人大多年岁已高,如不及时传承,则会使这些“绝技”随着他们的去世而失传甚至灭绝。

此外,如果保护单位缺乏对非遗生态保护区的划定,如果没有法律和保护实施细则的约束,将发生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为。

  2、专项保护资金还需增加。

  国家对国家级项目、省对省级项目投入了一定的保护经费,国家级平均在六七十万,省级平均在二十万左右,我州省级以上非遗项目众多,有些项目至今仍然存在保护、管理资金还需增加的现象。

  3、缺乏非遗专职工作人员。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涉及面广,门类多,且申报程序规范严格。需要常设机构、配备专人对其进行规划、指导、保护和管理。而在工作中,基层人手不足,投入有限。无固定从事非遗的专职人员,且经常换人,工作经常脱节,相关资料未及时得到交接,存在对非遗整体状况、分布、濒危情况、申报、整理、保护等工作认识不清的情况。

  4、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渠道单一。

  甘孜州非遗项目具有独特性,大多数项目存在家族式传承、传男不传女等问题,导致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后继乏人。许多传统工艺生产规模小,市场萎缩无法与现代市场接轨,得不到经济效益,导致没人愿意坚守继承,处境艰难,面临失传危险。


  • 上一篇:“五一”请签收这份心愿单
  • 下一篇:服饰上的精神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