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20年05月08日
◎张春文
横断山区域栖居着近30个少数民族,他们的服饰种类繁多、绚烂多彩。那这些将奇异款式、繁纷图案和琳琅饰品融为一体的服饰,不仅具有障风蔽雨、防御自然、提示性别等这些实用的服饰共性,也是具有指示作用或象征意义的文化符号,或沉淀着神话传说和部族历史,或表达了图腾观念和自然崇拜。
据史料记载,古代中原四周的多个土著部落为争夺地域,相互间发生了一次又一次的战争,造成了各部族的迁徙、分化、融合。战争是刀与血的话题,是残酷的,迁徙是辗转中的生死考验,是艰辛的。所以,战争和迁徙自然就成了各部族记忆中最为惊心动魄而又刻骨铭心的部分。为了让后代不忘自己的族源历史,永远铭记祖先的战争迁徙和生息发展过程,各部族在没有文字的情况下,大都采用古歌传唱和服饰图案这两种形式来记录并传承他们的历史。这样,许多民族服饰就成了记忆的载体,历史的浓缩。
藏缅语系的纳西、傈僳、彝、普米、怒等民族,都是氐羌部族分支南迁后与当地土著融合的民族。他们的先祖因战争或被排挤一路向南迁徙,饱尝了失去家园的痛苦,所以,对先民栖居地的怀念和对先祖浴血奋战的崇敬,就成了民族心理意识和传统文化的基调,并表现在他们的服饰上。如普米族,公元七世纪前属被称为“西蕃”的青海游牧民族,后来向东向南迁徙,沿途与土著多次发生战争,伤亡十之六七。为了记忆先祖的家园和迁徙的历史,妇女们的百褶裙上都绣有一彩色线条,表示先祖迁徙的路线,并相信人死后灵魂会沿这条线路回到先祖曾经拥有的家园。
傈僳族是彝族“鸟蛮”与当地土著融合而形成的民族,在形成过程中历经了一次次战争和迁徙,饱尝了失去家园的痛苦和开创家园的艰辛,所以他们的族源历史也在他们的服饰上得到了反映。傈僳人服饰的主要特征为裹头、短衣和长裙,《皇清职贡图》中有这样的记述:“……男人头裹麻布,披毡衫,佩短刀……女短衣长裙跣足……”傈僳支系花傈僳人头上的黑布包头,很夸张,常被人比喻为磨盘,其上装饰有繁缛的花纹图案和线条,并垂吊着串有珠子或饰物的数百根垂须,就像一个五彩的大花篮。
有学者认为,包头与迁徙中部落之间、氏族之间的战争有关,当时人们头上裹缠很厚的布,既可防寒,也可在械斗中能象头盔一样抵挡刀剑棍棒的龚击。傈僳女性的短衣往往由多块花布镶拼而成,称为百布衣,也与战争有关。据说在古时战争中,首领常用彩色布包着奖品奖励作战勇猛的战士,后来妇女们就把丈夫们得到的象征荣耀的彩布缝在衣服上,以眩耀其功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用各色彩布缝制的百布衣。
彝族至今喜欢穿的长袍和披风,是古代战袍演变而来。彝族最早也是游牧部族,在迁徙途中曾不断与土著民族作战,《西南彝志》描述了先祖在迁徙途中作战的情景:“如猛虎追马,如豺狼抓猪,如老鹰扑鸡,横冲直闯的。”直到1949年以前,彝族各部落、氏族间也依然是械斗不断,所以他们有用料讲究、做工复杂的械斗服装,如战袍、披风、掩膊和护腿等,这些作战服装的款式,至今仍被日常服装所借鉴。
据苗族文化学者杨鹃国的研究,在众多记载民族战争与迁徙的服饰图案中,最完整、最复杂、最形象的要数苗族的服饰。史载:苗族先祖属北方的九黎部落,由81个氏族组成,以蚩尤为君长,居黄河中下游,有中国本土民族的地位,曾在中原打败过黄帝。后来黄帝和蚩尤交战,蚩战死于冀州,各部落开始分崩离折,其中部分向南逃离,在江淮河湖地区建立了三苗国。后禹征三苗,使其向南迁徙,其中部分到达贵州、云南一带。这种战败南逃、失去家园的悲惨历史,给族人们留下了不能磨灭的记忆,他们不仅代代讲述,并记录在了他们的服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