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20年07月09日
泸定存世汉姓《宗谱》、《家谱》记载,溯源其始祖来历,发现“进山落业”的祖先渠道有三:一是“湖广(旧时湖北、湖南统称)填四川” “孝感”的移民;二是“山西洪桐大槐树”北方灾民;三是川西进山的“背夫”、“兵勇”、“小贩”、“工匠”和流民。
这些在原籍平坝、平原用扁担挑箩兜、推独轮车、赶木轮马车、驴驮运输方式的早期移民,到了泸定面对大渡河谷开门见山、出门爬坡过 坎、崎岖不平且只有人的脚步可以行走的山路,老的一套运输方式 “不服水土”。
环境改变人,为适宜山路运输,吃苦耐劳的先辈们独创适应崎岖山路的一种运输方式:“背子”,于是应运而生了各种“背子”工具。常见“背子”工具有:“背夹子”,与之配套歇气的“丁”字木拐;背兜,背兜分糠背(大号)、牛粪背(中号)、细篾精致的家背;耐背的“牛皮条”、不勒膀子“麻辫”、简便的麻绳、棕绳。
不同的“背子”(货物)使用不同的背具。背运藏茶、粮食、油、酒、篓子、边猪、腊肉、烧柴、背人、砖、瓦等用背夹子。背长途、负重150斤以上的叫“硬背子”。背抛货,背软轻的“背子”,这种背子叫“软背子”。
人的第一技能是模仿。农家孩子从小见大人背“背子”长大。三四岁时,吵着模仿大人要“背”,便有了最初儿时背“布娃娃”的游戏。长到七八岁时,家长请蔑匠量身竹编“小背兜”学背“背子”。几年后,孩子跟随大人上山背烧柴、背粮食、背药材、背石灰、背砖瓦、背茄瓜小菜、花生、核桃,成为父母的帮手。进入青年,背力背功渐长,能负重一二百斤,加入成年“背子”队伍。有的到了壮年,负重三四百斤(旧秤16两为1斤)挣得某“大劲”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