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 2018年01月16日
四川新闻网成都1月15日讯(记者 李丹)15日,四川新闻网记者从成都市自贸办获悉,借助泛欧泛亚国际门户枢纽及四川内陆自贸试验区建设契机,成都自贸试验区充分利用“空港+综保区”的资源和功能平台,发挥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优势,积极探索在双流综保区开展航空发动机保税维修改革试验任务。在商务部、海关、检验检疫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顺利实现了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开展境内外航空发动机维修业务的新模式,切实支持成都以四川国际航空发动机保税维修项目为突破口,打造亚洲最大航空发动机维修基地。
2018年1月15日,四川自贸试验区首台保税维修飞机发动机交付仪式活动在双流综保区四川国际航空发动机保税维修基地顺利举行。仪式上,省商务厅厅长刘欣宣读了商务部批复同意四川国际航空发动机维修有限公司在双流综保区开展境内外民用航空发动机保税维修业务。四川国际航空发动机维修有限公司Ricard Gentil(李凯都)表示,在中央、省市区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四年的努力,四川国际新厂房从第一稿图纸设计和研究到厂房建设、调试、投运,终于迎来了第一台保税维修发动机出厂,这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天;新厂房配备最新科技设备,为世界上最精良、最先进的发动机大修和修理做好充分准备,年维修能力实现了倍增,达到300台,维修能力和技术在全国都处于前列。
“空港+综保区”为企业带来福音
按照以前的通行模式,当境外航空发动机需要在国内维修基地维修时,须先将发动机运输至境外申报出口,然后境外发动机供应商或修理厂家以“修理物品”方式进口该发动机方能进行维修。待境内厂商维修完成后,需再将发动机出口至境外转移物权后,再报关进口至境内,期间客户将支付更多的运费和等待较长的发动机维修周期。以四川国际航空发动机维修有限公司维修CFM56发动机为例,每台境外航空发动机往返于境外仅物流费用即需要约40万元,运输时间约1—2周。
四川国际航空发动机保税维修基地入驻双流综保区后,在成都海关、四川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口岸监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积极开展飞机发动机保税维修业务,解决了企业开展境外发动机往返境外物流成本高的问题。2017年10月31日,第一台境外业务飞机发动机正式入区维修测试,到今天的交付使用,标志着境外飞机发动机保税维修业务全流程顺利完成,也彻底打破了长期以来困扰四川国际维修境外飞机发动机时发动机必须往返境外的尴尬局面,为航空公司大大降低了成本,节约了时间。
“自贸+综保区”破出制度屏障
飞机发动机保税维修改革试验任务是2017年四川自贸试验区改革任务中的重要内容,也是第一个经国家部委审批同意后完成的改革试验任务。商务部批文明确指出,考虑到四川国际航空发动机维修有限公司开展境内外航空发动机维修业务,有利于提升企业竞争力,延长产业链,推动成都临空经济发展,同意企业在双流综保区内开展境内外民用航空发动机维修业务。这不仅是落实国务院加工贸易创新发展要求、积极推进自贸试验区改革试验任务的具体体现,同时,也对成都建设西部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和国家级国际航空枢纽具有重大意义,对吸引国内外优势航空维修企业集聚四川发展,形成全省对外开放新形势、新增长极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飞机发动机维修具有高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特点,是航空维修产业的最核心部分,首台境内飞机发动机入区进厂维修和首台境外飞机发动机交付使用,标志着企业开展境内外航空发动机业务流程全部走通,将进一步推动航空维修产业发展。下一步,成都双流自贸试验区将以双流综保区为主体向国家部委申请区域整体开放开展境内外航空发动机及其部附件维修业务,吸引国内外优势航空维修企业聚集四川发展,形成我省对外开放新优势、新增长极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类似于这样的改革案例,自贸试验区还有很多,双流自贸试验区管理局负责人告诉记者,2017年完成了自贸试验区61条87项改革试验任务,并形成改革案例24个。其中,“区内流转货物快速通关”“跨境电商备货出口”等6项改革入选全市首批改革创新案例,“国际商事ADR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等5项改革入选全市第2批改革创新案例,“建立‘一带一路’法律联盟” 作为全省首批精选案例上报国家商务部。